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金陵八家”之吴宏山水画艺术鉴赏

2015-05-30 10:48周安庆
收藏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画卷金陵

周安庆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定,而文坛画界却是异彩纷呈。在“正统派”醉心复古的沉闷气氛中,“金陵八家”等一批寓居江南的优秀画家,勇于探索变革、继往开来,以个性独特的丹青风貌翘然崛起……位列其间的吴宏心志高节,性情豪爽且富有侠气,画如其人,特立独行。尽管现存史料对其记述不多,但无疑亦是位值得一提的丹青高手。笔者现以吴宏的两幅代表作《燕矶晓望图》、《莫愁旷览图》为例,对其山水画艺术风格做一基本剖析。

一、画家生平及艺术风格

吴宏(史上亦作“吴弘”。生卒年不详,一说约1616-1687年后),字远度,号竹史、西江外史等,明末金溪(今江西抚州)人。少时嗜好丹青,富有艺术才华,明清之际流寓南京,曾经寓居金陵东南侧的云林、白马间。清代文人宋琬《安雅堂集》中记有吴宏的自述:“曾策蹇驴过大梁之墟,访信陵公子、侯嬴、朱亥之遗迹,归而若有得焉。”又曰:“太白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若远度者思足以当之矣。”又据清代文人周亮工《读画录》等载:康熙八年(1669年),吴宏曾在寓居金陵的周亮工家中,与樊圻、陈卓、王、胡节、姚等一批文人或画家,举行所谓的“己酉盛会”,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这些文字记载,人们尚可知其一些经历。

吴宏擅长山水画,偶作人物、花鸟,绘事博采前贤大家的画风精髓,不断汲取造化之神奇,传统画功厚实。他的山水画作大多以自然山川、名胜古迹等为表现对象,笔法潇洒奔放,于粗放中悉心收拾,画风苍郁雄迈、不拘一格,文人逸气较为浓郁;晚年气格与早先遒劲恣放的画风相比,则平添了一些舒朗、温润、含蓄的笔情画意。不少作品水墨淋漓,秀雅动人,气韵生动,浑然天成,富有驰骋广阔的遐想空间。

清初《图绘宝鉴续纂》评曰:“吴宏山水合宋、元之笔,参以己意,故墨汁淋漓,气运娟秀,树木槎,丘壑动荡。其画墨竹,飞舞绝俗,且古貌古心,诗字皆极精妙。”清代周亮工《读画录》亦述,清顺治十、十一年(1653、1654年)间,吴宏北渡黄河,“游雪苑归而笔墨一变,纵横森秀”,还称赞其画作具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豪放气度,并将他与北宋山水画大师范宽(字中立)相提并论:“范中立以其大度得名曰宽,远度伟然丈夫,人与笔俱阔然有余,无世人一毫琐屑态,(吴)宏与(范)宽俱传矣。”而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除了援引华亭(今属上海)文人钱柏龄的题画诗赞“吴君泼墨雄江东,气格不落丹青中。得名海内三十载,素髯欲改朱颜红”,还将吴宏与龚贤、樊圻、高岑、邹、叶欣、胡、谢荪”并称为清初画坛“金陵八家”。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中,亦称吴宏“能荟萃诸家之长,运以己意,不肯寄人篱落。盖自辟一径也。”又将其画作归为“神品”之列。

通过清初画坛金陵诸家的存世作品来看,吴宏的丹青风格相对粗犷、雄迈而壮阔,且较富生活气息。其山水画主要包括虚景山水和实景山水两类作品,笔墨遒劲洒脱,尤得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五代北宋名师之笔势,同时亦受到黄公望等“元代四家”的画韵影响,怀抱山水,胸藏丘壑,自出机杼,独具一格。正如吴宏在《江山行旅图》中写道:“余少日爱写青山,不觉老于笔墨。然自愧生平不能窥荆(浩)、关(仝)堂奥,终未敢以衰耄自诿弃。时时从佳山水间爱玩流连,于余夙昔所见宋、元人手迹相参差印,往往稍有入处,急把笔赴之,如有不及也。”从中可见,他虽未亲眼目睹内心推崇的荆浩、关仝等人真迹,但其画风影响对吴宏也是很深的。吴宏存世的山水画代表作主要有:《江山行旅图》及《秋山草堂图》(现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松溪草堂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江城秋访图》(现藏于辽宁省旅顺博物馆)、《负阁村居图》(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山水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山水十二开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等。

