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要:本文阐述了森林害虫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并以食叶害虫为例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病虫害;森林;防治
1前言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杨树、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
2森林的作用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3我国森林业的发展现状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5林木病害的类型
5.1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
5.2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
5.3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6森林虫害发生的特点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下面以杨树食叶害虫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黄卷叶螟、杨白潜蛾、黄刺蛾的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分析为例,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6.1杨扇舟蛾发生特点及规律。危害面积大,危害程度重。杨扇舟蛾成虫傍晚前后羽化最多,白天静栖,夜晚活动,有趋光性。越冬代成虫出现时,树叶尚未展开,卵多产于枝干上,以后各代则主要产于叶背面,常百余粒产在一起,排成单层块状,每个卵块数量不等,一般为9~600粒,每雌可产卵100~600余粒,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啃食叶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以上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苞;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可将全叶吃尽,仅剩叶柄;5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食量的70%左右,越冬代幼虫老熟后,多沿树干爬到地面,在枯叶、树干旁、粗树皮下或表土内结茧化蛹越冬,其他代老熟幼虫在树叶上结茧化蛹。
6.2杨小舟蛾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杨小舟蛾成虫白天多隐蔽,夜晚交尾产卵,有趋光性。卵多产于叶片表面或背面,呈块状,每块有卵300~400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表皮,被害叶呈箩网状。稍大即分散蚕食,将叶片咬成缺刻,残留粗的叶脉和叶柄。7~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凶,常将叶片吃光。幼虫行动迟缓,白天多伏于树干粗皮缝处及树杈间,夜晚上树吃叶,黎明前后自叶面沿枝干下移隐伏,老熟幼虫吐丝缀叶,结薄茧化蛹。
6.3杨黄卷叶螟又名黄翅缀叶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产卵于叶上,中脉两侧最多,呈块或条状。幼虫孵化后,喜危害嫩梢幼叶表皮,并吐出白色黏液涂于表面,随后吐丝缀叶或将叶折叠,藏在其中取食,幼虫长大后群居取食。
6.4杨白潜蛾属鳞翅目桔潜蛾科,是杨树叶部的主要害虫之一,特别是对杨树幼苗、幼树危害大。成虫产卵于叶正面,与叶脉平行排列。幼虫孵化时,从卵壳底部咬破叶片,潜入叶内取食叶肉,使被害处形成黑色虫斑,老熟幼虫从叶正面咬孔而出,于叶背面吐丝结“H”型茧化蛹。
6.5黄刺蛾又名洋辣子、刺毛虫、毛八角等,属鳞翅目刺蛾科,主要危害杨树叶片,将叶片吃成很多孔洞、缺刻,影响杨树生长。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7森林害虫的防治方法
7.1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7.2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較大等。
7.3森林虫害的防治起初是通过在林区喷洒化学药剂来达到防治森林虫害的效果。在初始阶段,使用很少量的化学药剂状况下,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药剂使用量加大,虫类产生了抗药性;后期,人们尝试利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式来防治森林的虫害。物理防治的方法有热处理、机械阻隔、射线等。生物防治方法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激素治虫等。以虫治虫是利用天敌昆虫或有益螨类控制害虫;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能使昆虫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及线虫等;以鸟治虫就是利用鸟类控制害虫,在全世界已记录的9020类鸟类中60%是以昆虫为主食的。
8结束语。
科学管理,掌握规律,统一防治是根治森林虫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