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若不是建机场修路,辽宁省锦州凌海市建业乡200多户村民还不知道,自家所在的自然村“被指为海”已达数年。这意味着,这个存续六七百年的村子的上万亩土地自2008年起即已“不复存在”。
2013年,锦州机场开建,占用了建业乡哈达铺渔业专业队自然村(以下简称哈达铺村)1034亩土地用于通道建设,但村民并未获得任何占地补偿。当地官方回复称,根据2008年10月完成的《辽宁省海岸线修测成果》(以下简称“修测成果”),哈达铺村所在地及土地为海域。
笔者获悉,2014年9月,村民向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申请,要求公开修测成果,几经周折没有结果。于2014年11月提起行政诉讼,辽宁海洋与渔业厅答辩认为,修测成果中的测绘数据是涉密数据,未经法定程序不能公开。后进一步答复称,村民所诉请公开的信息应由测绘部门向社会公布,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没有履行该信息公开的义务。
2015年2月9日,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对笔者的采访回函称,开展海岸线修测工作是依据国家海洋局有关划定原则、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组织实施的。该厅对海岸线修测工作成果中的具体地理信息数据无权公开。
国家海洋局海域司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一般情况下,海岸线修测工作都会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也一定要与当地行政区划相衔接。
自然村被划进海域
2013年开始建设的锦州机场,位于哈达铺村西南1.5公里处,占用了该村1034亩土地,用于修建对外道路一号线。
“村里人没有得到任何征地补偿,但在土地上搞海参养殖的养殖户却收到了补偿。”哈达铺村村民范彩屏介绍。
当地下发的一份《征收土地告知书》显示,锦州机场一号线建设项目需征收哈达铺村参池19户,征收养殖户面积为1034亩,地类为海域。补偿标准为每亩6万元。
一位海参养殖户证实,他经营的200余亩参池,有10余亩在2013年11月12日《征收土地告知书》下发当日即得到了每亩6万元的补偿。
鉴于土地征收补偿涉及全村200余户村民的切身利益,哈达铺村村民尹文光为代表,到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以下简称“锦州局”)反映情况。
2014年5月28日,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出具了《关于凌海市尹文光信访事项实施复核的报审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辽宁省海岸线修测成果)的批复》,哈达铺村所在地及土地为海域。
至此,哈达铺村村民才获悉因海岸线修测,使村子的土地变成了“海域”,此前无论是国土部门还是海洋部门或者地方政府,没有任何一方向哈达铺村这些集体土地所有者通报过这一事实。
而本次锦州局出具《意见》之后,拒绝向尹文光为代表的村民公开修测成果。不得已,2014年9月,村民到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请求公开修测成果。
“海域处负责人答应将修测成果交锦州局转交,但半个月后锦州局说没收到转来的文本。又联系渔业厅海域处负责人,对方说没有修测成果文本。”村民表示,申请公开修测成果的过程一波三折。
2014年11月,哈达铺村村民提起行政诉讼,认为修测成果应属于主管部门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修测成果与渤海沿岸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应该公开。同时要求主管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纠正将海岸线划到该自然村土地之内的错误。辽宁海洋与渔业厅答辩认为,修测成果中的测绘数据是涉密数据,未经法定程序不能公开。
2014年12月10日,沈阳市沈河区法院开庭审理。
在法庭上范彩平提供的《凌海市地图》显示,哈达铺村及海岸线都属于陆地,并非海洋。对此,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代表表示质疑,认为实际测绘与公开发表的地图不能一概而论,并不能证明该地域的实际情况。
而在开庭前一天,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就村民要求该厅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诉请做出答复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村民所诉请公开的信息应由测绘部门向社会公布,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没有履行该信息公开的义务。
沈阳市沈河区法院据此做出判决:驳回原告要求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政府信息公开《辽宁省海岸线修测成果》的诉讼请求。
海岸线“圈走”万亩土地
那么,哈达铺村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到底是陆地还是海域?
