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娟
摘要:初中开设了政治这门课程,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偶尔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不愿意探究政治方面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有所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替换掉,不单单以教材为主要内容,更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材料为主,可将现实生活中政治的实例与理论相结合起来,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的过程,吸引学生们学习政治知识,不断培养学生们了解政治,能够正确分析政治的性质,不断探究政治知识的良好的习惯,达到政治课程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时事政治;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引言: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不仅复杂还繁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学生们不喜欢学习政治,不愿意主动探究政治问题,有的学生们甚至放弃这门课程,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为了客服这些困难,教师想方设法改善课堂教学效率,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引进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景教学法,结合时事政治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有效的改善了学生们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了解政治,探究政治性质问题,更好的分析和理解政治知识。
一、时事政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时政政治是关于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知识内容,对学生们的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活有积极的影响;时政政治具有现实性,可结合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时事政治的应用可以降低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将教材上的知识面拓展得更加宽广,达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
时事政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政治这门学科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们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会更佳关注,利用时事政治的内容进行分析,将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产生独立的学习意识,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的政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时事政治的有关知识内容,使学生们关注政治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政治的兴趣[1]。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们对新闻、电视、广播等媒体设备特别重视。例如在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用幻灯片上面呈现的近期一则新闻:“2014年12月17日,白云区发生一起致人死亡交通事故,肇事者逃逸9個小时后被抓。……”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并要求各个小组进行合作调查、分析和报道,经过学生们一番查找和分析,得出了很多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纠正。通过这种教学策略,教师不断鼓励学生,促使学生们懂得阅读资料,通过时事政治对学生的吸引,迫使学生们从被动变为主动,有效改善学生们的学习状态。
(二)、培养学生关注政治
通过时事政治融入到初中政治的课程中后,学生们养成了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的良好习惯[2]。教师不断地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适应的现实社会中大家都有听说或有所了解的材料,使学生们感受到政治知识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针对目前的石油紧缺的问题,要求学生们进行关注并调查,并讨论如何控制石油的使用。通过这种教学的策略。使学生们了解社会文明的真谛,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培养学生们要学会关注重大的时事政治,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创新和发明,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三)、引导学生正确分析
通过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教师将近期的时事政治内容融入到课堂的授课当中,引导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由于这部分内容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久远,学生们很难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变故和性质。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事情的两面性,辛亥革命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教师给学生们讲授新的课程内容之前,联系时事政治,进行了举例讲解“2014年某某学校的学生考试后的自闭症的问题”,引导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学生们的成绩不好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学生们自己,而且和家长、家庭背景及教师和社会的压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马航的事件中,究竟是一次偶然的空中事故,还是由某些国家操纵刻意为之?学生会积极思考这个问题,考虑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应急发挥,并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理解,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辨析能力,有助于学生们在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自己。
结语:在初中的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时事政治的内容,有利地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意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通过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进行结合的产物,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总而言之,时事政治不断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拓展学生们学习的知识面,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裘明宽.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3)
2.袁忠典.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时事政治教学[J].学周刊.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