高中语文杜甫诗歌鉴赏

2015-05-30 18:54宋晓霞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望岳杜甫

宋晓霞

【摘要】杜甫是生活于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漫游齐赵,才俊《望岳》行;困居长安,兵车丽人行;为官落魄,三吏三别史;漂泊西南,登高望蜀相。

【关键词】杜甫《望岳》《兵车行》;“三吏三别”  《蜀相》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现状,有“诗史”的美誉。他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杜甫的一生坎坷流离,他的诗歌创作也随着际遇分为四个时期。

一、漫游齐赵,才俊《望岳》行。开元十九年,时年二十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遇到了一生的挚友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三首、《赠李白》、《房兵曹胡马诗》等。《望岳》其一,将这位青年才俊的才华展现无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以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首句“岱宗夫如何?”写猛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一句“齐鲁青未了”,既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没有用“崔崒刺云天”(《泰山吟》谢灵运)这类语言来形容,〔1〕而是别具一格地写出自己的体验──望见远远横亘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称为鲁,之北称为齐,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认为无人能继。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登岳的想法,称作绝唱,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雄视一切的雄姿。以众山的小烘托泰山的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惧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我们的学生也会从中体会到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深受熏陶。

二、困居长安,兵车丽人行。杜甫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艰辛的生活使他看清了人民的疾苦,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现实主义力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这是怎样一个悲壮的场面。“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队伍在缓缓前行,亲人的心早已碎了。儿女拽着父亲的衣角,伤心欲绝的妻子捶胸顿足,年迈体衰的父母拦在了大道上,嚎啕大哭,呼天抢地。在时刻,与其说是生离,不如说是死别。“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家老小的日子又怎么过呢?诗人对百姓的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痛恨,正是通过这一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丽人行》全篇虽无百姓,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杨国忠兄妹在长安城南曲江游宴,骄奢淫逸的丑行,正是《兵车行》的姊妹篇,让人更加痛恨唐玄宗的昏庸,感受到时政的腐败。杜甫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触动了我们的灵魂。

三、为官落魄,三吏三别史。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相继失守,杜甫安家鄜州,独自去投靠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落魄长安,而官军一再败退,忧虑之下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身为左拾遗的他由于忠言直谏,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用诗把他的见闻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线。全诗以新妇赠别劝勉的独白之词,通过大段悲怨的自诉,塑造了一个有着苦难命运、却以国事为重的善良坚毅的青年妇女形象,揭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诗作荡气回肠,《唐诗品汇》中刘云品为:曲折详至,缕缕凡七转,微显条达。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潼关吏》的对话独具风格。在对话的安排上,急缓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神态与心理。“修关还备胡”?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能让人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说完,诗人心中立马有了忧虑,这一“急”,更体现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人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顶峰之作,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也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四、漂泊西南,登高望蜀相。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蜀相》是杜甫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游成都武侯祠后写的,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感情深挚,笔墨淋漓,对国家的忧患,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不够的,因为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正是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2〕。

杜甫诗歌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更能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贺 严.论杜甫性格与其诗歌创作[J].杜甫研究学刊,2007(1).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望岳杜甫
绝 句
杜甫的一生
《杜甫写〈望岳〉时登上泰山了吗?——与张思桥先生商榷》读后
杜甫写《望岳》时登上泰山了吗?——与张思桥先生商榷
杜甫写《望岳》时登上泰山了吗?——与张思桥先生商榷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杜甫改诗
望岳
杜甫与五柳鱼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