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湘西古刹初探

2015-05-30 19:12蒋欢宜
2015年4期
关键词:古刹沅陵县泸溪县

作者简介:蒋欢宜(1988-),女,汉,湖南安化人,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学。

摘要:明末清初,湘西有唐代古刹5座,即同天寺、隆兴寺、浦峰寺、三峿寺、道堂庵;有宋代古刹14座,分别是芷江报恩寺、连云寺、景星寺、龙头寺、潮音寺、普明寺、天柱寺、观音寺、胜觉寺、净化寺、归化寺、沅陵报恩寺、溆浦普化寺、辰溪普化寺;有元代古刹3座,即普观寺、正道寺、地福寺。文章考证了明末清初湘西古刹的建制沿革及其地理分布情况,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明末清初湘西古刹集中分布在辰州府的沅陵县及沅州府的芷江县、黔阳县。第二,古刹的地理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湘西佛教的发展进程:其一,佛教于唐时传入湘西辰州府沅陵县,继而传入泸溪县及沅州府麻阳县;其二,宋代沅州府芷江、黔阳两县成为了湘西佛教发展的核心区域,辰州府“后劲不足”;其三,佛教直至元时才传入靖州府,且发展程度不高。

关键词:明末清初;湘西古刹;地理分布

湘西既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与历史传统的区域文化概念,也是一个随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着的地缘政治概念。本文所指的湘西是文化视角下的湘西,即雪峰山以西,沅水中上游,澧水中上游的武陵山区,相当于现今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的全部和常德市、邵阳市的一小部分。明代在湘西置辰州府、靖州府、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司,清初因袭此建制[1]。雍乾以来,清政府在湘西地区改置沅州府、辰州府、靖州府、永顺府四府,辰州府领沅陵县、泸溪县、辰溪县、溆浦县、乾州厅、凤凰厅、永绥厅四县三厅,沅州府领芷江县、黔阳县、麻阳县三县,靖州府领会同县、通道县、绥宁县三县,永顺府领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桑植县四县。[2]在四府辖地中,除绥宁县今划归邵阳市外,其余县、厅今属怀化市、湘西自治州。

“区域是长时期历史因素积淀下来的,关涉到地方性观念、国家意识形态与制度的互动过程,并且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多层次、多向度的指涉,那么,区域研究就不应该是先划定地理范围,再作茧自缚的研究类型,区域既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建构过程,那么研究者似乎就不必过分拘泥于某种僵硬的地理界限与时间界限”,因此“如何选择区域,以及区域的边界如何划定取决于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3]本文研究明末清初湘西佛教的地理分布,参照上述观点,以沅州府、辰州府、靖州府、永顺府四府为主要研究区域。明清两代,湘西行政区划界限无大变革,只是个别县的归属发生了变化,不影响分析,故本文所用地名均以清代为准。

一、明末清初湘西古刹的建制沿革

明末清初,即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至清高宗乾隆末年(1795)是湘西佛教发展的高峰时期。该时段内湘西有唐代古刹5座,即同天寺、隆兴寺、浦峰寺、三峿寺、道堂庵;有宋代古刹14座,分别是芷江报恩寺、连云寺、景星寺、龙头寺、潮音寺、普明寺、天柱寺、观音寺、胜觉寺、净化寺、归化寺、沅陵报恩寺、溆浦普化寺、辰溪普化寺;有元代古刹3座,即普观寺、正道寺、地福寺。上述古刹,历史悠久,经多次修建,获多方维护才得以保存下来。

同天寺,建于唐大历、建中年间,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重修。本为“锦州古刹”,宋熙宁六年(1073年)迁徙至麻阳县城西侧。“锦州”应为锦和镇旧称,位于麻阳县西南70华里。八年(1075年)“敕建金额,又诏岁度僧一人”。元丰年间,僧道冲来寺住持,率领僧徒开垦田地若干亩,又在寺旧址上大规模扩建,从门阁、殿寝到禅堂、厨房一应俱全,共二百四十五间,寺的规格大大提高。此后历经多次损毁和重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副使田庆捐俸禄修资建观音阁,并在殿后设观音大士像。二十三年(1684年)僧清复募资新修山门和佛像,刹宇盛況空前。今,寺不存,留有唐时古钟。[4]

