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的成因及其改造利用

2015-05-30 05:01肖立欣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22期
关键词:洼地沼泽积水

肖立欣

[中图分类号] TV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282-01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下,地壳表层水的补给与排泄矛盾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湿或充水地段。在这种地段上生长有喜水性植物,有时有泥炭堆积。

沼泽通常都侵占着平坦而丰水的地方,它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的发展,在山区也严重影响着森林的更新甚至成为交通的障碍。此外沼泽中蚊蝇和细菌大量繁殖,常常成为疾病的策源地,经过合理的改造后,可以变成良田、牧地和宜林地。沼泽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及植物资源。只要我们了解掌握沼泽形成的原因类型,全面规划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对沼泽就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1 沼泽的成因

1.1 气候因素

气候对沼泽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蒸发和温度等方面。大气降水是沼泽的主要水分来源。它不但直接补给沼泽,而且常常通过地表水和潜水间接补给沼泽,蒸发是沼泽的主要排泄方式。温度不但影响降水、蒸发以及土层冻结,而且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及盐类沉积。

1.2 水文因素

地表水常是沼泽水的重要补给来源,由地表水补给而形成的沼泽大多见于河流中下游漫滩及阶地的洼地上。

1.3 地形及地貌

地形及地貌是形成沼泽的重要条件之一。其它条件都具备后,没有积水的低洼地形,一般也难以形成沼泽。新构造运动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沼泽的形成和发展。在地壳上升地区,沼泽与地表水无水利联系,沼泽便逐渐消失。而在有地表水体的地方,如湖泊,若地表水面相应下降,湖泊逐渐退化为沼泽,在地壳下降地区,则更有利于沼泽的形成。

1.4 植被因素

地表过度潮湿或经常处于积水条件下,促使沼生湿生植物广泛发育,如毛果苔草,小叶樟,丛桦,沼柳等生长茂密,盖度80%以上。每年为地表积累增加大量有机物,形成较后的草根层。这些有机残体的堆积改变了表层土壤的结构和水分物理植被的生长和发育,使低平地或地势稍高的缓坡漫岗地,也产生强烈的沼泽化,反过来促使地表更加潮湿。

1.5 岩性及地质构造

岩性特征制约着岩层中水分运动,如果表层沉积物为粘土或亚粘土,而且厚度很大,成为良好的隔水层,使地表水与地下水无水利联系,为上层滞水的形成和洼地积水创造条件从而引起低平地缓坡漫岗地土壤的强烈沼泽化,洼地则聚水成沼。

此外岩石成分还直接影响着沼泽水化学特征。地质构造一方面影响承压水的赋存,另一方面影响地貌发育。有时承压水以泉的形式通过覆盖层补给沼泽,向斜盆地构造分布区往往在地形上是凹地,给沼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6 人为因素

沼泽除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和制约外,人类活动也直接影响着沼泽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例如由于修建水库后潜水发生回水,使水库附近潜水水位抬高,以发生侵没而形成沼泽。人工回灌过剩水量的渗入地下,也可以使地下水位抬高,形成沼泽。

综上所述,可知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有充足的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来源,在第四纪松散层覆盖下不深处具有隔水层的凹地地区最易形成沼泽。

2 沼泽的改造和利用

改造和利用沼泽应根据其形成 原因及类型,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从改造措施来看,主要是水利措施和农业土壤改良措施。水利措施可以保证农业措施效用的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可以弥补水利措施不足,两者密切结合,互相促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1 河间阶地沼泽的改造

河间阶地沼泽主要发育在碟形洼地,线形洼地,低平地等微地貌单元。这些地区排水不畅,承泄条件不良。在沼泽治理方向上应以排水为主,排灌结合,统一规划,全面治理。一般采用下列几种治理措施。

2.1.1回灌排水

回灌排水在国内外已被广泛采用,这种方法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地质结构,通过无压注水或加压回灌方法,将远离承泄区,或无排水出路的闭流洼地的积水,排泄到地下承压含水层中去。回灌排水的承压水区,应选择在径流区。回灌含水层要具有较大的厚度并有良好的透水性,地下水头不宜过高,上覆隔水层要有足够的隔水能力。

