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主题:回归经典,记录历史,传承精神
嘉宾:
著名艺术批评家 邓平祥
著名财经作家 苏小和
著名摄影家 张燕平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卢德之
北京众融互联财富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罗敏
资深策展人 孟捷
资深媒体人 方玲
方玲:首先,我们请大伟老师谈谈您为什么要进行企业家肖像摄影创作的原因。
大伟:我认为企业家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力量,用摄影对企业家进行一种记录与呈现是有历史价值的。优质的肖像摄影不仅是个人形象的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珍贵的历史记忆,它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时代信息和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应该把肖像摄影作为一种文化来进行研究和传播。
方玲:肖像摄影与生活关系密切,大伟老师摄影作品突出的特点就是回到真实,回归经典,能否请邓老师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分析下呢?
邓平祥:好的。艺术发展到现代以后,这种影像艺术已经归结到大艺术的范畴。谈到摄影,我们就不得不谈到艺术界的一个历史,当年在欧洲摄影技术兴起、发展的时候,曾有人预言绘画要灭亡,的确当时让很多艺术家非常紧张。但近一百余年以后的发展,并非如此,造型艺术和美术和摄影一起得到了相生相长的发展。所以说历史是无法预测的,常常超越人的想象力。
这是我谈的第一个话题,能够让我进入自己的批评语境状态。
肖像题材在启蒙运动或者古典西方、古典艺术史中,和历史画一样曾经是高贵的题材,因为当时的人物画肖像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画的。文艺复兴之前,一般是达到了贵族级以上或者名人或者是为当时的社会评价机构或者是帝王推崇的人才可以画肖像,比如说德国当时有一个女子肖像馆,就是当时的德皇每年指定几位德国著名的女性人物,让皇家艺术家为他们画像,现在我们可以在慕尼黑看到,这在艺术上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肖像艺术水准,这批人物也都是在女性范畴中最为优秀的一些人物,她们的容貌、她们的德范、她们的文化、她们的教养都是代表了最高的水准。我觉得这是欧洲文化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区别于与中华文化最大的地方。当然我们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可以找到,由皇帝指定的在道德范畴上最优秀的女性,指定画家为她们画肖像,然后劝诫所有的女性向她们学习,如《女史箴》,这也是美术史上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是非常有名的。
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我们在现当代艺术中谈经典,是一个不太合适的话题。经典是古典时代的,尤其在欧洲文化和西方文化范畴中的,是属于古典艺术的专业名词。我最近也经常谈到过,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比较复杂,如果我们不谈两个语境的话,是无法了解其中的问题的。一个是世界文化和世界艺术语境,一个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们没有经历文艺复兴,也没有经历启蒙运动。那么一个东西,比如说经典或者肖像,如果放在欧洲的语境中间,它就不是主流文化的范畴了,不是属于现当代主体文化了,而是属于传统社会的主体文化了。
方玲:那怎样理解经典呢?
邓平祥:那我们先谈世界语境,欧洲文化首先经历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大的一个精神课题、文化课题就是——“要把人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就是人的个性化,人的主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他们在四五百年前完成了这个,从人民回到了人,从我们回到了我,这个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只有确立了这个价值,人、社会、文化、国家才能谈自由,才能谈民主。所以我感觉中国的体制和思想有一个奇怪的地方,跟人类的主体是拧着的,还是强调人民。但从我们的生活经验,能够发现人民是个抽象的东西,一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人,人民是什么呢?我们抽象的人民的概念,我们的概念是把我们的自由和权力剥夺了,这是我们当下和西方依旧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依旧要承认我们没有文艺复兴,没有启蒙运动。所以这回到另外一个问题——关于人的尊严和面子问题。我们中国是讲究面子,而不讲究尊严。面子是表面的,是有虚伪的。为什么我们中国不讲尊严,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文化和精神并未确认,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性、自我的价值,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模式,发现人的本我就是动物性,我们就是高级动物,动物所有的,比如说性、爱、吃、喝、有房子等,所有的动物都有。比如说你住在高级的别墅中,但是它还是房子,跟鸟的窝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在物质上高级一点而已,还有吃穿住行所有的动物都有。但是动物没有历史感,没有自我,没有历史的意识,没有文字和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因为没有确立人的人格模式,最基本的价值观就是自我的价值,所以只有人具有了自我才有人格,因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而到现在,我们的主体人群依旧没有自我,所以不能谈人格。
