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得贤 刘娇
摘要:本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面仍存在不足、态度不积极、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近年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但尽管如此,再进一步发展内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找出当前的问题、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对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说明
(一)对于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通过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水平是逐年提高的。详细情况见表1。
(二)对于行业披露现状分析
为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以行业为标准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分类统计。将企业进行行业分类,并且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项目对2013年的数据进行统计,详细情况见表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比例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该行业被信息披露指引的规范以及行业法规所制约,这是出现此结果最重要的原因。
二、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分析
(一)企业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面仍存在缺陷,需要改善
1.认定的标准模糊
在我国由于内部控制缺陷是否披露和缺陷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制定的认定标准,而在这方面,我国的相关政策又仅仅只对缺陷的类别进行了最基本的规定和划分,对于其他标准例如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的标准都是企业自行确定。
2.评价报告披露的内容不全面、不具体
在评价指引中,明确表明报告应至少揭露八项内容,但在实践中有很多上市公司只是采用了简式报告形式,几乎没有提到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程序和范围、存在的缺陷以及缺陷的认定、关于重大缺陷的认定及拟采取措施等重要的内容,更为严重的是,在其结论部分仅提及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二)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态度不够积极、内部控制意识相对比较淡薄
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比较缺乏,内控意识也比较薄弱。其中存在一部分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重视内部控制,从而导致有的企业到目前都没有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管不力,使得企业内部有章可循却执法不严,流于形式,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规范的不健全,导致当前的内控依然主要集中于会计层次的内部控制,有很强的局限性,这影响着内控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也从而导致相关的内控制度对企业无法起到一个很好的制约作用。
(四)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
在第一部分可以发现,我国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缺失,需要改进和提高。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采取各种手段规避相关法规要求,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正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
三、笔者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保证其有效执行
就上市公司而言,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其进行自我评价报告的主体是公司董事会;评价的内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是应该包含着整体的内部控制;对于缺陷认定,上市公司应当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依照相关规范,明确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对于信息披露,对待不同的缺陷类别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一般缺陷要与相关部门或控制点的负责人沟通,重要缺陷要与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沟通,重大缺陷则要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直接向市场披露。
就事务所而言,应当说明我国与海外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在哪些方面存在何种差异。在具体的审计报告中,应当注意引言段的审计对象必须要与结论段的意见对象保持一致。在我国,财政部、证交所分别对上市公司分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海外的上市公司有其相应规范,因此被审计单位采用的具体标准,在审计过程中应受到充分关注,并在审计见证过程中尽可能保持与审计对象一致的框架,要尤其注意的是,不应该用内部會计控制规范的标准,来评价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下执行的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有效。
(二)通过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更加顺利进行
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且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进行充分、全面的培训和指导,使得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全体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得当,就能够保障其经营,企业的获利能力提高,相应的上市公司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
(三)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
1.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上市公司的违规披露行为总是得不到有效遏制,而造成这一结果的诱因之一就是对造假的上市公司和与其合谋的中介机构只罚不赔。因此,应当引入相关的民事赔偿诉讼法律机制,对此类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惩。
2.进一步规范披露范围和内容。对于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范围是应扩展到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还是应局限于会计控制的问题,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笔者建议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范围也应限于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的中坚力量,在我国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发展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和重视。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研究、分析和解决,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慧文,顾镇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自我评价的现状研究,会计之友,2013(12):67-71
[2] 袁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与改进,中国注册会计师(学术研究版),2012(7):79-85
[3] 傅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对策,会计之友,2010(6):73-76
[4] 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会计研究:2010(9):36-37
[5] Costello,A;R.Wittenberg-Moerma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on debt contracting,Evidence from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reports: 2011(04)
[6] 康均,陈靓,刘曦,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成因及完善对策,财会月刊,2009(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