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拓宽了,网络成为了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途径。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不过也存在薄弱环节,这个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使大学生出现消极观念。文章主要阐述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政策。
【关键词】网络媒体政治 社会责任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73-02
1.引言
大学生是網络参与的主体,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经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出现消极现象,如易受外界信息影响,出现“怨国”念头,这个现象间接反映了大学生缺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兹事体大,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已成为当前政治教育者重点关注的事。
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2.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低
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责任感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网络参与政治的人数不多;在大学生的上网活动中,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层次不高,上网的主要活动是浏览娱乐新闻、交流等,很少参与政治对话和网上投票活动。
2.2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缺乏理性
从总体情况看,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度很高。不过,由于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参政议政制度化水平不高的现象。大学生所处的主要生活空间——学校,在有关网络的制度方面表现出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不相关的现象。这两种问题的存在,使大学生在网络参与政治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理性。如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易受外界感染参与到非理性的政治活动中,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3我国网络素养教育缺失
经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素养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认识不清;政治立场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动摇;对政治的敏锐度和警觉性不高;通过正式网站获取新闻信息的大学生不多;有网络道德,但缺乏网络法律修养。
2.4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多年努力,已取得很大的成就。然而对于新兴事物互联网,与之相关的立法却还未被重视,以至于网络犯罪、网络造谣、网络传播反思想、网络侵权等行为频频出现,进而使学生出现“怨世”现象。有些法律虽已出台,但普及度较低,网民对其了解甚少。并且,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比较懈怠,威慑力不够,使学生常常接触到非正面的信息。
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策略
3.1优化网络素养教育课程
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佳方法是设立网络素养的教育课程,将网络素养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学校可以在原有的网络素养教育内容中添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法律教育、政治学理论教育、道德教育等等。为防止学生受外界信息干扰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学校可以教学生如何搜索信息、如何归纳信息等知识。学校还可以通过综合性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的实施背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政治观,避免学生受外界谣言影响而仇恨国家。
3.2注重网络政治参与实践
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教育的最终目标。由于网络媒介的复杂化和多变化,所以完成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必须与政治实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开展网络技能比赛,如政治策略出台解析比赛等,以便增强学生的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为了提高学生网络处理信息能力,学校可以开展网络影评大赛、网络主题征文大赛等等。
3.3积极构建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参与政治和认知政治的前提与基础。所以,学校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实际中,将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社会责任感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以上所诉目标:在学校资源允许的条件下,挖掘热点政治话题供学生浏览;引导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如网络选举投票、参加网络会议组织等;培养学生主动关心政治的习惯;提升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3.4普及网络素养教育
为了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社会责任感,借鉴国外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借鉴国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体制制度,以便更可能的实现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社会责任感的目标。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当联合学生家长,共同创造出一个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局面。
4.结论
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根本途径是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国家政策、了解国家的政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网络观,才能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祝阳,伊术通,苗夏箐,杨瑞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北京5所高校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63-67.
[2]仲逸智,张海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与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1):73-76.
作者简介:
张有林(1969年3月-),男,云南龙陵人。现任职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