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2014年亚广联奖纪实作品类推荐奖)
【清晨 蒙古包前 狗叫声,有客人来,笑声
客人:你好!
乌力吉:你好!
客人:有没有驼毛?
乌力吉:有
客人:先借给我一点,想纺毛线,可是家里没有驼毛。
乌力吉:好!我们家总留着驼毛,有人来要就给他。
旁白:这家户主叫乌力吉,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乡的牧民,53岁了。今天是周六,他家蒙古包里除了从城里回来的孩子,来帮忙剪羊毛的邻居,还有来借驼毛的客人。
【蒙古包里喝茶聊天
客人:今年驼毛剪了没有?
乌力吉:有些骆驼的已经剪了。
客人:你家骆驼的毛脱得差不多了吧?
乌力吉:可不是嘛!这几天我们实在是顾不上,今天正好来了两个年轻人,我想,趁他们在,帮忙把驼毛剪了。
客人:春季牧活儿就这样做不完啊。
乌力吉:就是,啥时候也没有头绪。
【草原清晨的鸟鸣声
旁白:五月末六月初是牧区剪驼毛、剪羊毛的繁忙季节。骆驼善于记路,耐力强,曾经是草原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乌力吉:我们小的时候,大人用骆驼当坐骑,那时候骆驼多,后来汽车、摩托车多了,骆驼起不了多大作用了。
旁白:骆驼的数量越来越少,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养一头骆驼,国家给牧民500元补助。大多数牧民已经不养骆驼了,因为骆驼在草场上觅食时走得远,容易丢失。宝力根乡只有乌力吉一家养骆驼。
乌力吉:我们小时候玩耍也离不开放牧骑马,到冬天我们就玩调训生格子骆驼的游戏,我弟弟青格勒嘴里嚼着牧草,扮向人吐反刍草的骆驼,我弟弟巴彦骑着他;我骑着邻居家名叫南吉德的孩子,他扮骆驼,嘴里嚼牙膏吐白沫……
旁白:蒙古人认为马、驼、牛、绵羊、山羊是大草原的五种宝贝,统称它们为“五畜”。乌力吉一家一直养骆驼,他说,草原上的牧民就要养五畜。
【羊圈里的羊叫声
记者:你们家的山羊犄角很特别啊!
乌力吉:我的绵羊和山羊都具有阿巴哈纳尔绵羊的特征,个头大,抗旱力强。我以前养的绵羊是黑头羊,这几年换了不同毛色的种公羊,像黄头羊、红头羊,为啥呢?自古以来,牲畜的毛色有多种,只养一种毛色的牲畜,其它毛色品种将会灭绝。我想让我的孩子学会辨认牲畜毛色。
旁白:乌力吉家养了五十多峰骆驼、二百多匹马、二百多头牛、一千三百多只羊,是当地的小康户。年轻牧民总是在做技术活的时候请他帮忙。
【牛圈里套牛音响、给牛上眼药音响
旁白:五月的草原正是沙葱草生长的季节,牛吃了沙葱草就会上火,得红眼病。乌力吉夫妇治这种病有绝招,他们用的是蒙古族牧民传统的方法:把白面和咸盐往牛的眼睛里倒。病重的才用青霉素。
旁白:乌力吉的妻子叫图雅,她从牛群里抱起一只羊羔用奶嘴给羊羔喂奶。
【羊羔用奶嘴吃奶的声音、羊羔叫声、牛叫声
图雅:这是别人家的羊羔,跟着我们家牛群过来的。前面那个家庭的,一会儿他们来领。
乌力吉:都是爱畜如命的牧人。她是个吃不胖的瘦瘦的人(笑声)。
旁白:瘦瘦的图雅怕牛群踩了小羊羔,把吃饱了的羊羔关在独立的羊圈。小羊羔看见来来回回给牛取药的图雅使劲地叫。图雅摸摸它的脑袋,说:孩子别急,一会儿你家大人就来带你回家了。
【图雅唱歌、乌力吉应和
“小溪长流,流向远方,心爱的人啊想念你!
大河汹涌,带着我的心,奔向你啊我的爱人!”
旁白:图雅干起活来特别利索,47岁了看上去还是一个大美人。当初,图雅的爸爸妈妈是因为乌力吉的父母是这片草原上最優秀的牧人,才主动把女儿许给他们当儿媳。
记者:结婚多少年了?
