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太奇 李嘉雨
摘 要:贵州省纳雍镇这几年频繁有崩塌发生,存在大量危岩体,成因机理类似。文章就小垛口崩塌,以點带面对该区域危岩体形成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岩性组合、结构面交切关系的分析,确定小垛口崩塌为拉裂-倾倒型。
关键词:崩塌;岩性组合;结构面
引言
纳雍县鬃岭镇位于贵州西北部,区域海拔一般在1500米到2100米之间。地貌多为溶蚀中低山、侵蚀等地貌。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拉动力,煤炭开采大规模兴起,大小规模的煤窑遍地都是,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越来越多。
区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是二叠系和三叠系的地层,主要包括各种石灰岩和灰质泥岩、砂岩等,属于坚硬和半坚硬岩组,常有滑坡和崩塌等发生。区域坡体较陡,整体呈现出上硬下软的特征,良好的临空面,较大的落差,在该种地质条件下极易孕育地质灾害。而煤层开挖就在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地层中,人工开挖扰动更是加剧了地质灾害的活动。
关于纳雍县鬃岭镇的地质灾害研究很多,其中刘传正[1]、吴彩燕等[2]、陈泽富等[3]对2004年鬃岭镇“12·3”大型崩塌灾害的成因机理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牟勇忠[4]对纳雍县良子田煤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龚兴祥等对纳雍县地质灾害隐患的类型和成因进行了讨论。众多的研究成果说明了纳雍崩塌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和独特性,所以文章针对纳雍县鬃岭镇小垛口崩塌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1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小垛口崩塌位于纳雍县鬃岭镇东北侧,中岭崩塌和左家营崩塌之间,其西侧为左家营崩塌,距离约1000m,东侧为中岭崩塌,距离约700m(图1)。小垛口崩塌顶部高程为2207m,陡崖相对高差为157米。
1.1 地形地貌
小垛口崩塌所在坡体为方山的陡崖段,呈折线线性分布,顶部平缓,中部高陡,底部又趋于平缓,中部高陡部分自然坡度在80°左右。坡向为南北走向,东西两侧临空,如图2所示。
1.2 地层岩性
边坡岩性具有多样性,地形受地层岩性的影响较大,按照坡度及岩体强度的不同划分为两段,第一段为边坡的顶部,岩性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的第二段(T1f2)灰岩,中风化-强风化,厚度约10米左右,岩层产状为320°-335°∠10°-19°,发育两组节理,第一组产状为N80°E/SE∠85°-90°,横切坡面;第二组产状为N40°E/SE∠75°,与坡面小角度斜交。岩体结构完整性较差。
第二段为边坡中部,岩性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的第三段(T1f1)砂泥岩,中风化-强风化,层面产状为325°-349°∠15°-27°。发育两组节理,第一组产状300°-350°∠82°-85°,第二组产状为170°-207°∠69°-89°。该段地形较陡,一般坡度大于40°,部分区域接近直立,为目前小垛口崩塌的主要发生区域。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小垛口边坡属于上硬下软型层状结构边坡,开阔的临空面以及上硬下软型的边坡结构都极易孕育崩塌灾害,是小垛口边坡失稳的重要原因。
1.3 水文地质条件
该区域位于贵州高原之北西部,属于长江系上有乌江流域。由于调查区范围内地表多呈陡坡状,排泄条件良好,地表水系不发育。
区域地层岩性为碎屑岩、碳酸岩类,含有基岩裂隙水,地形切身较大的斜坡上部地带,地下水补、迳、排交替快,赋存条件差,且各含水层之间联系较差,对于矿床充水影响较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1.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条件
研究区无大构造发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查1:400 万的《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域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查《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0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和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该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稳定性良好。
2 崩塌破坏机制研究
小垛口崩塌所处的斜坡为陡倾岩质边坡,结构面的交切组合关系对其影响很大,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导致不同的破坏模式。各组结构面和坡顶裂缝的赤平投影如图3所示。
