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宸
摘 要:该文由生态视角对城市景观规划展开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功能格局规划概念以及根本原则,并就如何创建良好的城市景观功能组合系统制定了科学对策。对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城市景观功能格局的科学有效规划,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市景观 功能 格局 生态视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c)-0086-02
1 城市景观功能格局概念与原则
生态视角下城市景观功能格局规划主要目标在于对自然生态过程进行全面保护与修复,选择明确城市景观之中符合大众需要的功能,安排同生态保护相契合的应用功能空间格局,创建具体的空间场所,确保景观格局呈现出最佳的效果。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城市景观功能格局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包括负干扰最小化、多功能与混合应用以及生态容量安全原则。
1.1 负干扰最小化原则
景观生态学将干扰看作是大自然之中无时无刻均存在的现象,干扰可令生态系统、各个种群内在构成遭受破坏,并令资源、基质以及物理环境产生改变,其通常包括自然干扰以及人为影响两个类别。前者可对生态演替阶段实施再调节,而后者则包含正、负干扰两类。其中正干扰影响对确保生态系统更加可靠稳定、多元化发展以及高级发展极为有利,相反负干扰会形成生态系统的失调,令环境最终被破坏。我们将生态环境同人的和谐发展这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取代人类中心论的观点,审视城市景观各类功能,便可通过干扰特征研究同应用功能关联的各类人的实践行为,评判干扰具体种类以及作用等级。良好的城市景观应体现自我平衡以及自我维持,实现良好的自我发展,因此应最大化激发正干扰、缩减负干扰,进而为城市景观的发展以及演替开创优质环境。
1.2 多功能与混合应用原则
多功能与混合应用原则逐步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受到普遍认可,其特点在于提升土地应用率、体现场所多样丰富性并充满活力。创建更加可靠的生态保护地区以及更能够激发人们进行活动的地区为城市景观规划过程中的两个平衡点,通过提升空间应用效率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多功能与混合应用的规划原则可创建更具容纳性的场所空间,同时要把握好生态以及功能逻辑关系,不仅要兼顾到实践应用以及生态功能的共通性,还应考量各类功能的良好互补性。
1.3 生态容量安全性原则
生态视角下,城市景观功能规划目标在于无需持久、大量的投入以及管控,只需要营造一种自我维持以及自我发展的状态,其平衡协调水平始终有限,因此势必要对容纳的人类活动进行合理限定。城市景观生态功能承担主体在于生态核心区域以及缓冲区域,利用预测分析各类活动容纳水平,可明确安全可靠的生态容量。而城市功能格局规划则应针对不同活动项目做好筛选、调节以及合理布局,确保应用活动量以及游人始终在安全生态容量范畴中,令城市景观系统可真正实现生态化、持续化发展。
2 生态视角下城市景观功能格局规划
2.1 城市景观应用功能干扰影响与分级
为有效实施城市景观应用功能分级,需要依据潜在干扰水平做进一步分析。具体来讲干扰影响对象包括土壤属性、植被类别与结构、野生动物以及环境条件。
土壤始终是生态环境中的基础要素,城市景观应用功能对其产生的干扰涵盖各类通行路线使土壤理化属性发生变更,其紧实性、透水度、持水度、湿度状况均会发生变化,并波及到土地之上生长的植被及其演替与发展的过程,最终将对整体城市景观系统产生影响作用。城市景观应用功能对于植被的影响具体指植被发展以及分布将产生变化,人们不断地践踏、修饰、攀折活动均会影响其长势,造成机械损伤,令某些植被更难生存,而对环境条件改变反映敏感的种类将会快速消失。有关研究证实,现代城市景观之中受干扰影响极为严重的各类植物群落其多样性标准远远低于受干扰影响等级较低的物种,即便城市森林群落受到较少的干扰影响,其物种多样性也远远低于自然森林区域。
城市景观应用功能干扰影响野生动物具体表现在,对其生存发展环境形成不良威胁,一些动物甚至为了安全生存离开栖息之地,其后果通常与动物对各类活动反映的敏感性、干扰影响等级以及范畴有关。另外,城市景观应用功能会形成各类污染物质与废弃物质,对该类物质可利用人工处理方法降低影响,还有一些物质则要通过环境最终分解,这样便会对生态系统的可靠持续发展形成威胁。
具体来说,城市景观应用功能的影响等级包含5个级别:第一级,即为城市景观功能对保护生态环境较为有利,形成的是正干扰影响;第二级,即城市景观功能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干扰影响程度微乎其微;第三级,即城市景观应用功能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