乌力吉:28年了,三个孩子。两个姑娘,一个儿子,都没成家,但都有对象。
记者:今天回来的是大姑娘吗?
乌力吉:是小姑娘带着男朋友回来了。
旁白:乌力吉的儿子在呼伦贝尔市上大二,两个女儿在城里打工,于是他在城里买了房也买了车。骑惯马的乌力吉也学会了开车。
乌力吉:在城里住不惯,偶尔开车去城里看看孩子。其实我俩的身体好,不吃药,有时患上感冒,只要来到畜群旁边就不治而愈了。
图雅:城里住不惯,冬天在城里住几天还行,夏天根本待不住。
【湖边的水鸟声、风声、马的嘶鸣声
乌力吉:我家以前定居在查干齐鲁图。夏季在哲日勒格丘陵、乌兰呼都格、塔林华、希拉布楞等地游牧。游牧到有泉水的地方给牲畜饮水,在那里住上七八天、二十来天,当时我们游牧的草场面积相当于现在三个村的草场。如今已经定居养牧了。
【音乐:马头琴曲
旁白:草原上,马群和驼群选水肥草美的地方自由行走。牛羊则早晨出牧晚上归牧,用的是圈养方式。1977年冬天,内蒙古发生了罕见的雪灾,只有乌力吉的父亲保住了大队交给他放牧的牲畜,成为大家公认的优秀牧民,获得了一匹马的奖励。
乌力吉:1977年雪灾后,我们村只剩下三千多只绵羊和山羊,一百多头马和牛,骆驼八十多峰。大队从三千只小畜中给了我家一群羊。那时父母就嘱咐我们:这些牲畜是在雪灾中受煎熬活下来的,孩子们啊,千万不要让他们断子绝孙啊!我没忘记父母的嘱咐……
旁白:1983年,乌力吉一家分到了八千亩草场,后来他又把三个牧户的草场承包下来,在三万多亩草场上轮牧。
乌力吉:我租了不少牧户的草场,现在那些牧户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有的还说要养牧,我鼓励他们务牧,我把他们的草场退给他们。牧人越多越好啊!我希望他们有文化,更希望他们回乡养牧,养牧也是技术啊!
旁白:乌力吉有10个兄弟,都是牧民,他们都是六七岁就开始放牧羊羔、牛犊。
乌力吉:我小时候最怕打雷。放羊时看到乌云过来了就怕,马上跑到老羊倌那里,那时爱面子不说真话,假装和老羊倌谈事(笑声),后来还是让老羊倌发现了,他总是拿这开我玩笑(笑声)……
旁白:2000年前后,国家发出草畜平衡、恢复生态的号召,乌力吉在是否减少牲畜头数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后做出租赁草场继续养牧的决定。当时牧区刮起了一股风,不养绵羊和山羊,大多去养牛、养改良牛,但乌力吉没更换牲畜品种。
乌力吉:我养五畜就是要保留当地品种,要是家家都养其它品种的牲畜,当地品种就要灭绝了。所以我想,如果条件成熟的话我要举办“五畜繁殖那达慕大会”。
旁白:和妻子图雅一样,乌力吉放牧时也喜欢唱歌。马,是乌力吉最心爱的伙伴;长调,是他唱给自己和爱马的歌。
【乌力吉唱歌:《大地》
“大地融化
鸟群归来
暖风拂面
那是春天……”
旁白:三十多年过去了,乌力吉和他当年的父亲一样,被家乡年轻一代牧民看作是英雄。
【乌力吉在备马、风声
乌力吉:我现在是这里的长辈之一了。将近四十年了,从没离开马群,一有机会就教年轻人如何放马、如何调训烈马。去年到了正镶白旗那达慕大会赛马,今年又到了正蓝旗和阿巴嘎旗的几个乡的那达慕参加赛马。扎,我要去放牛了。
【远去的马蹄声
旁白:离乌力吉家一百里以外有一户人家,女主人叫额尔敦,乌力吉告诉我,他儿子女儿经常去那里串门。我也曾好奇地前往拜访。
【狗叫、走路声
记者:你家这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
额尔敦:前年。
记者:图纸是自己设计的吗?