通过现场测量裂缝走向及结构面组合赤平投影图可知,主要有两组方向裂缝,一组裂缝方向与坡面平行,另一组方向与坡面大角度斜交。这两组裂缝的走向与灰岩发育的两组节理走向基本一致。进而判断得出:裂缝的发育受控于岩体节理的产状。
2.1 崩塌的形成
崩塌的形成往往与地质构造、岩性以及人类工程活动息息相关。在没有人为扰动的条件下,崩塌的形成往往需要孕育较长的时间。人类的工程活动加快了崩塌的形成过程。这里从两方面分析小垛口崩塌的发育与形成。
(1)天然工况。小垛口崩塌上部主要有两层岩层组成,上层为灰岩厚度约10m左右,下层为厚度约140米的砂泥岩。两种岩体比较,灰岩的强度较高,不宜风化,下部砂泥岩强度相对灰岩强度较小,且容易在水的作用下软化,强度降低,甚至泥化。砂泥岩的风化速度较灰岩快。往往容易形成岩腔。但是对于只有砂泥岩的条件下,往往不易形成垂直陡崖,一般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山体。在小垛口崩塌地带,具有类似的地貌特征。下部砂泥岩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陡坡,往往较难形成崩塌体,但是上覆硬质岩,风化速度小于下部砂泥岩,且岩体强度大于下部岩体,在差异风化的条件下,上部往往形成直立陡倾面。往往是崩塌的主要发育位置,例如:中岭崩塌和左家营崩塌,上部硬质岩形成危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剪断下部强度较低的砂泥岩,从而失稳。对于天然工况下,崩塌发育主要受控于下部砂泥岩的风化速度,往往要经历较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在地貌特征上往往呈现出上陡下缓的特征。
(2)采矿与崩塌。研究区为采空区,陡崖下有两个煤洞,以大角度向崖底采进,并在崩塌体下部以平行于坡面方向开采,共用四个采掘工作面,在前缘有三个采掘面,中后部一个采掘面;受采空区影响,山体前缘有较大的下坐空间,则会产生崩塌体整体向坡外倾倒变形。则坡体后缘拉应力集中,拉应力方向为向坡外方向。小垛口崩塌体的岩体发育一组接近平行于坡面的节理面,则拉应力基本垂直作用于节理面,节理面相对岩体其他方向是强度较弱面,则在拉力作用下,裂隙首先从节理面发育,形成后缘裂隙。小垛口崩塌体上部灰岩厚度不大,且在崩塌体中部及后缘,很难形成类似中岭崩塌和左家营崩塌大规模的破坏,即:硬质岩形成危岩体,然后上部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剪破下部较软岩。但上部可能发生规模较小的崩塌破坏。其破坏模式一般为倾倒破坏。
砂泥岩是小垛口崩塌的主要岩体,虽然具有一定的坡度,但是泥岩含砂质较多,具有一定的强度,形成的坡体坡度往往较大。在天然工况条件下往往难以形成崩塌体。但是小垛口崩塌的下部前缘有三条平行于坡面的矿洞,在中部有一条平行于坡面的矿洞,坡体前缘具有较大的下沉空间。而泥岩发育有两组陡倾节理面,一组大角度斜交坡面,一组近平行于坡面。崩塌体外倾,则在坡体内由外及内产生拉应力分布,从而沿节理形成拉裂缝。当裂缝发育一定深度,在重力作用下剪破下部岩体,从而失稳。小垛口及东西侧崩塌,具有类似特征。
2.2 崩塌的失稳模式
小垛口崩塌岩层层面以小角度内倾坡内。对于内倾岩层,一般易产生陡倾边坡,形成陡峭断崖,也是较易形成崩塌的地形条件之一。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崩塌体上部为厚层灰岩厚度约10米、下部为厚度约140米的砂泥岩和碳质页岩,呈上硬下软的特征;灰岩和砂泥岩都有两组近竖直节理面发育的裂隙,对坡体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两种岩体的节理产状并不一致,但是走向方向以小角度相交,两种岩体都有一组与坡体延伸方向相近的陡倾角构造面,且两种岩体的第二组节理走向都以小角度与坡面走向相交。岩体的两组节理的构造特征,有利于崩塌体后缘和侧缘裂隙或冲沟的产生。小垛口崩塌在其两侧发育有两条方向相交的冲沟,冲沟的发育与岩体节理有一定的关系,冲沟的存在使小垛口崩塌三面临空。其下为采空区,陡崖下有两个煤洞,以大角度向崖底采进,受采空区影响,崩塌体向坡外倾倒。崩塌体受采空区影响,其破坏模式是拉裂-倾倒型。
3 结束语
(1)该崩塌的变形破坏方式为拉裂-倾倒。边坡属于上硬下软型层状结构边坡,开阔的临空面以及上硬下软型的边坡结构都极易孕育崩塌灾害,是小垛口崩塌形成的重要原因。(2)地下采矿的扰动对危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上部巖体一个下挫变形的空间,加速了上部岩体拉裂缝的形成和扩展。(3)在顶部两处大裂缝处安装了拉绳式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顶部裂缝位移。
参考文献
[1]刘传正,郭强,陈红旗.贵州省纳雍县岩脚寨危岩崩塌灾害成因初步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4):123+144.
[2]吴彩燕,等.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12·3”大型崩塌灾害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6).
[3]陈泽富,孔纪名,王成华.贵州纳雍崩塌式滑坡成灾特征及其避灾警示作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3):32-35.
[4]牟勇忠.贵州省纳雍县良子田煤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四川水泥,2014(7):293-294.
作者简介:申太奇(1990-),男,广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