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远琳 崔蕾蕾 赵丹丹
【摘要】民族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白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不但保存了本民族传统服饰的精粹,而且还以极大的包容心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本民族传统服饰创新与发展。然而在众多强势文化的影响下,白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将从白族服饰的现状、建档及传承进行研究,为民族服饰的建档和传承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白族服饰 建档 传承
1 云南大理白族服饰现状
云南大理白族服饰在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到今天,民族文化逐渐趋向多样化、时代化发展。早在四千多年前, 云南大理白族的先民们已经学会了纺线织布和缝制衣服,而在青铜时代,先民们不分男女,都穿着对襟无领外衣,白族不分男女都缠有发髻, 与此同时在发髻上都有一些装饰,唐初, 云南大理白族有关丝质手工业日渐兴起,白族女性都穿着粗绸子所制成的裙衫,头上盘髻,并且赤脚,衣服上开始出现刺绣等装饰,在南诏时期,大理白族男性普遍披毡, 穿着对襟衣服, 系腰带, 头上挽髻,并且戴头囊,赤脚;大理白族女子普遍穿短衣裙子, 上衣有披锦方幅作为装饰,头上挽髻, 发髻上和耳朵上大多以珍珠、金、贝、琥珀作装饰,女子服饰颜色以红色和紫色为贵,期中虎皮显得最尊贵,当时的官宦人家喜欢穿绫锦制成的衣服,显得非常华丽,当时的大理白族,无论官民,都注重服饰的色调与装饰的协调与出彩, 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服饰的彩染, 刺绣较多,到了元朝时时期,大理白族的服饰和南诏时期的非常相似,而从明代以来,大理白族服饰受到汉族的影响, 汉化越来越严重,直到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今时代,大理白族的服饰既保持了自身传统的文化基础,又融合了现代潮流的因素,使白族服饰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使更多人群易于接受,笔者归纳白族服饰现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1 发展趋向汉化
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力量与文化的带动者,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理白族地区也相应得到快速发展,白族服饰也呈现出汉化趋势。白族青年男女不在热衷穿着传统的白族服饰,相应的都喜欢穿着当代潮流的服饰,而中年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他们既保持传统服饰,又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的汉化,基本上能穿着白族传统服饰的是一些老年人。除此之外,大理白族地区生产力的改变,现在不再是单一的农业劳作的生活状态,而是向着旅游业和畜牧业发展,服饰风格的汉化也随之而来,这种变化更适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也更适应了现代大理白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再者,大理白族向来是个包容性较强的民族,他们能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白族先民的受到的的汉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又不能等量齐观的,其内部仍具有差别存在:
一是性别的差异,大理白族妇女服饰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样式和刺绣,而大理白族男子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受汉族服饰的影响较大,长衫马褂替代了传统对襟短衫,汉式长裤替代了直筒吊裆裤等。大理白族男子服饰的汉化最明显的体现在头饰方面,大理白族男子传统的布包头已在日常服饰中慢慢消失,而礼帽一时成为男人服饰中的一种时尚。
二是年龄差异,大理白族服饰的汉化影响是有年龄的差别的,大理白族老年人多半沿袭了传统的白族服饰,为大理白族的中年人既保持传统服饰,又能在很多方面受到汉化的影响,比如是头饰、或是下装等局部发生变化,而大理白族年轻的一代的服饰的汉化越来越明显。
三是日常与婚丧及节庆的差异,大理白族是一个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族群,特别是汉文化的婚丧礼仪规范等对白族社会的影响较大,并与白族传统礼仪相融合,进而普遍被白族社会所接受。
1.2 发展趋于简约化
白族服饰到了当代潮流出现的日趋简约化和实用化的风格,在日常服饰上,大理白族男子不再戴包头、礼帽之类的头饰,身上的衣服不再穿多层相套的三滴水样式,呈现简约化的趋向,一般是简单的对襟短衫或普通短衫。而大理白族的女子服饰的简约化趋向主要体现在头饰与发式上,随着工业革命以来,服饰的流水线生产,大理白族服饰的制作也开始逐渐脱离手工作坊,开始向工业化发展,不可避免的样式与图案都随之精简,使之适应工业化和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
1.3发展趋于新潮化
大理白族服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展不断趋于新潮化, 这个主要在城镇等经济交流中心较为典型,大理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中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地, 根据其服饰发展变化来看, 大理不仅是白族中较早接受了汉风汉服的影响的典型代表性地域, 也是较早接受了新潮服的地域,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大理白族也是那个云南少数民族中少有的典型。
2:云南大理白族服饰的建档
2.1云南大理白族服饰的收集与整理