隆兴寺,一名龙兴讲寺,在沅陵县西郊虎亭山山麓,唐贞观二年(628年)建。嘉靖四十年(1561年)、隆庆二年(156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郡人先后捐资重修。相传寺中有《眼前佛国》,是董文敏公其昌的手迹,同治十二年(1873年)尚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三年(1768年),郡人先后重修。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大学者王守仁自龙场谪归经过沅陵,受辰州学子之邀,于寺内讲授《致良知》一月有余,并在寺内留下提壁诗一首:“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慧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低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5]

二、明末清初湘西古刹的地理分布

湘西古刹的地理分布是很不平衡的。以府为单位,少的一所,多的十余所,而除此之外的部分州甚至没有寺院。具体情况见下表。当然,以上古刹的分布及其统计数据是基于历史文献的结果,这个结果很有可能与历史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吻合,仅作一些规律性的探讨。

明末清初湘西古刹主要集中分布在辰州府的沅陵县及沅州府的芷江县、黔阳县。

明末清初湘西地区有古寺22座,其中沅州府12座,其中芷江县5座,占总数的22.73%;黔阳6座,占总数的27.28%;麻阳县1座,占总数的4.45%。辰州府9座,其中沅陵县6座,占总数的27.28%;泸溪县、溆浦县、辰溪县各1座,各占总数的4.45%;靖州府仅直隶州有1座,占总数的4.45%。

湘西最早的古刹,修建于唐朝,集中分布在辰州沅陵。湘西有5座唐代古刹,辰州府有4座,其中沅陵县有3座,占总数的60%,泸溪县1座,占总数的20%;沅州府仅麻阳县1座,各占总数的20%。

湘西数量最多的是宋代古刹,主要分布在沅州府芷江、黔阳二县。湘西有14座宋代古刹,沅州府有11座,其中芷江县5座,占总数的35.71%;黔阳县6座,占总数的42.86%。辰州府3座,沅陵、溆浦、辰溪各1座,各占总数的7.14%。

湘西的元代古刹只有3座,分别是辰州府沅陵县2座,靖州府1座。

结语

寺院是僧众弘法布道和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主要场地,是佛教文化外化的物质实体。寺院的有无和多少,直接反映了某地佛教活动的兴盛与否。综观上述湘西古刹的地理分布及其建制沿革,大致可以推断出佛教在湘西传播与发展的具体情况:

第一,佛教于唐代传入湘西地区,最先在辰州府沅陵县生根发芽,继而传入泸溪县及沅州府麻阳县。

第二,沅州府芷江、黔阳两县在宋代是湘西佛教发展的核心区域,辰州府明显“后劲不足”。

第三,佛教直至元时才传入靖州府,且发展程度不高。(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课题来源:本文系吉首大学省级科研平台项目“明末清初湘西佛教寺庵的地理分布与区域和谐关系研究”(课题编号:14jdzb03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读史方舆纪要·湖广》

[2] 《大清一统志》

[3] 黄国信,温春来,吴滔.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6: 5.

[4] (同治)《沅州府志》卷三十四“寺观”

[5] (乾隆)《辰州府志》卷十八“坛庙附寺观”

猜你喜欢
古刹沅陵县泸溪县
沅陵:挥洒笔尖,展示风采
怀化市沅陵县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
湖南泸溪县油茶低产林带状更新改造对策
古刹钟声
深山古刹
阔别三十二载两位少林高僧古刹重逢抚今追昔参禅讲经言武
泸溪县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实验
泸溪11万吨椪柑鲜果求销路
沅陵县稻田养鱼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千年古刹:济南大灵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