“我们村1万多亩土地,从明末清初开始,就有人定居,都是种地的农民,一修测海岸线,我们的地就全没了,全变成海域了。”范彩屏表示。
据介绍,哈达铺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年,当时有些蒙古人从草原来到渤海湾西北岸定居。“哈达铺”的村名即来源一个名叫“哈达”的蒙古人。“那时这个村子所在地就是陆地。”村民表示。
1月31日,笔者来到哈达铺村,从该村耕地最北边界到哈达铺村界碑,约2.4公里。在该村西南,锦州机场的一号线从哈达铺村土地穿过,仍未贯通完工。
据介绍,哈达铺村的正南边是开办于1935年的锦州盐场,盐场再往南则是大片的滩涂,滩涂再往南才是渤海海边。
“当年日本人曾在盐场的南边界修建了一座拦水大坝,这大坝底座约12米、高3米、顶宽约4米,有了这座大坝,不仅盐场不可能被海水淹没,海水也进不了哈达铺村,保护了耕地。”村民介绍。笔者在现场看到,这条大坝至今仍在。
哈达铺村与锦州盐场的边界为一条并不宽的沟渠,这条渠距离渤海海边直线距离约5公里。
关于哈达铺村历史,笔者并没有找到可资考证的证据,但哈达铺村土地面积确实超万亩。该村村委会土地台账显示,该村土地总共11759亩。
“我们祖辈就在这种地生活了几百年,即便是2008年修测之后至今,村民的土地也是年年在耕种。”范彩屏表示。笔者看到,田地里还零星有些去年秋天残留的秸秆和谷茬。
“村所在地及土地为海域,说明全村的土地全部为海域。海岸线划到距离海边5公里之外的村子里,不知是不是所有海岸线都是这么划的?”范彩屏表示,村民的疑问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解答。
大连海事大学的一位专家表示,海岸线即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一般指海潮时高潮所到达的界线。
而关于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本法所称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辽宁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海域,是指我省管辖的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
国家海洋局海域司有关人士表示,海岸线要受潮汐、常年海陆互相作用等影响,位置并不十分容易确定。而距离海洋5公里之外的万亩土地被圈进海域,国家海洋局也是首次听说类似事件,但由于不了解具体情况,无法置评。
海岸线数据是否涉密
“一个存在六七百年的村落、土地面积上万亩的自然村,不知不觉当中被划成海域,意味着村里土地今后无论被谁占用、占用多少,都将不会有任何补偿。”哈达铺村诉讼代理人万曰林表示,涉及沿海居民切身根本利益的信息,有权部门却迟迟不予公布。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说海岸线修测成果全部属于涉密资料,未经法定程序不能公开。”万曰林表示,但实际上国家海洋局下发的文件当中的表述却为“部分资料和成果属于涉密内容”。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关于此项资料和成果保密管理工作的通知显示,该项资料和成果是重要信息资源,且部分资料和成果属于涉密内容。
“村民要求公开和切身利益相关信息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正当的,一个县级市正式行政区划内的村子区划变更乃至从陆地上消失,村民起码也要有个知情权,有关部门也应该告知当事人这一基本事实。”万曰林表示,村民要求公开的信息并不是精度很高的数据,只是想知道上万亩的土地的一个大体分界线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粗线条的要求,不可能触及“涉密”的层面。
大连海事大学前述专家表示,卫星随时可以拍到海岸线的照片,海岸线的大概分界线谈不上涉密问题。
该专家同时表示,海岸线修测需依据卫星遥感影像图、历史数据和航测等手段,同时应该与当地的行政区划有衔接。“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图,不要说200多户人家的村落上万亩的土地,就是一间房子、一个猪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专家表示。
2月9日,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给笔者的采访回函称,“……辽宁省开展的海岸线修测工作,是依据国家海洋局有关划定原则、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组织实施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以及国家海洋局对此项工作有关保密要求,我厅对海岸线修测工作成果中的具体地理信息数据无权公开。关于锦州凌海市建业乡哈达铺村部分群众要求我厅公开《辽宁省海岸线修测成果》的诉讼请求……2015年1月29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了准许有关当事人自愿撤诉的终审裁定。”
而对于笔者提出的其他问题,如进行海岸修测工作时其卫星遥感影像当中是否曾有这个拥有万亩土地的村落出现;修测的结果是否曾与当地行政区划衔接;如不公布海岸线修测成果,类似哈达铺村这样的沿海居民如何能获悉因海岸线变动而导致土地变动的情况等,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均未予答复。
2月11日,国家海洋局海域司有关人士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2007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海岸线修测工作。国家海洋局负责统筹组织,具体负责是由各省人民政府,由各省的海洋、国土和测绘三部门参与具体实施,国家海洋局没有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各省根据各自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开展工作。根据《测绘法》,修测成果的很多数据确属涉密信息。
“对于辽宁省具体使用何种技术不是很确定,但一般来说应该会采用遥感技术,修测成果也应该与地方行政区划相衔接,这些都是海岸线修测的基础要求。”上述人士表示,海岸线修测不是单一海洋部门的事情,还要与国土部门沟通和征求意见。
至于当年海岸线修测过程中,是否参考了当地行政区划,凌海市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事隔多年,当地海洋局领导几经变更,到底是否曾与区划衔接,无法求证。
大连海事大学上述专家分析,目前看来,可能是相关部门在海岸线修测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只要公开当时影像图即可查明实情。如果确实划错了,应该及时纠正,让沿海村民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