吴宏流寓南京期间,对此第二故乡十分眷爱,除了与文朋画友交往切磋外,还经常外出登山临水,觅迹寻踪,宣抒感怀,放飞心情。由于明代以降图画金陵之风比较盛行,他亦图画过一些类似题材的丹青佳作。

据明末清初文人程邃、柳等人在《金陵寻胜图》画卷跋文(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中记述:大约在康熙二十五、二十六年(1686、1687年)间,安徽文人叶贲实陆续邀请寓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的著名画家吴宏、龚贤、樊圻、陈卓、戴本孝、柳等人,创作《金陵寻胜图》长卷(此卷原先计约10幅画面,由于岁月变迁等缘故,后来被拆散流传了),其中依次为:吴宏《燕矶晓望图》(30.8×149.5厘米,亦名《燕子矶图》)、《莫愁旷览图》画卷(30.8×149.8厘米,亦名《莫愁湖图》);龚贤《摄山栖霞图》、《清凉环翠图》画卷(现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樊圻《杏村问酒图》、《青溪游舫图》画卷(现均藏于南京博物院);陈卓《天坛勒骑图》、《冶麓幽栖图》画卷(现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戴本孝《龙江夜雨图》及柳的《天印樵歌图》画卷(现均藏于上海博物馆)。而吴宏这两幅佳作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晚年山水画的艺术风格,故而值得人们珍赏。此外,历经数百年的民间流传,画面中还加盖了“谭观成印”、“毕氏家藏”、“长平祁氏之叔和父鉴金石书画记”、“书带草堂”等11方鉴藏印鉴,可见流传有序,现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鬼斧神工的《燕矶晓望图》

沿着滔滔长江逆流而上、临近南京东北郊时,人们可见一峰突兀南岸,三面绝壁临水,宛若飞燕凌空展翅,这就是被誉为“长江三矶”之一的燕子矶。该石矶扼守万里大江,地势十分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昔日附近除有村庄、人家、石桥和渡口外,尚有弘济寺、观音阁、“岩山十二洞”等风景名胜。不少历史传说脍炙人口、委婉动听。吴宏笔下的《燕矶晓望图》画卷,比较真实地再现了昔日燕子矶畔的雄伟风光:燕子矶飘然掠江,凌波巍峨而立。矶上亭台俯江,树木错落挺拔,岩下江滩、芦草、寺庙、民居散落,拱桥、石径等,皆布置得井然有致。明时所建的金陵外廓观音门,隐现于画面右侧的蜿蜒山间。江水连着石矶,清风徐徐袭来,稍带一丝丝凉意。几只渔舟或行于水中,或泊于岸边。天高江阔,秀色怡然,令人百看不厌、千思不尽。由于这一带长江主洪道在历史上一度北移,图中可见燕子矶头下已经形成了沙滩绿野,一些民众正在岸边拉网捕鱼。乾隆皇帝南巡期间游览南京燕子矶,曾经纵情诗咏:“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所叹景色在该图中亦得到印证。画家在卷尾自署:“燕矶,西江上幕,吴宏写。”并钤阳文“吴宏”、阴文“远度”方印各一枚。