额尔敦:不,是旗里给设计的。
记者:很漂亮啊,洗浴间、厨房、车库……总共多少平米?
额尔敦:160平米。
旁白:额尔敦的家远远看也是一个蒙古包,走进去才发现,完全就是城里的公寓。墙上,除了她儿子海报一样的大照片,就是各种各样的证书:养殖西门塔尔牛的专业户、改良牛品种优秀牧户,等等。
记者:今年产犊的母牛有多少?
额尔敦:如果百分百产犊的话有90多头牛。
记者:你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额尔敦:牛群。
【切肉的声音、往锅里倒水声
旁白:额尔敦今年40岁。过去跟公婆住在一起,因为那里缺水,她把自己的小家搬迁到希日哈达。老实憨厚的丈夫啥都听她的,就知道干活。额尔敦说,丈夫的话都让给自己说了。
记者:我跟额尔敦聊天的时候,她的丈夫就在一边倒奶茶、拿干肉、准备午饭的材料,要不就坐在对面看着说话的额尔敦,目光里都是骄傲。
额尔敦:我們曾经养过羊,也养过马,最后还是选择养牛,因为养牛对草原的破坏少,牛的市场价格也高。
记者:养牛后的年收入还可以吧?
额尔敦:每年都不同,去年差一些,前年不错,我家牛达到了300头,卖了100多头。
记者:你家改良牛的产肉量是不是比本地牛多呀?
额尔敦:是的,不仅产肉量多,而且市场价也比本地牛高,外来商贩不愿意收购本地牛,价钱低,一头牛犊相差1500~1800元钱。
旁白:养殖改良品种牲畜需要成套的棚圈等设备,还需要打井。额尔敦就去申请国家的项目资金。她家居住的地方岩石多,勘探技术专家经过多次的实验才成功。
记者:咱这儿打井得钻多深?
【混有窗外的狗叫声、摩托车驶过的声音
额尔敦:150米,附近的牧民都来我这里运水,咱这儿普遍缺水,打一眼井得要20多万元资金。
记者:政府投资吗?
额尔敦:个人出资三万,其余的国家出。
记者:你们村都通电了吗?
额尔敦:我们村三分之一的牧户已经通电,共129户。
记者:资金是自己出的吗?
额尔敦:不是,是项目资金,全由国家负责。
记者:你家拖拉机也是用国家项目款购买的吧?
额尔敦:30%是国家出的。
旁白:额尔敦家有大型的捆草机,还有摩托车、轿车、小货车、大货车。夏天是旅游旺季,她的蒙古包就会架起来,牧场的一角变成了游乐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在这里体验蒙古族民俗文化。
额尔敦(餐桌上):现在都在说蒙古包的科学性,能移动能收起来不占地方,冬天暖和夏天凉快……
【手机铃声、脚步声
额尔敦(接电话):喂,听说花拉家要贷款,我在牧区,你要问清楚她到底要贷多少、让谁担保。知道了吧?
旁白:现在,很多牧民常常咨询额尔敦,如何贷款,如何申请项目资金。和乌力吉家一样,额尔敦在城里也买了房子,为了十岁的儿子进入更好的学校读书。
【汽车发动声
额尔敦(在车内):明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要去城里到儿子的学校去看他的演出。
【长调出,压混
记者:你儿子放假回来放牧牛犊吗?
额尔敦:只是跟着人跑,不像过去的孩子是正经放牧,他像玩耍一样(笑声)。
记者:想不想回牧区当牧民?
敖登(乌力吉的女儿):想,以后想回牧区。
记者:住城市怎么样?
敖登:不如牧区。
乌力吉:我的儿子说大学毕业后要回牧区当牧民。我知道,我的这个儿子一定会回来……
【长调复出,扬起,渐隐
“远近闻名的草原啊!是我的故乡
远方的客人们啊!请你来做客”
主创人员:
采访、撰稿:呼布钦 李宏 娜仁格日乐
旁白:呼布钦 制作:王敏
业务指导:李宏
蒙文编辑:格日乐图雅 中文编辑:王玲
英文翻译:丁硕瑞 英文编辑、译审:王丽君
监制:宝力德 格日勒图
收听音频请点击 http://www.cnr.cn/gbzz
(本专栏与中央电台广播学会合办,
栏目主持:李宏 栏目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