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可不用上煤山

2015-05-30 10:48习骅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26期
关键词:南迁明王朝李自成

习骅

一个王朝的灭亡自有其必然性,谁都挡不住,但历史不是一条直线。崇祯曾经有两次机会,哪怕抓住一次,他就可能不用上吊。但是,僵化的大脑、无休止的会议和一个又一个文件,还是把他和他的国家逼上了绝境。

第一次机会:南迁

甲申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挺进山西,两个月就可攻进北京。大年初三,崇祯叫来太子办公室的李明睿开小会,研究应急方案。

李明睿的意见是南迁,他认为,只要向南进行战略转移,就能缓过气来。当年宋高宗赵构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赵家天下又延续了150多年。咱大明的条件比那时候强多了,因为祖宗当年迁都北京时,设南京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

李明睿说得有根有据。不过,按明王朝的制度,皇帝的重大决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门支持;而且崇祯还担心,如果自己出头提出放弃首都和祖陵,身后一定挨骂。最好由政府部长们在会上先提,自己假装不同意,部长一再劝迁,这样的决策过程最完美。但是各部部长就是没人提南迁。

李自成大军越打越近。崇祯暗示李明睿写一份报告,把南迁议题公开化,试图倒逼政府。政府首席部长陈演反对南迁,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人心大乱。他还嫌不够,指使一个小干部向上递材料,攻击南迁是别有用心,是“邪说”,要求严肃处理李明睿。

政府坚决反对南迁并非偶然: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士大夫阶层坚信撤退可耻,在政治上是错误的;二是为了保命和推卸责任。南迁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出主意的、附议的,肯定没有好下场。三是实际利益上的。美宅良田不可能带走。最要害的问题在于,南迁之后,南北两个政府一合并,肯定要裁员,官员们思量的是俺的位子还有没有、好不好?

这样,大家都觉得等等看看最保险,不愿轻易下赌注。会议不断,就是没有结果。这样一折腾,一个多月就过去了,形势更加凶险。紧接着,李自成大军攻下了居庸关和昌平,北京危殆。

崇祯终于忍不住了,他跟李明睿等人摊牌。“不管他们了,咱们立刻南迁!”李明睿叹口气:“来不及了,沿途我军都被打散了,北京城连只苍蠅都飞不出。”

第二次机会:和谈

不可思议的是,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大明王朝居然还有一口气。

李自成本是个粗人,并不具备政治家的博大胸襟,所以对迅速的胜利毫无思想准备。3月17日都打到北京复兴门一带了,他居然在次日上午给崇祯写信,要求和谈:割让西北一带给他,西北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拨付100万银两慰问金给他,他替政府打击敌对势力,包括虎视眈眈的东北满人集团。

傻子都知道这桩买卖不赖,况且别无选择,但大家都不表态。割地赔款这顶政治帽子太大了,没人敢碰。李自成凭空送的大礼,根本不在明王朝最后一次最高国务会议的议题之内。

崇祯本想乘着夜色混出城去逃命,但是从安定门、朝阳门到前门,没有一个门为他打开。眼看天要亮了,只好孤独地走向了煤山……他死后仅三个小时,李自成拍马直捣金銮殿。那些政治坚定、慷慨激昂的部长们血战到底了吗?第二天他们就去李自成办公室外,排队请求安排工作。

崇祯皇帝死后不久,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给南明的史可法写信,说得非常到位:你们明朝的干部根本不考虑国家利益,就喜欢唱高调、讲大话,哪怕火烧眉毛了,还慢条斯理地穷白话,作个决定比盖栋楼还慢。当年北宋研究对策还没散会,金军就渡过黄河了,你们咋就不长记性呢?!

历史机遇总是稍纵即逝。僵化的思想、狭隘的私利,导演了崇祯皇帝君臣极不负责任的议事秀。可见,改进文风会风,清扫作风背后的垃圾,关系事业成败、国家兴衰,是极其严肃的政治课题,绝非枝节小事。

猜你喜欢
南迁明王朝李自成
李自成的逆袭之路
“能吏”的“魄力”
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
情寄十梓街——记河南大学南迁苏州的一件往事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明杂剧风格论
短暂的辉煌
试析《南迁》与《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给僧道度牒”与“命道篆司造周知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