当时文人王楫(生卒年不详,字汾仲)、柳(生卒年不详,字公韩,号愚谷)相继在该图末尾题诗,从另一侧面点明了该画卷的创作主题。其中王楫先以楷笔题写“燕矶晓望”并诗咏:“虎矶如燕势摩挲,曙色偏宜烟水和。乍起山云浮玉垒,初生海日耀金波。随风帆影连江阔,向晓樵声入坞乡。片石临流增俯仰,滔滔今古竟如何。”接着又录写明末学人、状元朱之蕃(?-1624年,字元升)《金陵四十景图咏》第二十二景“燕矶晓望”中的诗文:“奇峰横亘扫空江,三面惊涛阻客。想是大鹏云翼敛,何称小燕垒巢双。烟笼瓜埠千林树,日拥沧溟百尺幢。中夜潮声幽梦破,起看天堑壮南邦。”并钤白文“王楫之印”、朱文“汾仲”方印各一枚;柳随后亦衷情感慨:“天堑长江雪浪开,千家烟火聚城隈。悠悠阁道驰车马,夜夜帆樯指斗魁。洲抱安澜沉铁,高孤石磴接香台。可怜六朝残山水,都付丹青点翠苔。愚谷柳。”亦钤朱文“柳”、白文“公韩”方印各一枚。

再据明末清初著名书家郑(1622-1693年,字汝器,号谷口)所题画卷引首“何须著屐”的署款时间等综合推测可知,该画卷大概应成于康熙丁卯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而且在创作过程中明显受到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咏》的影响。

吴宏在创作中不囿于传统程式束缚,以仰视角度精心构置图像,旨在表现燕子矶鬼斧神工般的峥嵘之势。画家凸显“卧游”特点,将“北派山水”的雄强气势,溶解于清秀江南的山水观照当中,同时汲取了元人的简逸放纵之格,表现手法匠心独具。所作笔墨苍劲秀润,线条浓淡枯湿、粗细长短不一,或连或断,笔断意连。画家兼施披麻、斧劈、雨点皴等技法,尽情表现山石的阴阳相背与质感肌理,设色淡雅怡人,画面层次清楚,布局井然有序,水墨淡染江霭与天空,清秀、朦胧恰到好处,气吞天堑的姿采逸趣跃然纸上,可谓振奋人心。

三、笔墨生辉的《莫愁旷览图》

风光明媚的莫愁湖,位于金陵城西郊。相传南朝齐代,美丽聪慧的洛阳贫女莫愁嫁作建康(今江苏南京)卢姓大户儿媳,由于丈夫戎边多年无讯,莫愁女就经常在家扶危济贫,藉以排遣心中的忧愁。后因不堪公公凌辱,投石城湖自尽。这一凄婉动人的民间故事,因为梁武帝萧衍的一曲《河中之水歌》而传世,石城湖亦因此更名为莫愁湖。后来,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邀中山王徐达在该湖畔下围棋,事先还要徐达全力应对。然而在对弈当中,徐达最终却布成了“万岁”棋局请其观视,朱元璋自知技逊一筹,再“鏖战”下去已无意义,遂将该湖赏给徐家。两人对弈的楼阁也被赐额“胜棋楼”……

然而据史学家研究,这一莫愁女只不过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而已,因为南朝时的莫愁湖尚处于大江之中,宋代以后水道逐渐西迁,江水不断冲击沉淀物,才逐渐地形成了该湖。不过凄美的故事传说,总能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思。莫愁湖尝入选明代“金陵十八景”等,而在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莫愁烟雨”占据首位,逐渐成为“金陵第一名胜”。

徐徐展开《莫愁旷览图》画卷品览,清澈诱人的莫愁湖静若处子,了无一人一舟。南岸的华严庵、胜棋楼等掩映于绿荫丛中,亭台榭阁逶迤点缀,古松杂树随风轻拂,遍野烟雾迷蒙、若隐若现;北侧的清凉山、小仓山等绵延起伏,横卧于寥廓的天际间;近岸湖中立有一亭,通过栈桥与南岸相连;临湖赏月台上,两位骚人似乎已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悠然自得其乐;东侧冶山脚下民居鳞次栉比,沿湖路上三五人群、毛驴,似行或停,路旁一茅亭内尚有两三旅人歇脚小憩……隐隐地透析出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画家在该画卷左下侧款识:“莫愁湖。金溪竹史吴宏写于云林白马三十六峰下。”又钤阴文“吴宏”、阳文“远度”方印。与《燕矶晓望图》相似,此卷大概亦创作于1687年。

