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校合作”下“四维联动”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5-05-30 21:33熊国铭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0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旅游

熊国铭

【摘要】本文分析了“县校合作”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并以徐霞客旅游学院为例,提出“县校合作”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进而提出此改革方案的特色和保障机制,以期能为以后的同类旅游人才培养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一、“县校合作”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职院校可助力县域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阶段,以县域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亟需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宁海县的“校县合作”模式通过8年的建设,率先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总部—基地”办学特色,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各方将拓宽合作领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县校合作从单一的科技合作向一体化合作发展,建立“资源整合、多赢共进”的全方位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以此为契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宁海县新近成立了徐霞客旅游学院,将继续引领“县校合作”的发展方向,续写新的篇章。

2、休闲度假旅游的不断兴起,旅游教育可加速行业转型

众多学者认为,休闲度假旅游、休闲产业将成为我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经济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发展速度非常迅速[2]。宁海县作为徐霞客开游地和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拥有海洋、温泉等特色资源,2011年接待游客6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亿元,已有9大旅游景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各2家,现已将休闲度假旅游作为拉动消费、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推进,亟需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徐霞客旅游学院的成立正当其时,能够发挥其支撑作用。

3、旅游管理毕业生培养方案有待提升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旅游教育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各大专院校也分别在地理、历史、经济、英语、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相继成立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

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规模庞大,质量不高;专业同质,缺乏特色;理论滞后,脱离实践;课程求全,体系不佳;技能不足,训练较少;以及师资培养不畅,教材建设落后,教学方法呆板等,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往往达不到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且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流失率较高[3],此种状况亟需改变。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始于2001年,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先后尝试了“岗位课程”、“工学交替”、“订单式”、 “2+1”等多种模式改革,导游资格证通过率、首次就业率等多项指标领先于同类院校,具备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和基础。

4、高职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专业人员急缺的局面,但在培养质量上却无法完全满足客人需要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水平仍尚待提高。如何与地方县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良性互动,与旅游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是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进行提升水平应重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应持续改革和创新。

二、“四维联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模式

我们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调查政府、企业、学校状况,了解旅游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技能,研究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摸清了旅游工作岗位与教学环节内在的对应关系,探索“校县全面合作、多元多层对接、学工紧密相连,企业全程参与、课堂与职场打通,校企相互渗透”的机构、时间、空间、人员“四维联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1、探索“校县全面合作,多元多层对接”的机构联动模式

“县校合作”层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宁海县共同组建了徐霞客旅游学院、宁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和宁海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走向全面合作,便于教师开展研究、服务实践锻炼。专业与旅游主管部门对接层面,探索与旅游局下属的旅游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培训。教师与旅游行业对接层面,探索与旅游协会合作,成立旅游专业(行业)委员会。在学生与旅游企业对接层面,新开辟一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作为紧密型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并尝试共建营业性的酒吧及旅行社。探索发挥高职院校、县级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方面的优势,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资源共享,共同投资和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如此,校县搭台,从上至下,多层对接,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全面联动,在纵向延伸,在平面延展,形成从上而下的环环相扣的各级各类机构,成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组织保证。

2、探索“学工紧密相连,企业全程参与”的时间联动模式

在教学安排中,高职阶段三年实践不中断,每个学期有训练,认识实习、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层层递进。我们推出实践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在旅游企业进行兼职打工,反复强化,不断深入,从而实现时间的“分段分时联动、课内课外联动、学期内外联动”。同时,还将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产业经营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借助优秀旅游企业的外力促进专业发展:研究旅游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举办旅游专业(行业)委员会活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与企业交流讨论,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授课或讲座,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等担任实践(实训)指导教师,合作开发教材,以及旅游企业赞助并参与导游风采大赛、小批量订单培养、企业提前录用毕业生及做好行业名师带徒工程,加大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日益贴近岗位和企业需要,最终服务于当地旅游经济。

