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光龙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都有同感,时间紧任务重,教学任务完不成,就常常找自习课去加班完成,教师累,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无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可大纲就如此安排,静心细想,可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上存在些问题,应该认真反思。
教学反思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教学反思二: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改善师生关系,凸显课堂教学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角色的改变,就是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和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
(2)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教师是生物课堂育人资源、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
(4)教师应该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归纳和总结。但也不能盲目地搞“学生中心论”,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由,一味地让学生自学,教师不加以引导点拨,放任自流。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消化”,只有课后“加班加点”,必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学反思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是不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师应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1)从一个实例(或生活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进行探究。(2)每组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3)方案的实施。各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或实验,然后小组得出结论。(4)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结论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出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对于整个探究过程选题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实,一定是先发散,后集中。
教学反思五: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都习惯把自己多年来精心归纳总结的精华,一并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好好背诵,可考试结果,事与愿违,教师既恼火又无奈,学生也很纳闷,记住了,就是不会考试;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认真分析,我发现,导致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有几点,一方面是学生没认真听课,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是没认真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三是没通过做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学生在学,而是老师在学,老师代替了学生学,可考试由学生去考,真正的学考分离,能考好吗?我认为,要适应新课标下的考试,必须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己预习,听课,内化,认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框架,把课本知识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再加应用得以巩固。
教学反思六:认真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普遍会存在以下问题:(一)对教材的思路把握不准,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或对教材作不适当的处理,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对学生思路把握不准。(二)教师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处理教材,而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为出发点钻研教材,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重点处理不得当,难点突破不得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三)对新课改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效率低。(四)有些教师还搞“教师中心论”,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五)不能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不够,由于大部分生物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不够,有的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备课不充分,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关心不够,不及时给予个别辅导,造成这些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思想负担也越来越重。(六)加强进修,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七)钻研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应认真备课,吃透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成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争取高效完成生物学科的学习任务,达成课堂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生物教学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
[3]《走进新课程》
[4]《中学生物教学》 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5]《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