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阐明了这样一种观点:机械复制技术不仅能拓展我们视觉体验,快速、大规模的复制也有利于艺术作品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大量一模一样的机械复制艺术作品使得传统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灵韵”(aura)消失了。
即使“灵韵”一词本雅明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解释,但其实也非常容易理解,看看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吧。为了能够满足产能,我们制造出了能够快速批量生产的工具,与古时相比,一件现代家具的成形不再需要工匠耗时费力的敲打,然而我们却失去了观看古代家具时的那份欣喜。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开始呼唤工匠精神了。
工匠之道
匠这个字最初就是用来指木匠,可见木匠在当时的地位之高。从一根原木开始,到一件家具的成形,历经锛凿砍削锯切铲刨踢雕刮磨等几十道工序,对技艺的熟练程度要求极高。而在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木工们引以为傲是榫卯。中国工匠可以说把榫卯结构发挥到了极致,榫卯的类型更是层出不穷,并且各有其妙处。
但仅精通榫卯技术是不够的,有时候还要有随机应变的智慧。比如当石材被用来制作家具时,由于硬度的关系,需要工匠们另辟蹊径。古代采石非常困难,打磨技术有限,不可能平滑如镜,因此运用石材的家具都不是绝对平直的,随形将石材敲下后经人工打磨,不平之处就要用通过修整木材使整体看起来平直,工匠术语叫“随”。从近处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木料是随着石头的高低行进的,然而人们站立或坐在旁边却很难觉察出它的不平,这就是它的绝妙之处。新的工艺就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产生和改进的。
透过一件件古典家具,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匪夷所思的榫卯,鬼斧神工般的雕刻,以及灵活变通地将各种材料与木料进行完美地结合,这些都渗透着古代工匠对工艺的严谨态度,这些工艺除了要满足比如承重、稳定性、结实度等具体需求,还要满足礼仪上的和艺术上的精神追求。
除了技艺上的精熟,工匠或者说手工艺人在干活时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热爱,运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一件件器物,如果不热爱不喜欢,单凭兴趣和责任感,绝对做不好。试想一下螺钿的工艺:它要求把贝壳磨薄,甚至是0.5毫米以下,几乎透明,再切割成不同形状,镶嵌到家具上,打磨抛光,没有耐心和兴趣的人,恐怕不能胜任这项工作。1922年,英国学者赫伯特·赛斯辛基在他关于中国漆家具的论述中,极度赞叹中国工匠这非凡的耐心。现代的工匠不能说不具备耐心,只是有时市场和产能的需要不允许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有耐心。
打磨时间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生命的接榫》一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请来台北一流的木匠做装修。用到的材料有清朝的门窗,在看到这古代工匠的作品时,那位师傅也忍不住赞叹不已,言词中充满了敬仰与神往。林清玄问他这清朝门窗美在何处,他说:“不论是构图、组合、接榫,都是一百分。无话可说。你看这四面门窗,没有用到一根钉子,古代也没有黏合胶,却可以接得如此完美,保留到现代,完全没有损坏。”作者忍不住问木匠师傅:“如果把这窗花交给你,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不用钉子与胶水,你办得到吗?”工匠沉吟了半晌说:“我可以做得一模一样,甚至做得更好,但是我不能做,也不愿意做。”在作者的追问下木匠师傅道出了一个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他说,如果他要以手工不借助任何机器,做出一个镶满窗花的窗子,至少要花一个半月的时间。以一天工资三千元来算,加上材料,一个窗至少要卖十五万元,可是买一个真正的古窗只要五六千元。何况,有谁在装潢时,愿意让工匠花一个半月,只做一扇窗呢?
文中工匠的话正道出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现代工匠面临的困境。但那位工匠说的有对的也有错的。传统家具确实很少用金属螺丝和钉,因为钉子时间久了会生锈,生锈就会腐蚀它周围的木材,钉眼很快就会松脱,家具就会散了架。但古时工匠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用到胶,不同于现代的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化学黏合剂,古代用的胶叫鳔胶,也有用其他的动物胶,比如驴皮胶,它们都统称为鳔胶,都是无毒无害的。
然而鱼鳔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首先将黄鱼晒干的鱼鳔用温水泡两天。泡软之后切成细小的碎片,上锅蒸40分钟,之后把黏糯松软的鱼鳔放在砧板上趁热捶打。老木匠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好汉打不出二两胶”,就是说它的劳动强度很大。鱼鳔温度降低后,要回到锅里加热,然后再拿出来继续捶打,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变成黏稠的胶状,放到过滤网上,一边加热一边挤压,将胶水过滤到容器中。这样就可以使用了。
在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的环境中,传统士绅为了能和新贵们抗衡,拿出了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时间。他们可以为了一件精品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再说到百宝嵌,将各种不同材料:玉石、玛瑙、珊瑚、翡翠等拼装在一起,这更是需要工匠们能够沉下心来,所谓慢工出细活。这项工艺据说是由明代的工匠周翥发明的。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作品黑漆嵌牙人物纹轿箱。象牙嵌饰而成,工艺非常讲究。牙嵌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但他的作品流传极少。一是因其作品珍贵,在明代的时候要定制他的作品须等上很长时间,甚至是几年时间,时间皆由他定。二是他后来被明朝重要权臣严嵩招入府中,只为他制作这些工艺品。别人不能有。现在已经不可能出现严嵩式的人物,而像周翥这样的工匠也难得一见。这需要方方面面的从容才能做到,急功近利是没有办法产生传世精品的。日常生活其实也是一样。工钱当然很重要,但是做活的整个过程是享受的。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幸福指数不高,原因还是在于心走得太快了。
今天的社会,已经很难让人有耐心为了一件家具而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人们为此发明各种机器设备来加速产品的完成。而古代工匠们那漫长岁月的精雕细刻才使得现代人对那些器物充满了敬爱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