3、探索“课堂与职场打通,校企相互渗透”的空间联动模式

将探索把课堂与职场相连 ,努力尝试理论学习与职业工作的一致性,如:在校园进行导游基本功训练,在景区进行景点讲解训练,在本市进行地陪导游训练,在华东地区进行全陪导游训练。不断加强实践,积累服务经验,提高职业能力。同时,结合线路踩点、景点采风、课余兼职、跟团实习、顶岗导游、义务导游、撰写导游词大赛、摄影比赛等,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加大实践学分比重,使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先进的生产现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战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创设真实环境,努力往“课堂即职场、职场设课堂”的方向迈进,使得空间联动起来。由于学生有多次在旅游企业工作的机会,有多次与旅游企业接触的机会,也有了更多双向了解和选择的机会,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和顺利就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实现零距离或近距离就业。

4、 探索“人员身份互换,多方互惠共赢”的人员联动模式

我们选择合作基础良好、关心高职教育发展、管理先进水平的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为合作伙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行社的生产和服务,参与导游培训、线路设计、活动策划、营销推广,并为其旅游景区的开发、导游词的撰写、服务程序的设计、管理过程的诊断、在岗员工的培训等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为宁海县提供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另一方面,企业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任务、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指派专人为学院实验旅行社提供人力支持等。同时,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研究、培训、服务一条龙。

三、“县校合作”下“四维联动”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我们的改革方案以机构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以管理为保障,以人员为动力,创造了“多元参与,多层对接,共建共享,永续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重心下移,服务县域,面向基层培养高技能人才

长期以来,受制于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和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且配置不均等原因,高校毕业生中真正深入县域就业的不多,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县域发展的人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局面。我们主动适应县域发展需要,找准旅游专业在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面向旅游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旅游人才,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面向岗位,工作导向,工学结合提高实践有效性

我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面向导游、酒店服务等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专业实践(实训)体系,基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和获取从业资格的需要选择实践(实训)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所学能所用。同时,注重在做中学,在工作当中获取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既能反映真实生产的复杂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又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功能的实践实训教学场所,工学结合将能大幅提高实践(实训)教学的有效性。

3、多元参与,多层对接,拓展服务社会广度和深度

我们充分考虑了地方上的县政府、旅游局、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的多元参与,又在学校层面有相应的徐霞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师、高职学生的参与,通过徐霞客旅游学院、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旅游培训中心、旅游研究中心、校企合办旅行社或酒吧、企业实践(实训)等,让专业教师迈出校门,让企业骨干走进课堂,让学生服务于企业,拓展了师生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

4、利益驱动,各方合力,助推校企合作的永续发展

在“四维联动”模式下,各相关方均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县级政府追求经济发展及形象提升,旅游局追求旅游经济发展及行业地位提升,旅游协会期望增加凝聚并解决问题,旅游企业渴望获取人才及提升素质;高职院校追求扩大办学空间及社会影响,专业教师期望自我提升及施展才华,专业学生期待提升技能及增强就业竞争力……在组织、制度保障下,各方投入资金、设施、设备、智力、人力及其他支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并共享建设的成果,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永续发展。

四、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保障机制

1、政府支持的推动机制

我国高职教育尚处低级阶段,且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若无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经验表明,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宏观调控、资金投入,是推进专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县校合作中,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优惠条件、奖励措施和经费资助,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四维联动”改革中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2、校企互惠的利益机制

在高职旅游专业改革与建设中,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得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廉价劳动力,争取到政府对企业的鼓励政策、因校企合作而带来的良好社会声誉,以及学校对企业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开发方面的支持。而学校的利益体现在:得到企业设施、环境和师资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完成实践实训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在此过程中,如何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使得它们为了自身需求的利益而主动付出,通过互利共赢来维系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是必须重点考虑的第二个问题。

3、组织运行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包括功能设定、机构设置、环境建设、人员配备、日常运行等,应做好教学、师资、学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应建立评估机制,从教学计划的执行、监督、评价,教师的配备、进修、考核 ,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价与指导。

【参考文献】

[1]熊惠平, 蔡泽伟. “县校合作”式协同创新:高职教育“下移”发展简论[J]. 教育与经济, 2012, (4):43-45

[2] 李辉, 明庆忠. 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6):65-69

[3]唐晓云. 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状况分析与高等旅游教育发展方向探讨[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 (6):113-116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旅游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旅游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