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地水稻秸秆还田问题的思考

2015-05-30 15:47:52刘元明陈兴良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24期
关键词:整地耕地秸秆

刘元明 陈兴良

秸秆还田是大势所趋,应该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着手研究。从目前耕地质量来看,耕地越种越瘦,板结越来越严重、土壤酸化和沙化也在逐步加剧,不能将黑土地养分“吃干榨净”。目前农业属于掠夺式透支式生产,耕地有机物含量越种越低。

国家在保护耕地上制定了优惠政策,为了提升耕地质量,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 重点开展有机质提升补贴。研究表明,黑土地1厘米土壤腐殖质层的形成需要300年左右的时间, 而破坏1厘米黑土层仅需要1-3年,所以黑土地是很难再生的自然资源。根据“木桶原理”,木桶的桶箍和桶底就代表土壤有机质,没有桶箍和桶底,其他木板都会散,也就意味着不再有产量。

另外,焚烧秸秆的同时,虽然对病菌菌核、虫卵、杂草种子等有消灭作用,但高温也对土壤结构和质地有一定的破坏,有益微生物群落同样也遭到破坏。

一、秸秆还田的好处

(一)提供作物及微生物所需营养。据测定,一亩地所产秸秆一半还田后,相当于给每亩田增加有机质400公斤,碳酸氢铵23公斤,过磷酸钙19公斤,氯化钾10公斤,还能补充作物所需微量元素;

(二)增强土壤保肥、保水性能;

(三)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善物理性质;

(四)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活性;

(五)具有保墒和抑制杂草生长作用;

(六)秸秆分解时产生的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具有改良土壤的功效;

(七)能降解土壤中残留的农药及重金属;

(八)能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

(一)水稻秸秆还田配套机械和配套栽培措施还需研究。

(二)收获机械抛撒装置缺失、动力不足、粉碎效果差、还田意识差、耕作机械配套不合理、病虫害逐年加重、缺少执法依据等。

(三)根茬易留在土壤表层或表面,翻地标准和质量不高,影响后续作业。

三、秸秆还田的建议

(一)高产靠地力。为了不断培肥地力,除了合理耕作、改良土壤外,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重要措施。

(二)配套农机装备。秸秆还田必须有配套的农机装备(抛撒器、翻地机车动力、翻地大犁及搅浆平地机等)。很多种植户秸秆还田不到位,或者翻地质量差,就是农机具不配套,做不到抛撒均匀,积堆现象严重,导致翻地拖堆堵犁。

(三)翻地标准。翻地必须做到扣垡严密无生格,深度18-20厘米,必须将秸秆根茬翻转后扣压在底层。秋翻地可以打破犁底层,掩埋秸秆和病菌,使土壤冻融、疏松、透气、熟化,增加团粒结构的形成。

四、翻地大犁的选择

一是犁壁表面坚硬;二是摩擦力小;三是不粘泥;四是入土角度合理;五是耕翻作业时轻快省油;六是犁柱高度至少在600毫米以上;七是犁柱为弓形,稻草通过性好,不易拖堆。

五、间管理注意事项

一是整地标准。在上年秋季翻地后旋地及春耢地、春旋地的基础上进行泡田,本田整地初步达到“碎、平”状态,翻地深度18~22cm;旋地深度在14~16cm。秸秆还田地块,先用老式搅浆机整地,再用仿日式搅浆机整地。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放水泡田3~5天后,可达到最佳整地时期。水整地要求达到“高低不过寸、寸水不漏泥、灌水棵棵到”的标准。使用仿日式搅浆平地整地,需要沉淀5~7天;常规搅浆平地机整地,需要沉淀15~20天;两种机型搅浆整地后,都需要保持水层5~7cm,不能落干,泥浆层在2cm左右最适。

二是病害预防。秸秆还田地块要特别加强纹枯病、秆腐菌核病及稻曲病等病害的预防;经过试验研究,直接用携带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稻草的水稻秸秆还田,次年复种水稻发生各类病害的机率和比例都较高。正常年份一般预防三次,分别是水稻孕穗初期、孕穗末期和齐穗期。水稻孕穗期防病作為一项常规措施,无论有无病害必须进行一次病害预防。采用人工地面作业和飞机航化相结合的措施,以人工地面防病为主,人工防病必须全部采用高压喷药机,确保防病效果。病害防治喷药的气候条件:温度不超过27℃,相对湿度大于65%,风速不大于4m/s。药剂配方选择要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协同防治为主,同时要采用多元复混配方轮换预防田间混合病害。尤其是飞机航化地块的林带边、线杆边、边角地块、无法航化的地块,要人工进行补喷作业,做好大范围的病菌预防工作。另外,田间杂草要清理干净,也是病菌传播和寄存的途径。

三是氮肥施用。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号,在施用水稻返青分蘖肥时,因为在秸秆腐烂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氮素,出现秧苗返青与秸秆腐解争氮现象。所以,返青分蘖时应增施尿素2~3公斤/亩或增施速效肥料硫酸铵3-5公斤/亩,加速秸秆腐烂。控制好调节肥和穗肥的氮肥用量,在防病的同时,加入叶面肥喷施磷酸二氢钾,喷施至少3次,避免水稻长势过旺,引起倒伏、贪青、空瘪率高等。

四是水层管理。严格按照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规程和“三化两管”栽培模式,做好不同时期的水层管理,避免长期淹水或深水,做到浅湿干交替,不断向土壤中通气,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换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同时亦可排出土壤中有毒有害气体,避免水稻根系发育受阻或不良,容易引起倒伏和早衰。

(作者单位:158422黑龙江省农垦八五0农场农业科、农垦八五0农场科研中心)

猜你喜欢
整地耕地秸秆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11-10 01:05:49
保护耕地
北京测绘(2021年12期)2022-01-22 03:33:36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40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浅谈造林穴状整地
东北地区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要领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