真实又是一个启蒙运动的话题。启蒙运动有两个话题,一个就是真实,一个就是良知。而真实是第一的,任何东西只要追到真——求真,我们才可以建立判断,而判断就是良知。真的东西有时候是非常残酷的,比如说——死亡就是真,它是很残酷的。但是人不追寻到真这个境界的话,你无法建立良知,不能建立人的判断。而在中国求真是有条件的,比如说孔夫子的经典言论——未知生焉知死。他的学生问他“死亡是什么”,孔夫子回答道:“生的问题没解决,想什么死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和欧洲人、西方人的区别,我们对死亡没有深刻的认知,没有对死亡问题的回应。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你不回应这个问题,人是向死而生,我们回避这个问题,所以一系列的深刻的问题都无法回答。所以说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对比西方人的思想,在深度性上就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
现在谈经典还是要从美术史和文化史找到依据,经典的确是古典艺术的一个概念,因为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化时期整个的展现和古典主义是拧着干的。当到了现代艺术时期,审美都是否定的,现在的艺术的精神核心地方就是为了终结审美的功能,就是反审美的、非审美的,就是现在这种已存的艺术是非审美的,是抽象的。但大伟进入的是后现代时期,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翻译过来是对现在艺术的调整——后现代,就是说现在艺术作品我来调整你。进入当代艺术之后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说法,叫“什么都行”。它就是要把古典艺术的一些元素给抽取出来,那当然就包括对古典艺术经典的一种反思,以及对经典的重新运用和思考。那么就包括了一些基本要素,经典有什么要素?经典艺术和古典艺术就是经典性、统一性(多样的统一),不追求刺激性而追求高贵的感觉,追求黑白适度的表达,追求所有造型要素一种合适的、统一的、和谐的关系。这就是古典艺术在形式上的一些要素,当然还有内容,古典艺术的经典都要表现在社会上的一种高层面的人。到了现当代艺术,它就是一个否定,它要调整,变成了什么都行。
今天谈经典在艺术史上的合理性在于我们进入后现代,这是从世界文化语境来讨论的。如果要从中国文化语境来讨论,那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了。因为中国是没有古典主义文化和古典主义艺术的国家,我们只有古典艺术,而没有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一个特点概念,特质是文艺复兴以后的艺术形态。而古典是古代所有发生的艺术品的一般特征。所以古典艺术就中国来说,它就有一个核心精神叫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而我们没有。实际上我们现在中国语境它就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对文艺复兴以后所有价值形式的吸收、认同、学习。我们中国没有文艺复兴,古典的人文主义为核心价值的艺术,我们没有,我们还处于一个奋斗的阶段。古典艺术是一个求真的艺术,它对照真实。而我们中国的艺术是一个观念艺术,我们当达到一个真实的时候,马上就被一个文化的幕布挡住了,所以看起来是亦真亦幻,因为有个文化观念的东西挡在前面。比如说中国最高的艺术是水墨艺术,用黑颜色的层次表达所有的颜色,因为当时觉得用真实的颜色表现了自然界真实的色彩,那就是俗了,这代表了我们精神上的一个问题——对真实的障碍,对达到真实的障碍。
方玲:那从您专业艺术批评家的角度来看,大伟老师的摄影有没有做到一种经典回归呢?
邓平祥:中国历史文化有重文轻商的概念,因为我们不能够把商业放在适当的地位去重视,造成了落后。在西方艺术史中,我们看到了文艺复兴艺术家,可以发现没有商业的大发展是没有艺术的大发展的,这种早期所有的大师都是有他们家族事业的支持,而中国没有。大伟的著名企业家肖像摄影展览首先对这方面的中国文化负面价值观有一种批判,因为中国当今社会的主流风云人物的确就是企业家,能代表时代的精神。我们的企业家的确需要跟文化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
方玲:谢谢邓老师!小和老师,您是知名财经作家,我读过您不少企业家的访谈文章,感觉您是很能和企业家聊思想的一位学者,能请您谈谈吗?
苏小和:这个主题不错,“回到真实,回归经典”。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具体到大伟的摄影展,真实应该是直面当代中国的主流人群——企业家。他拍的不是其他人,他拍的就是企业家,这就是展览最大的特点。为什么说拍摄当代企业家是中国真实的一个表证呢?因为今天的中国是真的就是一个企业家的时代。如果横向来比,一说美国就知道比尔·盖茨,任何一个开放式的、任何一个市场运作的国家,背后一定有一群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如果纵向来比,例如我们在晚清时期就有张謇等优秀企业家。但我们从1949至1978年这些年间没有企业家,企业家是消失的,这就意味着开放式市场经济和企业家的关系是正相关的。所以1978年之后到现在,中国在变化,最醒目的标志就是企业家的出现。今天大伟能够用他的相机把这些企业家拍下来,形成这样一个企业家的肖像摄影展,有柳传志、王巍、王石等,非常有意思。比如王巍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家,但他做的事情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做的事情,你会发现企业家很有意思。所以我觉得这个真实描述了当下的一个社会现象、一个历史现象,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醒目的风景,就是我们的企业家,这是我所理解的真实的含义。
第二个词是经典,我完全同意邓老师的观点,经典似乎是一个谁都可以说来的,其实他是一个庸俗化的解释。在美学思想史上,经典它就是古典的一个代名词。大伟的摄影为什么会用经典这个词,我会赞同呢?因为这些照片我是看着大伟拍摄的,他很有特点,现在有很多摄影家会寻找很多光怪陆离的新技术,试图让你在镜头里变得更丰富更精彩,但大伟一直是老老实实的,非常诚实的,这事实上是古典主义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用知识,去掉了繁华的技术,直抵人的内心。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作品很好,因为它通过一个人的脸、一个人的肖像,表达了一个人内心世界所有的风景,而这种风景是不可以言说的,这才是古典主义绘画最精髓的所在。今天的时代,无论是绘画、摄影,大家都不愿意回到古典主义时代,觉得很老套,不够后现代,不够超现实,不够现实主义,不够先锋。事实上,真正的艺术家,我认为一定要回到最传统的东西,最好的一定是把一个人的脸拍出来,这个人的脸代表了这个人心中所有的风景,这个风格就是古典主义的艺术现象。
方玲:我看您写的不少企业家访谈文章都是与大伟老师合作的,您负责采,他负责拍。那作为大伟老师的搭档,您在大伟老师的作品里,读到的真实、经典是怎样的呢?