《莫愁旷览图》卷尾也有王楫、柳、王概(1645-约1710年,字安节)等人的诗跋。王楫先是引用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咏》第三十四景“莫愁旷览”中的诗文楷书:“漫将西子比西湖,卢女声称擅帝都。胜境因人传往事,澄波生色写山图。虚亭杰阁堪舒抱,白月青樽可共娱。听取莫愁愁尽遣,直须渔艇隐菰蒲。”接着又慨叹:“欲寻卢氏旧亭台,画壁缭垣遍绿苔。野色遥连江浦阔,潮声直到石城回。樵苏桥路依林转,渔钓门篱向水开。出没凫闲自适,几度烟艇共翔徊。”并钤白文“王楫之印”、朱文“汾仲”方印各一枚;随后是柳的行书诗跋:“翠颦无际压明眸,赢得湖名古莫愁。过雨欲移花外径,斜阳争漏竹西楼。蟠松别主无拘束,语鸟骄人有唱酬。一掬三山门外水,颇堪将系采莲舟。”又钤朱文“柳”、白文“公韩”方印各一枚;最后有清初名画家王概的行草题诗:“家住莫愁湖水西,门前苦苣与腰齐。但能访我同安□,五里清流即剡溪。”后钤白文“安节”长方印、朱文“王概”方印各一枚。通过赏读上述这些尾跋,亦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画家创作该画卷的进一步了解。

与创作《燕矶晓望图》所采用的仰视表现方式不同,吴宏在此主要以“平远”法入画,通过俯瞰视角再现当时湖畔的旖旎景色,画面位置经营得当,基调以水墨为主,远近高低,气脉连络。作者通过淡墨或留白烘托轻纱般的雾气,略施赭石、青绿等色彩,敷染房屋、树丛和大地,进而使清秀淡雅的画卷显得更为雄阔旷远、浑融无际。而其中人物与生活场景的点缀,亦平添了不少生机与情趣,饶有文人气息和余韵,堪称可游、可居、可赏、可思。观者卧游其间,莫不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通过该画卷的写实观照可见,随着岁月不断流逝,莫愁湖畔的旧时遗迹历经风雨,屋脊、棚顶、围垣等处均存有一些破残、衰败之处……从中亦显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除了自然变化原因外,在此表现似乎亦隐隐地蕴含着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吧?另外,与入清之际前朝遗民画家普遍存在的强烈抵触、怀旧等心绪相比,坚守节操的吴宏此时在缅怀故国中山王徐达后裔的园林中,心态似乎亦应变得安静起来。毕竟时过境迁40多年,社会局势发生了不小变化,随着江南经济不断发展,满汉对立矛盾逐趋缓和。《莫愁旷览图》既为人们展现出吴宏创作时的胸壑意境,也不难看出其晚年的豪迈气度和写实技法,作者潇洒娴熟的笔墨功力,确实不同凡俗。

在悠久漫长的中华历史洪流中,偏居江南一隅的文化古都金陵,山川锦绣,钟灵毓秀,人文荟萃,饮誉华夏。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金陵怀古咏叹之风几经起伏、历久不衰。燕子矶、莫愁湖作为金陵山水与人文相融合的览胜佳境之一,昔日不少名士慕名探访,图文吟诵不绝。然就笔墨技法和表现方式而言,眼前这两幅《燕矶晓望图》、《莫愁旷览图》的艺术价值甚佳,画家胸壑才情亦自然地宣泻其间,给人以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同时亦进一步地彰显了古都南京的文化魅力。由于吴宏等清初画坛金陵诸家的不懈努力,共同谱写出17世纪中国山水画的辉煌一页,同时进一步地彰显了古都南京的文化魅力。(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画卷金陵
中国画卷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罗米的画卷
绘就最美生命画卷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新时代绘就新画卷
《张祜 题金陵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