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敏
【摘要】我国宪法强调人民是本质意义上的主体,规定舆论监督是人民言论自由的具体化,强调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重要地位,因此,对舆论监督提出的意见和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而强调新闻媒介的主体性则是强化新闻媒介为人民服务的目的,要求新闻媒介需履行舆论监督的使命,同时对于舆论监督产生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本文将阐述新闻传媒与司法在追求公正正义的价值取向时的差异,并针对司法视阈下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的建设与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闻传媒 舆论监督 司法 实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要从八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即加强
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虽然在我国特定条件下,往往把舆论监督等同于新闻媒介的监督,许多党的报告和法律的用词上,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实施的,新闻媒介是舆论监督的行为主体,但实施上本质意义上的新闻监督主体却是人民群众,只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的[1]。
一、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舆论监督定义,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论述,但未达成统一意见,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发表看法,对政府行为和权?关系发表的自己的见解,督促公权力机构正确履行职责[2]。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是运用新闻报导的方式,主要对象是掌握有主要社会资源的有关权?部门,新闻媒介根据群众的意见和议论,对不合乎法律、纪律、道德的?为进?报导。运用新闻舆论传播活动可以影响社会舆论,设置符合主旋律的议题,引导舆论焦点的转移,促进政府和群众按照指定的法律、路线、方针、政策和规章从事活动 [3]。
二、当前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影响司法公正的现象及原因
(一)我国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立法制度不够成熟
舆论监督是监督方式的其中一种,是以舆论作为工具,来执行监督的功能。透过批评性报导进?的舆论监督,是任何报刊与生俱来的属性,因此大多数人常将舆论监督与批评性报导混为一谈,其实新闻媒介的批评性报导是舆论监督的形式之一,主要是对社会阴暗面的曝光,针对负面现象所做的报导。舆论监督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批评性报导及非负面问题的报导。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和公职?为。对少数人中发生的腐败、渎职失职、违法乱纪,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进?批评和通过读者来信公开批评。对违背社会公共和职业道德的?为,坚决曝光侵犯消费者?益的假冒伪?商品,揭露和批评?业不正之风,这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任务和重要责任[5]。
(二)新闻媒体与司法追求公正正义的价值取向采用的判断标准不同
有许多的新闻媒介也开始加强舆论监督的功能,在电视媒体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中央电视台制播的《焦点访谈》栏目为代表,主要是以深度报导为特色的时事评论栏目,其开办宗旨是时事追踪报导,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其中批评性报导占?很大的比重。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报纸,为?争取更多的读者,将焦点着重于民生问题上,随着社会改革浪潮——如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冲击,且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权??用和腐败问题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突破口差异
因此,异地监督很多好处,一方面避免?同级媒体直接批评顶级上司,另一方面,异地监督弱化?政治资源对实施舆论监督的干预,可以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对新闻独立性的冲击,实现媒体管?体制内的某种突破。另外,异地监督还有还避免利益冲突,发挥对本地以外企业的经济?为的监督,可以打消新闻媒体工作者因监督减少考虑舆论监督自身经济收入的顾虑,监督的更加有力和彻底,实现舆论监督的良性运作。
舆论监督现况除?调查地域上的差异之外,尚包括舆论监督力度上的差异,如同研究动机中所提到的,舆论监督多是针对基层单位、干部而言,较少涉及高层领导机关、干部,因此舆论监督作品中,以拍苍蝇的新闻作品多,而打老虎的监督力作少。且从舆论监督的内容面来说,舆论监督多针对社会生活、经济现况、道德层面做批评,较少针对权?运作的政治监督,因为我国社会有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强调家长制、一言堂、权力崇拜和官僚主义,并且人民对于自己的主体和权利意识尚未十分自觉和明确,致使他们在开展舆论监督时惟恐因言获罪而畏首畏尾;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以种种藉口制约采访或拒绝制舆论,以求歪曲或封锁消息,甚至采用非常手段粗?压制舆论监督。因此,舆论监督所批评的机构和人物是否以基层单位和官员为主,以及批评内容是否较少有政治层面的监督,就成?值得观察的议题[7]。
三、司法框架内加强新闻传媒舆论监督功能的途径
(一)完善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立法制度
