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贡献

2015-05-30 03:03王斌
2015年28期
关键词:实践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王斌(1989—),男,汉族,甘肃天水人,法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而言是实践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发展的历史、认识结构与实践结构具有同构性。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实践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之中的开山之作。对《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来解读,可以凸显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贯穿始终的精髓与要义是实践观点,和古代本体论哲学与近代形而上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论的辩证法、实践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自然观、交往实践论的社会观和实践的认识论。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对实践理论的科学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视阈关照《实践论》,深入探究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实践论》的文本逻辑结构

(一)视角基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论问题是任何哲学绕不开的“必答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于这个回答的立场和原则也是划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近代哲学的伟大变革,其首要标志便是实践观点在哲学体系中的确立。“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①

实践观点的确立,成为了区别于以往人和哲学的新的认识基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辩证法是实践论的辩证法、实践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自然观、交往实践论的社会观和实践的认识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其理论逻辑的基调也正是在突破传统认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即首先确立了实践观点的重要地位,“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②

(二)逻辑展开——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实践论》中通过对实践这一理论基点的确立,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认识辩证运动的逻辑论证,描绘出一幅认识和实践辩证转化的网络,指出人类的认识活动呈现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了完成了三次飞跃、连接着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③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中,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成果给认识提供了历史证据,构成了经验性的认识,实现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实践指导认识。

在第一阶段的实践中,“包含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的因素起着引导实践的作用,认识活动从实践中分化独立出来,是认识因素对实践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获得充分的相对独立的发展的结果。”④这表明,实践环节和认识环节相分化的前提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实践活动中包含着认识的因素,是实现认识活动第一次飞跃的条件,也只有在实践中渗透着认识的因素,所得出的实践结果才能符合新的实践要求,才能在认识活动的第二阶段中体现前后贯通的相继关系。实践活动中包含着认识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实践的科学性,认识的真理性,所实施的实践才具有可操作性,所获得的认识才具有活力。

(三)理论结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有了区别于任何哲学思维方式的科学的实践观,也能辨析清实践和认识辩证发展的历程,《实践论》所得出的理论结论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⑤这一辩证统一的认识论,是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所做的中国化的新论证。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⑥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毛泽东视阈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中国化最精准的表述和成果,是《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大的理论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科学内涵

(一)实践结构与认识结构具有同构性

人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要发生关系须借助中介环节来完成,这一中介环节就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与作用。简言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以人和人关系为中介的人和外在对象的三维结构。此外,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和扩张性,要实现人和外在对象的交互,必然要借助于人和人这一中介环节,而这一环节的实现又靠劳动工具的广泛使用。所以,“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主客体的实践关系、实践结构表现为‘主体——工具——客体的结构”。⑦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主体间思维交往的中介环节,也是以语言符号等为认识中介的人和外在对象的立体关系,可见,“以主体间认识交往关系为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结构也表现为‘主体——工具——客体的三维结构,它同实践结构具有同构性”。⑧实践结构和认识结构的同构性,归根到底就是实践与认识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绝对的无认识指导的虚无的实践活动,也没有绝对的无实践证明的空妄的认识活动。

(二)实践和认识是辩证发展的历史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具有同源同构的特质,从认识论层面讲,没有脱离实践的认识,是实践的认识论;从实践论层面来讲,没有超越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实践论。“用实践结构说明认识结构,建构与实践结构同构的认识论结构,是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创获的最为重要成果之一,它标志着哲学认识论观念框架的根本变革”。⑨从实践和认识的同构性不难发现,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是辩证相生的过程。所谓认识反映实践,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的内容反映实践的成果;所谓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的结果用以指导现实的实践;所谓实践的形式决定认识的形式,从根本上说过就是实践的过程决定与之相适应的认识的过程。总之,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共存的过程,实践更替的历史也就是认识展开的历史。

(三)认识的规模和水平受一定历史阶段实践规模和方式的制约

人的意识的历时性决定了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是暂时的、片面的、阶段性的,这促使人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而,任何人不可能超越现实的实践水平而穷尽真理、终结认识。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之前形成的认识可能会在新的实践中被证实或证伪,所以人只能在现有的实践手段和方式、实践规模和水平上尽可能的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品质,也会随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扩充和更新,它不自命为终极真理,随“当时的历史条件”处在永恒的创新中。

三、《实践论》的逻辑与内容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框架

(一)确证了从实践维度关照认识的理论视角

通过对《实践论》文本逻辑结构的剖析,可知毛泽东在其中所确立的理论基点是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观点在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很大程度上是毛泽东创造性的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从革命斗争的实际中总结出的理论,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是被历史和实践所证实的科学的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的认识论,《实践论》从实践的视角切入,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理论基点,文本中内容的逻辑展开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论的铺开过程,文中全面的论述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两个飞跃,实践与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认识论正是在这一体系中逐渐完备确立的。在当时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危难关头,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践论》当时最大的现实贡献。

(二)构建了系统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认识论

第一,就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而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⑩首先,这一概括坚持了马、恩、列的有关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同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其次,这一概括从理论上要求我们从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出发,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就它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言。首先,科学的阐释了认识过程两个飞跃的丰富内容。如前所述,《实践论》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述及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能动证运动过程,毛泽东指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B11其次,科学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分过程和总规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述了认识运动的分过程和总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构建了较为系统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使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运动總规律的表述有了更清楚、更准确、更系统的理论形态。”B12

(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

毛泽东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最高概括,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开创新的《实践论》奠定了这一基础。

《实践论》从内容到逻辑,都无不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的丰富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进行了首次伟大的尝试并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实践论》的发表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B13无论从文本的思想体系还是表述的语言,展示的都是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与鲜活的中国革命现实的完美结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实践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革命正是在这一创造中完成的,中国化的认识论也是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④ 陈晏清 王南湜 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322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⑦ 陈晏清 王南湜 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325页.

⑧ 陈晏清 王南湜 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328页.

⑨ 陈晏清 王南湜 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326页.

⑩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B1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B12 张婷.《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D].延边大学,2013.

B13 韩璐.浅谈毛泽东的《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湘潮,2010(1).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陈晏清 王南湜 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版.

[3] 田心铭.《实践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3).

[4] 杨春贵.《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8).

[5] 张婷.《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D].延边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实践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实践论(节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