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彭巧云
[摘要]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但频发的农产品安全事件不断挑战着食品安全的底线。由于质量安全方面的优势,连锁超市已成为重要的农产品销售终端之一。但近年连锁超市也频繁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表明当前的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仍存在不少缺陷。为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连锁超市必须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关键词]连锁超市;农产品;安全;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1.091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日益重视农产品安全,连锁超市经营农产品有质量安全的优势,因而广受消费者欢迎,正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主要渠道。连锁超市经营农产品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增强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鲜食品的80%由超市连锁经营,美国超过了95%。美国约78%的农产品通过连锁超市零售,仅约22%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传统销售渠道进行销售。而我国约30%的农产品通过超市渠道销售给消费者,70%的农产品通过传统农贸市场销售,因而连锁超市经营农产品在我国还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连锁超市的农产品安全总体有保障
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以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为主要交易平台,流通渠道相对较长,经过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等诸多环节,环节过多加大了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不信任感增加。传统的农产品交易随机性强,容易产生短视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
连锁超市严格的质量管理流程、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准入条件、标准化的检验检测规则、快速的质量跟踪与反馈体系强化了农产品供应链全程监控,系统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1..1连锁超市农产品供应链有助于农产品污染防治
在超市农产品供应链上,农产品供应商是连锁超市的长期合作伙伴,农户再与农产品供应商签约。农产品供应商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及信息,指导农户严格按照合同标准进行生产,按照相关规定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因而在超市农产品供应链环境下,超市作为供应链上的终端,可以约束农户的生产行为,引导农户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进而保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1.2连锁超市经营农产品符合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频率高的交易适宜于组织内部交易。超市经营农产品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强调共赢,将分散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供应商紧密联结在供应链上,形成利益共同体,把传统流通模式中频繁的临时外部交易转化为长期的组织内部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农产品从田间到超市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中的道德风险,克服了农贸市场中频现的“柠檬困境”。
1.3连锁超市强化农产品的检测
连锁超市加强了对农产品的检测和管理,大型超市一般都会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检测制度,出台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保存详尽的检测记录档案,配置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和合格的检测人员,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家乐福投资500万元的上海安检实验室于2012年投入使用,主要对生鲜果蔬类商品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含常规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食品添加剂等指标。通过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可以找出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源,确定其在供应链上的具体环节,明确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责任方,有助于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质量管理的评价和改进,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1.4强化了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连锁经营推行的是统一宣传、统一品牌,所销售的农产品是否安全,与连锁企业的整体品牌与形象结合在一起,与超市的经营业绩紧密相关,任何超市都尽力避免因质量方面的问题而承担失信成本,因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农产品生产者为获得稳定的订单,会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监督等方面的要求。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主要依靠自身判断力和亲朋的评价,超市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顾客忠诚,通过消费者之间口耳相传,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1.5农产品质量得到全程监控
连锁超市农产品销量大,一般都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大型农产品供应基地,基地与连锁超市无缝式对接,保证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源,加强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监控。超市直接参与、指导和示范农产品生产,推进了农产品标准化规模生产。指导农户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真正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连锁超市对农产品供应商的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卫生情况、生产检测等提出了严格要求,连锁超市与生产者协同保障农产品安全。
2连锁超市的农产品安全还有待强化
与农贸市场相比,连锁超市农产品经营最大的优势在于更有能力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种植与经营为主,难以对生产源头进行有效控制,超市无法杜绝问题农产品,因而超市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面临严峻考验。中国零售市场整体环境不够诚信,“失信成本”远低于“守信成本”,过低的失信成本难以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近几年各地超市频繁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表明作为零售终端的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我国,超市主导的现代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模式正逐渐成熟起来[1],但超市在运行该模式的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质量安全隐患。
2.1进货渠道有弊端
超市在农产品的进货渠道上有不少弊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小而分散,农户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出现产品参差不一,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超市大多采取与供应商联营的方式,从批发市场进货,质量无法完全控制。尽管要求较其他销售渠道严格得多,但由于采购人员的腐败及其他诸多原因,部分问题农产品还是流入超市。家乐福就曾多次爆出果蔬产品农药超标、生鲜制品抽检不合格的情况。
2.2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而不顾质量
终端的消费者和商场对农产品成本的控制会影响价格,价格因素进而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供应链不能一味加强价格的控制力度,因为这最终会传给生产商。由于利润空间越来越低,不少供应商会以次充好或将正品、次货掺和销售,种种因素造成连锁超市不少农产品存在质量隐患。海南的豇豆事件的核心就是成本问题,用剧毒农药每亩花费70~80元,打两次药就可以除掉病虫。而用复合标准的农药基本成本超过250元,打四次药,农药的成本就相差好几倍。
2.3农产品检测成本高
连锁超市因检测成本而把关不严,零售业是薄利行业,一个实验室投入数百万元至上千万元,还要配备专业人员,一般零售企业负担不起。目前零售企业很少有自己成立检验实验室的,即使有也只对部分指标进行检验,一个指标的检验成本有时达数千元,如果全部指标都检验成本太大,因而检测也只能抽查,连锁超市销售的上万种商品根本不可能全检。即便通过实验室检测,也很难保证没有问题。
3连锁超市强化农产品安全的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了生产者、销售者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责任,超市等零售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在保障农产品安全方面承担的责任重大,连锁超市须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以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发达国家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管控水平的经验,就是通过发挥供应链末端的超市的控制机制,以其为主导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流通及建立信息追溯体系,从而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管理的绩效与社会总福利[2]。这要求连锁超市须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指导,采取得力措施,从源头抓好质量,强化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控制,实现“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及可追溯性。