2.1.2分级排水

河间阶地的一些地段有明显的层次性,在最低的河床承泄区,尚未整治以前,可采用分级排水的办法,改造沼泽低洼地。分级排水的实质是高水低排,分割水势,保护已垦沼泽地,无受涝、渍灾害的侵袭。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局部沼泽地的开发利用问题。

2.1.3随机排水

随机排水是指在排水地区,遇积水较深切面积太大的沼泽洼地时,可根据洼地的地形条件和排列情况,因地制宜地开挖随机排列式排水沟。这些排水沟可使每个洼地连起来,把积水排入适宜的固定渠道,或附近的大型碟型洼地临时承泄区,解决部分沼泽洼地改造利用并使土地连片。

2.1.4鼠道式排水

在缓坡漫岗的沼泽化地区,或低洼沼泽地区垦后常发生渍涝。主要原因是土质粘重,结构性差。降水后易饱和,并形成上层滞水引起土壤过湿。在这类地区除了要进行明沟排水外,可采用鼠道式排水。鼠道式排水网要求的条件是地面应具有一定的坡度(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土质为粘土,亚粘土,深度要求0.6—0.7)米,亦可布置在0.4—0.45米处(潜式鼠道),鼠道间距变化较大,在3—20米间视排水要求和岩性特征而定。鼠道式排水除了可以排除土壤中多余水分外尚可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通起条件促进土壤熟化,此种排水方法还具有施工简单,工作效率高,单位面积造价低特点。必须指出,鼠道式排水网必须与明式排水沟连通,才能起到应有的排水作用。

2.1.5系统排水

在河间阶地有些部分沼泽连片,地势低洼坡降很小,土壤过湿,一般均需系统排水。可根椐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地布置干、支、斗,三级固定渠道和一些田间临时排水沟,组成排水系统,加速地表径流,排除地表积水。

2.2 河漫滩地沼泽的改造

河漫滩地沼泽常年积水并为沼泽植被所覆盖,水分主要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大气降水,这里河流糙率大,比降小,流速缓。

针对滩地沼泽上述特点,治理方向应以治理河道为主,改造与利用结合,远近期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治理目标在于排出地表或沼泽中大量余水,改造大片易涝耕地和易涝荒地。

2.2.1对河流截弯取直。这是使河床相对稳定增加水利坡度,加大流速的重要措施。

2.2.2疏浚河道。通常采用清除杂草,浚深和拓宽河道等办法以减少水流阻力。

2.2.3分流泄势。由于中上游排水不畅,下游导致河床造价很高。因此可修建分流渠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游分流经人工或天然渠道汇入下游河道,一种是跨流域分流,即把洪水分流至相对邻河流域或湖泊等承泄区。

2.3 农业的土壤改良

无论是阶地沼泽或滩地沼泽,在采用水利措施的同时均需与农业土壤改良措施相配合,农业土壤改良措施是通过排除土壤耕作多余的水,建立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剖面的持水性,以达到调节土壤水分的目的。

2.3.1垅作:采用大龙深沟,以加速地表径流,排出土壤中过多的水分,群众实践认为是洼涝地区行之有效的抗涝增产措施。

2.3.2台地:是在河滩地区受洪水顶托的洼地上,挖沟取土抬高田面的治涝措施,通过台田沟来滞蓄涝水,并相继排出。这是排滞结合,以排为主的田间治涝工程,效果明显。

2.3.3条田:条田多半修在浅平洼地和缓平坡地的边缘,是在已有田间排水系统的基础上起到排除涝渍的一种措施,效果较明显。

2.3.4改土:是耕翻土(深耕,秋翻)和施肥相结合的一种改良措施,通过耕翻和施肥建立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达到抗涝增产的目的。

总之,时间证明沼泽不是无用之地,更不是无法改造的,要对沼泽进行综合考察工作,查明沼泽的分布,发育规律,形成原因,沼泽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沼泽的类型等。再结合该地区的需要,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和改造进行全面的规划,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造它不利的一面,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之成为社会的财富。

猜你喜欢
洼地沼泽积水
复溜穴在输卵管积水中的应用初识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小熊当当玩积水
洼地排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非洲 直销的投资洼地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帮女儿走出“嫉妒沼泽”
认证,拯救“品质洼地”
沼泽时代
峰丛洼地农作物面向对象信息提取规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