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敏感期,家长要学会读懂、倾听孩子
有一天,孩子突然发现了“笔”这样的东西,还可以在“纸”这样的东西上面留下痕迹,而且,这个痕迹是受他自己支配的,想让它成什么样就能成什么样。孩子感到好奇,拿着笔本能地在纸上画呀画。这是孩子绘画敏感期的第一个阶段,叫涂鸦期。
在涂鸦期,孩子只是乱涂,什么形象也没有。作为家长,你只需给他提供足够用的笔和纸就成了。
之后的阶段,孩子的画中开始有形象了,他发现线条呀、颜色呀可以随意摆布,绕着绕着又发现绕的圈里再加上两个窟窿就是眼睛,再长上手,长上腿,就像人了。他会给“人”起上名字: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孩子绘画敏感期的第二个阶段,叫命名涂鸦期。
进入命名涂鸦期,孩子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孩子都只会画一间房子或者一棵树,几个月重复来重复去。因为手上的功夫达不到,他们就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先是小声说,接着是搂着你的脑袋,贴着耳朵给你说。这时候,家长就要学会倾听。孩子会根据这个房子进行想象,编出好多故事,他的智力随之开始发展。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不能给他提供新的刺激,孩子就会不断地重复,直到画烦为止。画烦了,也就不画了,认知得不到提升,绘画的敏感期有可能从此终结。
○后绘画敏感期,家长不能要求孩子“画什么像什么”
在绘画敏感期,如果能够读懂孩子,给孩子一些帮助和刺激,他们就会进入“蚂蚁人时期”“稻草人时期”,或者叫做“蝌蚪人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会先画一个大脑袋,然后用简单的线条画一下身子和脚。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画的狗是这个样子,画的猫是这个样子,画的人也是这个样子——他们都是用蝌蚪脑袋这样的符号、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意图。
命名涂鸦期没有固定的符号和形象,他只能把他涂的是什么说出来。而到了蝌蚪人时期,孩子的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设计和固定的符号。他内心的感觉、思想、他看到的场景,都会通过这样的符号形象地表达出来。他认为自己内心的现实就是这样的,但他画出的内心现实和我们成人看到的现实是不一样的。
孩子不停地画呀画,这种画是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存在着,但不是作为一种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存在着。孩子不是为了人们欣赏去创造艺术品的,而是把绘画作为一种语言。就像舞蹈是肢体语言,音乐是声音语言一样,绘画是符号、图示语言。
儿童早期的学习是心灵的积累、灵魂的滋养,而不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教给他们什么。如果要求这个时期的孩子画什么像什么,结果不但会使孩子讨厌画画,还破坏了他们的成长机制。
(李跃儿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创办“李跃儿芭学园”,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