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苏苏
【摘要】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需求不足与毕业生大量增加形成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原因 对策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1.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2.大学生及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3.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迅速放缓,而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 09年第一季度GDP的增长6.1%,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相当数量的企业为减少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纷裁减冗员,甚至停产,其作为吸收大学生的热点行业功能剧减弱,致使大学毕业生流向趋于多元化。
4、受以前大学生就业的错位影响,由于以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在就业期间,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只把企业当成为面向更高职业的跳板,使企业在付出培训代价后,没有收获应有的成果,使大部分企业对应届大学生有缺乏应有的信任,造成企业和应届大学生间有条诚信的代沟!
5.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11年高校毕业生猛增到650余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国家对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2.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
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专插本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4.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和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扶持,增加就业岗位。
5.在金融危机前国家一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里加大银行贷款力度,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激活社会需求资本,激活实业的投资,从而达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
【学校对策】
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大对大学生职业操守的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的调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
【学生对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1.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2.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 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要如何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呢?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4、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
总之,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就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不管是女大学毕业生,还是男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之前都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好规划,看清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舆论和社会氛围,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这是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点小小的看法,望各位同仁给出更好的一件和建议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