3.1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强化农产品供应链上不同阶段参与者之间的协同合作,需农产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各司其职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保护环境。如果不让农产品供应链上所有的参与者共同努力和主动地参与安全管理和自我约束,就很难彻底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现有的农产品整个供应链各环节相互独立,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相互监管不够,没有一家能对整个流通环节进行安全监管。参与流通链条长、环节多,当发生农产品安全事件时难以溯源,难以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3]。
为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连锁超市必须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整合,把价值观相同的企业联合在一起打造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全程的供应链控制体系。随着市场体制机制和政府监管的不断完善,由龙头企业主导的、通过产业链控制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模式将成为趋势。这些围绕产品安全标准而建立的关系被称为以批发企业或超市连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4]。
构建产销一体化的链条,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上最大限度的纵向一体化和集约化。超市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的销售终端,对于供应商和生产者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连锁超市应主动向供应链前段的生产领域延伸,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增强农产品的安全性。仅靠超市力量又不够,需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参与,把政府、农业投入品供应商、农产品生产者、流通配送、零售企业全部连在一起,超市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去规范农户生产行为,监控农产品的安全。
3.2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不共享,供应链必然会失调,因此,整条供应链应该有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全程可追溯、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在农产品源头、流通、销售等环节全方位把关,注重信息收集和更新,对农产品安全进行全面的监控,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农产品安全万无一失。这就要求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满足整个利益相关主体的信息需求,消除或削弱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携手共同努力降低农产品安全风险。政府部门联系着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主体,应努力完善信息服务职能,统一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透明化,实现农产品各流通主体的信息对接,向公众提供全面、客观、可靠的信息,从而构建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机制。
超市要完善已有的信息管理机制,将信息管理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实现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信息对接,使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超市和消费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溯源机制,这有利于监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出现危机时能快速反应。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可召回、供应链终端消费者信息可查询,真正落实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通过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查询农产品相关信息,使每个环节有监管、可追溯,质量有保障。
3.3加强源头控制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管理,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农产品流通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应该把好源头关,从源头起每个环节都遵循绿色、健康和环保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形成产业化的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向绿色无公害的优良生态型农业生产模式转变。连锁超市要指导合作供应商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农产品生产者杜绝使用禁限用农药、高毒农药,限用的农药必须达到安全间隔期才能采摘上市。指导农产品生产者规范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先进技术,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废水、废气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3.4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超市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标准,确保农产品的新鲜、自然、健康,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提高消费者对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可度,提升超市农产品销售额。部分有实力的大型超市开始制定内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对绿叶蔬菜的农药残留和细菌指标进行检测,超市自行制定了比国家更为严格、要求更高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这提高了农产品进入超市的门槛,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连锁超市不断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管理和指导,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的农产品质量相关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控制产地环境条件,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产品生产过程,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购买和使用记录等标准化生产档案,对农产品的生产履历进行记录,确保生产规范化,生产优质农产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5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程度
适当发展规模化经营,形成规模效应。连锁超市要培育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形成规模效应,生产基地与超市形成一种长期共赢的合作机制,从而有效地解决品质与管理的问题。连锁超市要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通过大型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促进农产品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促进农产品标准的建立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形成农产品品牌,长期而稳定地解决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货源供应问题,必须大力建设城市圈型超市农业生产甚地。在城市周边建立农产品供应基地,建立超市稳定的供应链,以稳定超市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产品供应问题。充分发挥周边地域为城市服务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推进城市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4结论
农产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超市的发展为生产、销售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连锁超市经营农产品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超市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大幅提高违法和失信成本,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促使连锁超市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5(2):12-18
[2]Linda FulponiPrivate voluntary standards in the food system:The perspective of major food retailers in OECD countries[J].Food Policy,2006(1):1-13.
[3]宋林沃尔玛供应链采购管理模式对我国零售业的启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3(7):20-23.
[4]刘俐,张宇峰我国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与控制关键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5):93-95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研究”(201412620001);2012年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粤教高函〔2012〕204号: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14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科研课题(14-001A)。
[作者简介]李政(1977—),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农产品安全;彭巧云,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