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
上世纪50年代,在城市中时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街上挥动小红旗,喊着“叔叔阿姨听我言,不要随地乱吐痰,吐痰要罚五毛钱”。动员全民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当时新的气象。
1951年7月20日,上海《青年报》刊登了黄承国医师的文章《你爱洗澡吗》:天气热了,我们出汗更多,假如不经常洗澡,我们身上就会变酸发臭。洗澡能使你的皮肤清洁,除去污垢,少得皮肤病,又能促使身体里血液循环旺盛,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文章鼓励身体条件允许的人们洗冷水浴。
但洗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56年7月6日上海《青年报》刊登《洗澡可到老虎灶》一文,透出了洗澡的困难:过去,上海首都旅行袋厂工人洗澡很困难,22个人只有一只澡盆洗澡。一到晚上,由于有的人要去读书,有人要去开会,因此,大家都抢着澡盆要洗澡,弄得争吵起来。开始,行政上认为厂里经济困难,没法解决,后来和大家商量,就决定向老虎灶买水筹洗盆汤。洗澡问题解决了。
文章里所说的“老虎灶”,是上海俗语,其实就是专卖开水的店,一般也兼营盆汤和低档茶馆。老虎灶兴起于上海小刀会时期。以前开水店的添燃料处设在墙外,墻上有俩小窗口,可以看见灶内的情况,如同虎眼;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同虎口;灶尾有一根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如同虎尾,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老虎灶”。
50年代随处可见的老虎灶,如今已经难寻踪迹。
1958年,安徽有个澡堂成了全国的亮点。“农村妇女第一次进澡堂洗澡”成了移风易俗和讲卫生的双重新闻。年初,该公社规定:社员要半个月集体洗澡一次,同时定下男女社员不同的洗澡日期。但轮到女社员洗澡时,谁都不肯进澡堂。公社领导派出妇女积极分子挨家挨户动员,又让生产队女队长和下放女干部带头,最终把女社员都请进了澡堂。从此,澡堂几乎天天挤满洗澡的妇女。这件事听上去确有点一刀切味道,但讲卫生本身,谁也不能说有错。
(摘自《中国生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