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初探

2015-05-30 16:35梁素芳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0期
关键词:交流教材数学

梁素芳

重视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交流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并使学生学会合作,增强责任感合群性,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在相互交往中加深理解,沟通和包容,在交流、交往中表现出尊重和信任,懂得成果的分享,克服过去在传统教学中被扭曲的竞争意识。笔者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交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因此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数学交流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地进行数学交流。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广泛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精神是“数学交流”教学的课堂文化目标之一。

二、挖掘交流因素,提供学生数学交流的时机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

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独到的见解。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我们出示例题:“小红家有公鸡5只,母鸡比公鸡多3只。母鸡有几只?”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要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三、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

积极组织并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是促使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内容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讲中外数学家故事、解数学趣题、名题选讲、讨论数学的思想方法、调查整理数据编应用题及制作学具等。数学课外活动不受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灵活多样,也不考试,其目的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可采用班级,大组、小组等形式活动,使每个参与者成为平等的一员,在活动中进行广泛交流。

四、发挥教师和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数学交流的方法

小学生在表达数学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第二,不善于讲算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一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两种图形,至于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然后形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表象。

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总之,数学交流能力是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反复,复杂过程,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时虚心学习,认真倾听,细心思考,在提高数学交流劝告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交流教材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