学界目前对云南大理白族服饰的收集已有较多涉及,研究集中于云南大理白族服饰的收集范围和收集方式两方面。云南大理白族服饰档案的载体不同,常见的有棉麻、丝质、白银、铜等载体,收集范围主要包括白族飘带、白族首饰、白族童帽、白族头巾、白族头饰、白族衣物、裤子白族绣鞋等。而收集方式合理多样,应结合民族自身的特点开展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发现一项,记录一项,登记一项”的原则来进行全面的收集,大理白族各个地区所形成的服饰都应该及时向本地的档案馆移交,这些服饰档案则由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
云南大理白族服饰档案以立体形态而存在,所以通常被归为实物档案进行管理,这说明大理白族服饰档案因其载体形态的特点而与其他档案不同,所以其整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服饰档案的整理,要在全面收集的基础上,对收集来的服饰进行适当的清洁,恢复其洁净度,并且按年代和价值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保护。
2.2云南大理白族服饰档案的鉴定与保管
云南大理白族服饰档案鉴定的涉及到鉴定标准、保管期限、鉴定方法等问题,应建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认证组织,建立科学的认证、考评标准来考证、筛选出最具价值、最有代表性的白族服饰,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保管期限,为档案的保管提供基础。
对于服饰档案的保管,则要防止人为的损害和自然的损害两个方面着手,人为损害方面主要要防止管理不善的损伤甚至丢失,档案利用过程中的老化等,自然损害则包括不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以及灰尘、虫、鼠、水、火等自然反应素对档案的破坏。了解和掌握服饰档案的破坏规律、采取专门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和防止服饰档案的损毁、延长寿命。
2.3云南大理白族服饰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云南大理白族实物档案和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服饰档案的开发利用则直接影响到了白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于白族服饰档案的开发利用:①我们要加强大理白族服饰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到丰富的白族服饰的档案资源;②扩大对大理白族文化的广泛宣传,于此同时,我们可以提供白族服饰多种展览利用途径让人们全面立体直观的看到感觉到白族服饰与文化;③加强民族服饰保护,只有好好的保护大理白族的服饰,才能让白族文化源远流长;④加强白族文化研究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为白族文化提供了人才需求;⑤提升白族服饰储藏和保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的关注与扶持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⑥加强白族服饰数字化管理,档案部门应在全面系统的记录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大理白族服饰档案数据库,为大理白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提供便利条件。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让大理白族服饰档案得到更全面的开发和利用,让白族文化得到长远的继承与发展。
2.4云南大理白族服饰建档的法律保障
云南大理白族服饰建档的法律法规保障主要包括:198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01年文化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以及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这些法律文件及章程保障了云南大理白族服饰档案建档的顺利进行,对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3: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的民族民俗均已蓬勃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理白族渐渐的被大众化、越来越多的白族人民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日趋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尤其是服饰,一些散存在各地的白族服饰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和收藏,残损严重,我们急需对散存在各地的与白族服饰有关的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建立白族服饰档案,使他们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此,白族文化在慢慢的被同化,但白族服饰却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样式、富有深刻地内涵及研究价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白族服饰的建档研究都应该重视起来,让后人继承和发扬大理白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杜牧倩,蒋思思.白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科技,2015.
[2]张世歆.少数民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营与保护——以云南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2012(12).
[3]周梦.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传承的现状与出路浅析——以贵州少数民族服饰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5).
[4]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