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仙
【摘要】将汤溪山歌民谣融入少先队活动课堂,设立传承章,可以使少先队活动朝着地域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争章活动,促使队员在认知、能力、情感三个层面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拓宽视野,体验地方风情,传承风俗文化,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传承 山歌 美德
一、背景及意义
(一)地方特色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虽然起步晚,但速度快、力度大。2009年,金华山歌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山歌民谣历史悠久,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汤溪山歌民谣较为特别,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老一辈的汤溪人基本都会传唱部分山歌民谣,但到了年轻一代就逐渐没落消失,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有了更多的兴趣爱好,传唱山歌民谣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开发、保护与传承山歌民谣,是一项重大的任务。
(二)校园氛围
汤溪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学校坚持“传承文化经典,打造现代校园”的教育理念,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队员的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区级竞赛中折桂夺冠,捧金获银,仅2011学年获奖人数就多达443人次。2012年11月7日,“金华市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成果展演”在婺城区汤溪小学举行。此次活动节目精彩纷呈,金华婺剧、抖空竹、上李跑马灯……队员们用汤溪方言演唱了汤溪民歌《十嫁女》和《姥姥嬷》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
汤溪山歌民谣融入少先队活动课堂,可以使少先队活动朝着地域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意义。在家乡文化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使少先队活动课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活动组织
组织队员进行汤溪山歌民谣学唱活动,可促使队员在认知、能力、情感三个层面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拓宽自身视野,体验地方风情,传承风俗文化,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传山歌民谣争章活动,培养队员的欣赏能力、学唱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一)汤溪民谣知多少----收集积累素材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对汤溪山歌民谣进行整理汇编成册。组织队员和家长收集汤溪山歌民谣,教师进行筛选,选择合适曲目汇编成册。我校地处汤溪镇中心位置,周边老一辈汤溪人传唱着许多山歌民谣,如汤溪少数民族畲族传唱的畲歌,塔石地区乡民收集整理的部分山歌民谣,还有改编歌曲《姥姥么》,《十嫁女》,《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都是丰富的资源。本校汇编的《南山采菊》包含了34篇山歌民谣,其中适合改编融的有《汤溪俗语》,《摇啊摇》,《四样多》,《数箩歌》等。
例如《姥姥嬷》:
那年你到山背,
报她你去去就回。
她日日望着那条路,
再没见着你回。
那些时间,
她一个囡
你侬个后生
可这么些年过去,
她总说不出心里为啥还有点怕。
怕你回来变成个老头,
怕你回来还后生一般俊;
怕你回来看见个老嬷,
怕你回来一眼就认出她。
山背的藤梨熟了,
树上的毛栗空了;
溪塘里的水流去了多少,
为什么还有鱼
为什么还有青蛙?
这首由张广天改编的汤溪民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队员们也非常喜欢。队员们虽然不会唱,但对歌曲旋律非常熟悉,也能哼出一两句歌词。另外《十嫁女》、《摇啊摇》等歌曲队员接触较多,易于队员所接受学习。本校成功的把《十嫁女》和《摇啊摇》的精华部分进行提取改编成新曲《汤溪民谣》。
(二)传承争章齐行动----学唱汤溪民谣
活动分为三大环节,即:第一环节:热身活动;第二环节:体验活动;第三环节:活动评价。
争章要求:会唱一首汤溪山歌,会背一首汤溪民谣,了解汤溪特色小吃并能说出2-3种,了解汤溪的非遗文化活动,名人等。
热身活动一方面激发队员参加活动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热身活动促使队员在活动中集中注意力,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通过聆听耳熟能详的歌曲《姥姥嬷》激发队员参与活动的兴趣。
体验活动分两块内容:能说会唱,知识竞答。“能说会唱”活动主要让队员了解、体验、感受汤溪山歌民谣,活动给了队员们一个展示的舞台,队员们在演唱山歌,背诵民谣活动中再次体验其魅力,更加热爱家乡文化。“知识竞答”活动主要考察队员对汤溪特色小吃和特色活动的了解。汤溪特色小吃主要有汤溪“的卜”、乌饭、清明餜、烂酸菜滚豆腐、汤团、锅贴、麦面、面筋餜等,非遗文化活动有:山歌民谣、上李马灯、直里功夫、渔鼓道琴等。通过知识竞答,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文化,对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
评价活动主要让队员评价自己对家乡文化活动的感受,感想。队员们纷纷表示喜爱家乡文化,许多队员希望能和父母一起学唱汤溪山歌民谣,探讨家乡美食,制作美食。
(三)汤溪民谣尽情演----展示汤溪民谣
1.宣传山歌民谣
通过对汤溪非遗文化的了解学习,队员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形成浓厚的特色氛围。汤溪山歌民谣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是人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来自于生活,也能回到生活中去,通过传唱发挥其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使队员在传唱中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展示队员成果
汤溪山歌民谣主要通过演唱、快板说唱等方式展示,队员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将以个人演唱、合唱、快板、课本剧、学习感想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如校合唱团取得的优异成绩就是对山歌民谣学习最大的肯定。
3. 开展丰富活动
汤溪小学是金华市非遗文话传承教学基地,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为研究拓展提供便利条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如2012学年,学校组织的“山歌大家唱”涌现了大批山歌爱好者,2012年合唱比赛使队员更加深入了解汤溪山歌民谣。
三、活动成效
(一)有利于建设校园的文化氛围,参与比赛获得佳绩。
汤溪小学在2012年上半年组织“山歌大家唱”比赛,每班选出一位优秀小歌手参加,很多优秀队员脱颖而出。由汤溪小学编排的汤溪民谣表演唱《老老嬷》在2012年的“金华市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节目展演中获得市优胜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组建的一个60人的汤溪山歌合唱团,由项益莲老师谱曲编排了汤溪山歌合唱节目《汤溪民谣》,校合唱队历经了层层比赛和选拔,首先在2012年婺城区中小队员合唱比赛中荣获区一等奖,通过再次选拔于2013年6月代表婺城区参加金华市第六届中小队员艺术节合唱比赛,再次荣获一等奖。而后又代表金华市参加了浙江省中小队员合唱节比赛。优异的教学成果使汤溪山歌走上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山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有利于发挥山歌民谣独特的育人功能,引导队员传承优良传统。
汤溪山歌民谣具有叙事的特点,利用故事对队员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当地山歌文化的教育。汤溪山歌民谣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是人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来自于生活,也能回到生活中去,通过传唱发挥其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使队员在活动中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各地火热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的活动中,学校教育是一条及其有效的宣传途径,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传承意识,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作者简介:李会君,女(1979-),汉族,山东东营人,山东省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