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忠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骨伤液湿敷治疗闭合骨折的骨折愈合程度、消肿止痛等预后情况。方法:选取闭合骨折患者4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纯运用西医方法治疗的20例闭合骨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骨伤液湿敷的22例患者设为实验组。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感消失时间、不良反应等数据。结果: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感消失时间等均明显长于实验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闭合骨伤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在单纯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骨伤液湿敷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感消失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药骨伤液;湿敷;闭合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68-01
中医治疗闭合性骨折有方法、有疗效,临床多见。现将我院骨科收治的42例闭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观察在单纯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骨伤液湿敷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感消失时间。现将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实验研究对象为我院骨科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收治的42例闭合骨折患者。将单纯运用西医方法治疗的20例闭合骨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为(292±59)岁;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骨伤液湿敷的22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为(286±54)岁。此42例闭合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运用手法复位,将骨折部位经CT检查后,清创伤面,将骨折部位复位。外用小夹板固定。每周酌情透视或拍片1~2次;如骨折变位,应及时纠正或重新复位。必要时改作石膏固定;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骨伤液湿敷,采用由三七、桃仁、续断、红花等10多种中药组成的康灵骨液[批准文号:滇药制字(Z)20092434A号]对已行西医治疗的22例患者做湿敷。先用41℃温水清洁伤处周围皮肤,然后将骨伤液倒在清洁纱布上,再把药液渗透均匀的纱布敷在皮肤表面,并用塑料薄膜将纱布覆盖应用胶布固定,使骨折患处处于湿润状态,方便开放的皮肤毛孔吸收药物,待纱布干燥后取下。骨伤液湿敷每天三次,每次持续半个小时,直至痊愈。
13观察指标观察统计两组闭合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感消失时间等数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单纯应用西医方法将骨折部位归位,其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感消失时间等均明显长于加用中药骨伤液的实验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现如今,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活动强度也在不断增加[1]。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由外界重击造成的身体伤害。其中,闭合性骨折的发生率也较高。闭合性骨折[2-4]患者的骨折部位周边软组织会受到一定伤害,但骨折部位不直接刺穿皮肤。若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外加石膏固定使错位部分恢复,通常不会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5]。因此采取何种方法可使骨折周边软组织的消肿止痛,是相关医护人员需重视的问题之一。以往在闭合骨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只重视骨折部位的复位,对其预后阶段各种影响患者生活的后遗症没有足够重视。闭合骨折复位后,受伤部位还可能遗留长时间的红肿、疼痛症状。我们选用的中药骨伤液的主要组成成份为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是跌打损伤的要药。本次实验单纯应用西医方法将骨折部位归位的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感消失时间等,均明显长于加用中药骨伤液的实验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闭合骨伤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在单纯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骨伤液湿敷能够很好地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感消失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沈勇灵.中药骨伤液湿敷治疗闭合骨折消肿止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5(23):171-172.
[2] 邵新军,满清霞,席强,等.消肿止痛酊配合红外线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4):5-7.
[3] 曹思月,曹慎.消肿止痛药带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初期肿胀疼痛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8):680.
[4] 张海琴,张海梅,李沁.消肿止痛膏预防骨折后张力性水泡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6):1325.
[5] 洪锋,胡中青,倪建平.中药消瘀止痛酊外敷在小腿闭合性骨折术前软组织消肿的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12):996-998.
(收稿日期:201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