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帅
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2003年的“神舟五号”,再到2013年的“神舟十号”,短短1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速度震惊了世界。人们想知道在神速发展的背后,中国航天人有哪些“秘密武器”?
邓小平的未了之事
1991年春节,时任二炮副参谋长粟前明转交给邓小平一封信:“上不上载人航天,是政治决策,不是纯科技问题,不是科技工作者决定的。”在这封《关于开展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中,起草者航空航天部写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的、得来不易的(中国)航天国际地位存在得而复失的危险。恳请中央尽快决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射了一系列的返回式卫星,十几年前关于载人飞船的构想又被重新提起。但是,在当时的国家经济条件下,上这一项目是否有必要?更何况,20世纪90年代,申办奥运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关注热点,这显然比载人航天更贴近百姓的生活。
“我们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论证组讨论要不要搞载人。多数人的意见认为中国应当搞,当然也有个别人认为时机不成熟。”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回忆说,“历来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大工程都是高层领导决策的,所以我就想能不能让小平同志知道这个事情,提出意见。”
事情的结果如何,人们不得而知。但随后不久,载人航天工程就被放到了有决策大权的中央专委会的会议桌上——很久之后,有人向刘纪原转述了邓小平的一句话:“平生未了之事有两件,一个是三峡工程,一个是载人航天。”1992年1月的一天,刘纪原接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电话。从这天起,中国航天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张爱萍同志给我打电话,说明天政治局常委开会,让我和林高棠参加。问什么事,他说是关于载人飞船的事,总书记主持。”刘纪原回忆说,“谈完以后,常委们表态,一致同意,特别是有的常委讲,宁肯先不搞奥运会也要搞载人飞船。”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命名为“921工程”。
多灾多难下的“超常速度”
中国航天人为梦想迸发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仅仅用了7年时间,载人航天计划中第一艘無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就已经矗立到酒泉发射场,而再过6年,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3个拥有将多名航天员送上太空能力的国家。
但是,神速迈过美国和苏联几十年“无人飞船——单人飞船——多人飞船”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人走过的,是一条荆棘路。
1999年10月,“神舟一号”预定发射日前一个月,因为在合拢火箭大底时压断了一根信号线,飞船被紧急“开膛破肚”检修,发射推迟10天。却未承想,指挥部刚刚确定的新发射日,又遭遇狮子座“流星雨”,被迫再次推迟两天。直到11月20日凌晨6时30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迎来了第一次飞行实验。
“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火箭在原定发射日期前4天,由于操作失误而受到活动发射平台撞击,火箭一共被碰伤18处;“神舟三号”遭遇部件故障;“神舟四号”遭遇超低温天气;“神舟五号”返回舱座椅缓冲机构不能完全满足安全设计要求……不顺,几乎成了“神舟”飞船发射前的惯例。好在,航天人用非比寻常的智慧和速度将问题一一化解,比如,为应对极寒,研究人员就给“神舟四号”穿上了包括200条棉被在内的“防寒服”。
“超常规速度”,在为“神舟七号”宇航员研制航天服时,得到充分体现。为了让中国航天员穿着中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出舱,真正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技术,中国航天人夜以继日,用47个月的时间成功研制出舱外航天服。而一般来讲,整个研制过程所需时间,是8到10年。
“没有权利生病”成了研制人员最常说的话。总装备部前部长常万全后来回忆说,当时有位设计师脚骨折了,坚持每天在爱人搀扶下一瘸一拐来到办公室;为了验证舱外服手套的冷热防护性能,设计师冒着手被烫伤和冻伤的危险,在零上和零下120摄氏度的设备中进行试验……
航天员把俄罗斯教练练吐
同样拼命的还有中国航天员们。从1996年起,我国开始在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在1506名飞行员中精心选拔出14人,成为第一批预备航天员。
预备航天员的选拔,标准严苛得超乎常人想象,而一旦入选,训练过程之艰苦更令人感叹。
中国航天员训练有8大类58个专业,航天员们笑称其为登天的“58个阶梯”。“对我们来说,几乎是达到智力和身体极限的考验和挑战。”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回忆说。
“失重训练时俄罗斯教练怕中国航天员呕吐不能承受,提出训练的次数少一些,而我国航天员提出要按标准次数训练。”《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说,“训练后,我国航天员没事,反而是俄罗斯的教练吐得厉害。”
某次接受采访时,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原负责人吴川生曾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航天员选拔有走后门的吗?”
“没有,一个也没有。”吴川生回答,“如果有走后门的,不要说他能坚持5年,恐怕三五个月,他自己就跑了。”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