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凯
2月3日,金箔入酒的新闻闹翻了天。事情缘起于国家卫计委拟批准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加入白酒,就此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消息传来,消费者、行业协会和专家的质疑声音几乎是一边倒,有说标准被企业绑架的,有质疑金箔入酒是否必要的,有质疑管理部门程序违规的,更有人把这件事上升到反腐、反“四风”的高度。
实际上,这件事没那么复杂,只是听起来“不可思议”,触碰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下面来逐一剖析一下主要的吐槽点,看是否合理。
1、卫计委是否有程序问题?
金箔入酒早在去年8月就已经公开征求过一次意见,时间跨度为一个月,只不过公众和媒体未关注到而已。在这一个月内,标准管理部门也同期组织了专家审查,如果审查通过后仍有不同意见,标准管理部门还得再次上会。但实际上未收到任何不同意见。
要说程序问题,实际上这次卫计委征求意见并非常规做法,而是特例。由于之前未收到任何不同意见,按程序就可以批准了。但标准管理部门认为,金箔入酒听起来比较敏感,因此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希望多听听社会上的不同声音,只是舆论的反应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2、是否被企业绑架?
按法律规定,食品添加剂申请新品种或调整使用范围是由申请人自行申请,实际就是企业申请。如果这家企业申请成功了,其他企业都可以用,你说让谁去绑架呢?公众怕企业绑架,无非是怕不安全的东西被批准了。
3、金箔入酒是否安全?
黄金虽然挂着重金属的名头,但它是自然界最“懒惰”的金属之一,几乎不和任何物质发生反应,人体也无法吸收,吃多少,拉多少。某些“专家”胡扯重金属超标,另一些则胡吹它能强身健骨,这都属于满嘴跑火车。金箔入酒无非是过过眼瘾,满足一下虚荣心,连嘴瘾都满足不了。
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对它的管理方式也可以作为其安全性的参考。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于1977年对金箔作为着色剂进行了评估,认为在食品中少量使用,不具有危害性,无需制定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因此国际标准中是可以用的。
2000年欧盟经评估后允许金箔用在糖果外层、巧克力及烈酒的装饰,也没有明确的限量规定,认为可按需使用。此外,金箔在日本、爱尔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4、金箔入酒有必要吗?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大多数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不少人认为,“我觉得没必要,所以没必要”,但实际上必要性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更多情况下是消费者和市场的共同选择。
以金箔酒为例,企业要营造出金光闪闪的、“有钱、任性”的感觉,那金箔就是必要的,你让他用别的东西替代都没得选。对待工艺必要性的正确做法是:只要安全,明确标示,消费者可自由选择。即使是必要的,如果没人买,不就没人用了吗?
5、金箔入酒助长奢靡之风?
按照卫计委征求意见的添加量,1斤白酒加金0.01克,大概成本几块钱吧。当然商家可能忽悠个高价,这一点消费者要有所认识,但是归根结底,商品的定价是市场行为,有人买才有人卖,关键不是卖多贵、谁来买,而是看花的是谁的钱。
金箔入酒并非跟中央的反腐大局唱反调。对于贪污腐败分子,就是喝着扎啤也一样可以腐败,有多少贪官落马前是一副一贫如洗的腔调?
最后,我也希望卫生计生部门不要回避质疑,而是更开放、坦诚地面对公众的质疑,在将来的工作中,继续保持标准修订过程公开透明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吸引更广泛的社会监督和参与。对于舆论比较敏感的话题,争取把解释说明工作做到前面,回应得再快一点,这样才不会“众口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