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贪高息,小心你的存款也没了

2015-05-30 17:26
新传奇 2015年25期
关键词:储户银行存款利息

近日,河北、浙江、广东等地发生多起储户银行存款“失踪”案件,涉案最高金额达到数亿元。据调查,当前我国银行业或多或少存在违规“贴息贷款”行为,一些基层银行网点对这一行为默许、纵容,致使不少储户存款被“忽悠”转走,造成了巨额损失。

储户存款频频失踪

5月15日,河北几十名工商银行储户表示,他们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南支行(下称建南支行)的存款莫名“失踪”,初步统计,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并非“孤案”。今年五一刚过,位于杭州市延安路的中国银行杭州市庆春支行一名前银行员工陆某假冒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以高息为诱饵,骗走100多名储户超过亿元巨额存款。

调查发现,在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储户银行存款“失踪”事件近年来也频频发生。

违规“贴息存款”乱象丛生

据调查,存款“失踪”多因储户遭遇销售误导或蓄意诈骗,以违规的所谓“贴息储蓄”、“贴息存款”形式为主。

专家朱晓哲介绍,“贴息”即相对于银行原有的存款利息而言,是指在银行给予的利息所得之外,向储户提供额外的利息部分。这一现象是从民间借贷行为中发展起来的。

“贴息存款的隐患在于,嫌疑人用额外利息诱骗受害人存钱。得手后要么直接卷走存款,要么将资金转给急需用钱的企业,即绕过银行信贷程序,用于风险较高的民间高利贷。”朱晓哲说。

首先,“贴息存款”多得到银行内部人员配合,作案手法较为隐蔽。杭州市联合银行法务部相关负责人章小的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储户日渐热衷“货比三家”,选择利率更高的银行进行选择性存款。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特殊身份,给受害人营造了一个在银行存款的安全假象。

杭州市公安局負责侦办“贴息存款”案件民警认为,贴息原本只是银行为拉拢储户进行的一种暗箱操作行为,不法分子以此为诱饵,并将个别银行工作人员拉下水,利用公众对银行的信任,使这种金融犯罪的风险迅速提高。

相关法律有待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涉事银行存在人工核实、票证系统等漏洞,甚至在“拉存款”的考核压力下,因“有助于满足考核要求”而默许、纵容违规“贴息存款”的行为。如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授权过程中核查不仔细,对伪造的企业印鉴未向公司储户核实鉴别,致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表示,“国家宪法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目前出具的存单内容中,也对银行对存款的保管责任有明文规定。但是,对存款被冒领、丢失应如何处理均无具体规定,多数商业银行往往将责任推到员工个人甚至是“临时工”身上。

专家建议,相关监管部门亟须重拳治理存款“失踪”背后暴露的贴息存款、误导销售等违规现象,完善法规维护存款人权益。

(《经济参考报》2015.6.17)

猜你喜欢
储户银行存款利息
“沉睡卡”
学中文
从丢钱事件看酒鬼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
银行存款与其他货币资金管理与核算
利息
幽你一默
银行储户悲观情绪传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
存款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银行存款营销业务研究
信用卡诈骗中银行承担责任的合同法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