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运动员成绩的提高除了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教练及运动员自身因素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针对运动员在激烈的赛场竞争中如何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不仅仅是对扎实刻苦训练成果的检验,更是检验运动员自身条件对于运动成绩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关于对运动员成绩的研究以及现状分析,根据运动员自身条件的不同为运动员量审定制合理有效的训练手段,有助于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关键词】运动员 教练员 运动成绩
我国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成绩的提高主要来自两方面影响:一是动员员自身差异,二是教练执教的基本能力[8]。运动员成绩的取得,意味着教练在体育事业上的成功;教练与运动员长期相处以及与运动员沟通交流,增加了教练执教经验的积累为科学训练奠定了基础。在运动员不同的年龄阶段,依据不同特点进行施教,有利于运动成绩提高。
“体教结合[2]” 为更好培养运动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成为大多数高校采取的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于运动员自身而言,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在每天的训练时间和每周的训练次数上要有保证,更要确保训练质量;每天不少于三小时,每周不少于六天,田径运动员要想达到最佳成绩至少需要八到九年的训练时间[7]。焦明龙在《试述运动员成绩的因素》中提到优秀运动员需要十年左右时间[4]男生和女生在训练成绩达到最佳时的年龄相比,短距离女生达到最高会更早一些,一般在23岁到26岁 [7],男生则在25岁到26岁,当然也不排除先天条件好的运动员更早达到个人最佳。
运动训练专家普拉托诺夫[3]在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年龄的研究中表明:运动员成绩的取得到最佳到保持高水平的年龄不同。运动员初创佳绩的年龄田赛男子在19至20岁,女子在17至23;径赛男子在20至25岁。成绩达到最佳时的年龄田赛男子在23至26岁,女子在20至26岁;径赛男子在22至30岁。持续高水平的年龄田赛男子在27至35岁,女子在25至28;径赛男子在25至28,女子在23至26岁。
借鉴前人分析得出的结果,运动员在不同的训练年限和不同的年龄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成绩水平不同。以此为依据,由此可见对影响运动员人口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提出了以下模型:如图:
运动员:
人口特征
运动员业绩
人口特征对运动员业绩影响描述
学历 训练年限 年龄 N 极小值 极大值
大专
及以下
有效N=20 5年以下 20岁以下 业绩水平 12 2 3
有效的 N 12
6-10年 20岁以下 业绩水平 3 3 3
有效的 N 3
21-25岁 业绩水平 4 2 3
有效的 N 4
11-15年 26岁及以上 业绩水平 1 4 4
有效的 N 1
本科
有效N=118 5年以下 20岁以下 业绩水平 9 2 3
有效的 N 9
21-25岁 业绩水平 12 2 4
有效的 N 12
6-10年 20岁以下 业绩水平 7 2 5
有效的 N 7 1
21-25岁 业绩水平 88 2 5
有效的 N 88 4
26岁及以上 业绩水平 1 4 4
有效的 N 1
11-15年 20岁以下 业绩水平 1 2 2
有效的 N 1
21-25岁 业绩水平 3 3 5
有效的 N 3
26岁及以上 业绩水平 2 3 4
有效的 N 2
硕士
有效N=5 6-10年 21-25岁 业绩水平 3 3 4
有效的 N 3
26岁及以上 业绩水平 1 4 4
有效的 N 1
11-15年 21-25岁 业绩水平 1 3 3
有效的 N 1
业绩水平:1国家三级 2国家二级 3国家一级 4国家健将级 5国际健将级
根据样本量中信息描述的结果表明:运动员年龄、训练年限和受教育程度对运动员业绩的影响表现在:年龄在26岁以上、学历只有大专或以下学历,需要11至15年达到的国家健将级水平,本科学历21至25岁需要不到5年的时间就能够达到;硕士学历年龄在21至25岁需要6至10就能够达到。
运动员人口特征对业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动员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运动员训练年限的长短。具体的情况如下:⑴在年龄方面21~25岁及26~28岁的动员业绩水平较高,达到最高业绩水平的年龄在21~25岁。⑵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及硕士学历运动员业绩水平明显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运动员接触到的知识更丰富,对于训练比赛中遇见的一些技巧性动作更容易灵活掌控,对于教练安排的训练计划能够更好的完成的,业绩水平自然要优于较低学历的运动员。 ⑶训练年限方面,年限较长业绩水平明显好于训练年限较短的运动员。由于我国田径运动员的平均训练寿命不长,也局限于样
本量得采集,才采集到的运动员样本中最高的训练年限是13年,业绩水平同样也是最高的,一般达到最高业绩水平的年龄在6~13这个训练年限区间内。
本论文主要是针对我国田径运动员人口特征对成绩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法进行了相对详细的分析。后续将对运动员成绩影响的其他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尤其是教练在训练中主导地位的体现,以及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保证训练比赛中良好竞技状态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索明星.我国高水平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0
[2] 钟秉枢.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之路的探索.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月 第43卷第12期
[3] 奥运项目科技文摘,2005年1月 专刊1,杨要武摘译自2003 年第6 期德国《竞技体育》,第8页
[4] 焦明龙. 试述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因素. 运城高专学报,1994年第3期,70~71
[5] 陈广. 我国16岁-20岁田径运动员后背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05
[6] 雷艳云,李波. 影响竞技能力的非竞技因素探析.2005年2月底26卷 第1期(总107期),39~41
[7]穆波.浅析情绪态度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学术期刊论文,2010
[8]袁正加,黄永天.浅谈田径教练员的基本素质.科技前沿,2008年第11期,12~13
[9]常智主编.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