目前大众媒介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公众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成为参政议政的重要阵地。从上述关于舆论监督的历史起源及现况的介绍即可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民主进程不断的跃进,进而促使大众媒介发挥的作用跟着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运用大众媒介来反映意见、表达利益,影响党和中央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报刊也经常收到读者投书,反应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合理的问题,新闻单位对读者投书的发表常与其他的一些信访途径结合,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处理这些读者投书,某一封反映典型民意的投书既有可能通过媒介传递到相关部门和领导手中,也有可能与之相反,从相关部门转到媒介上发表,以动员的方式促成舆论的形成[8]。例如《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新闻绝大多数属于跨地区新闻舆论监督报导;监督区域以?京、四川居多;监督领域偏重政法领域、医疗卫生;监督内容以司法与国家执政问题、滥用?政特权与社会问题为多;媒体多以代表公众的角色从事监督;监督的层级以中央及?政机构或干部、企事业机构或领导人、?级行政机构或干部居多出《新京报》读者投书版确实有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认为在打造市民舆论平台,确有其一定成效。但他却也发现同时间新京报的读者投书与社论论述主题,都集中在相同类目,这说明?看似民意的读者投书,在经过编辑室守门过程后,往往只是党意的再现。研究结果还显示《新京报》的读者投书版并非是无论社会阶层高低,任何民众都可以参与讨论的公共论坛,主要是中高社会阶层发声的场域。
(二)确立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介入司法的合理界线
网民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网民使用网络监督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记者和专家;网络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在部?格上公开举报、在网络上展开辩论、是在社区论坛上发帖,还有一部分网民通过网络搜集证据,人肉搜索就是这方面的集中反映;网络舆论监督的重点主要包括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社会公共事件和重大案件的审?等,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和专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较为关注;网络监督的效果方面,网上的舆论监督大多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相关部分处理的力度也较大。另外,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传导效应,促进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效果。
(三)培育新闻媒体人的法律素质
国家与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闻舆论监督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延伸和补充,目的是为?社会整合;新闻舆论监督下的传媒产品,存在于竞争的传媒市场中,是政治整合的权力、地方?益集团的权?与媒体消费者需求等各方权力冲突下的产物;此传媒产品具有权力的意识型态并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而新闻舆论监督的工作者,置身于政治、商业资本、个人专业主义追求等三种力量共存的场域中,导致其自主性仍不完整。
例如新闻媒体在对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因素进行报道时,诸如:(1)住房供应以商品房为主,自建房的数量很少,这种垄断的住房供应系统有很大弊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房地产的需求弹性很大,供应弹性系数很小,使得房价在巨大需求的推动下一路上涨;(2)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在经营城市理念下,地价是愈抬愈高;(3)银?利率上升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从而增加开发成本;(4)在房地产价格只升不降的形势下,房地产成?很好投资管道,形成?虚假需求;(5)户籍制度的改革、高考的扩招使人口迅速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增大?需求量;(6)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官员腐败加大?房地产开发成本;(7)建商塑造“追涨不追跌”的消费心态,促使消费者纷纷抢进房地产市场,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一个不规范的市场,导致市场的资讯不对称,给开发商相当大的炒作空。
结论
由于我国的舆论监督历史较短,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自身有很多弱点,同时又受宣传纪律和制度的约束,故而其舆论监督的功能难以完全发挥。当前,要切实完善我国关于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司法公正制度,真正强势的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网络的作用愈来愈大,网络舆论以新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具有互动性和爆发性的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短时间即可形成舆论风潮。在网络空间中普通百姓可以作为舆论主体,平等的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从而实现公民的舆论监督权。甚至一些主流门户网站为民众开辟的舆论平台,这些平台较好的收集了民众关心的问题,似的舆论监督的效率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婕. 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角色及应急管理[J]. 学习与实践,2014,01:113-120.
[2]丁柏铨. 新的舆论格局呼唤新闻创新[J]. 新闻与写作,2014,03:44-47.
[3]童兵.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和推进新闻改革[J]. 当代传播,2014,01:1.
[4]尹韵公. 习近平新闻传播思想的精义要道[J]. 新闻与写作,2014,10:26-31.
[5]. 新闻改革发展关键词[J]. 青年记者,2013,04:8.
[6]童兵. 舆论监督:功能和责任——兼析十八大以来舆论监督新态势[J]. 新闻与写作,2013,04:20-23.
[7]刘维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下新闻传媒作用的优化[J]. 广西社会科学,2013,07:1-4.
[8]张丽. 当前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7: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