苏小和:其实刚才我已提到他很真实,作品中能把一个人的性格拍出来,而且脸上浮现的表情,真的就是企业家心中真实的想法,我觉得这很可贵。比如说刘晓光,他是一个首创的老板,他说话的表情我一直很熟悉,他是性格非常固执的一个人,自己想好的事情就去做,别人是说服不了他的,所以我把他记录成一个先锋的企业家,你从大伟的这幅刘晓光的肖像摄影作品里发现他就是这样的。又比如说柳传志是当代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但他不是一个张扬的人,一个在公司、职场上不会皇帝式语气的、而是非常斯文含蓄的人,从来不会高声去吼叫,如果他对你有看法,会私下里跟你沟通,绝对不会对人发脾气,有一个读书人的气质。所以我觉得这些作品拍得都非常不错!这些摄影作品基本上都是五六年前、在我们对企业家的访谈中或在企业家开会发言时,大伟抓拍的。可能是时间有限,拍摄环境也很有限,有个别人物深度还不够,不过这些年我都是看着好朋友拍的,所以我一直觉得非常不错,也很支持。
方玲:张老师,很高兴您代表《人像摄影》杂志来参加我们的学术研讨会,您是摄影家,很想听听您的高见。
张燕平:人像摄影顾名思义是以人物以拍摄对象的,人像摄影家我们在国内讲的是——拍人物肖像为主的,以人体或者肖像在拍摄过程中所展现的他的思想境界、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在构图中所占的位置等来表现拍摄者的境界,总的来说就是精、气、神。我认为大伟老师在拍照过程中是有底蕴有艺术功底的,作为一个擅长抓拍人物表情的摄影家,他的专业技能技巧是不错的,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我们能读到精气神方面的东西。现在中国有14亿人口,手机、数码相机普及开来,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全民摄影”时代,但其实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拍好。
今天的摄影展我们看到大伟老师拍的是著名企业家,在市场经济这个过程中,企业家所做的一言一行,的的确确给后辈一种榜样的力量,通过这些摄影作品呈现并表达出来后,是可以给我们很多的感受的。这次展览,举个例子,人民币,有它价值的一面,同时也有它艺术的一面;再比如国徽是艺术,后面的字是价值。所以我想这次大伟的展览,恰逢其时,因为大家在市场经济中要继续前进,这些企业家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大伟的作品,让我们能够了解到企业家创业的艰辛,感受到支撑他们不断向前迈进的那些精神的力量,我想这就是回到真实。
现在在肖像摄影的创作过程中,摄影界也有若干的拍摄方法,例如打打闹闹、哭哭笑笑等,不能不说是一方面,但还是要回归到经典。什么是经典,指的是这个作品经得起推敲,能够传宗接代。它的确是精品,是行业的一种典范,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作炉火纯青,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大伟这组企业家肖像摄影作品是不错的,给我们现在人像摄影界浮躁的拍摄方法敲了一个警钟。
方玲:张老师,您觉得应该如何在人物肖像摄影中来体现经典呢?
张燕平:什么叫经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从拍摄角度和要求来说,它也有一定的要求和功底的,例如色彩的还原、人物神态的捕捉,一定要通过人物瞬间的定型反映人物的本质,这个就是经典的要求。所以我们说摄影,其实是光和影的合成,人物摄影在光影合成中的定格。
我认为大伟这个摄影展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定位正确——中国著名企业家。他在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并非简单的抓拍,要有深刻的了解,然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拍摄。第二点,一幅好的作品,是精气神的真实还原与体现。比如说,我了解的任志强(他的叔叔是我的同事),他就是这种状态,他在任何的时期,别人和他说什么话,他马上一种抵触心理,所以如果你拍摄笑嘻嘻的任志强,这就不是他了。所以大伟作品中的任志强,我感觉这就是真正的、真实的任志强。所谓人物肖像摄影的经典,就是作品拍摄完呈现出来,能够让人从作品中读到被拍摄者的精气神,当然我们在拍摄人物肖像的过程中还是要提倡唯美,当然一些经典作品要看你怎么处理。一些纯商业运作的肖像就是要求规规矩矩的,摄影与绘画和书法还是不同的,现在高科技的发展,我经历过玻璃板、棉胶版、塑料板到现在的数码板,从这种感光设备的材质的变化也是说明一种社会进步,我们在摄影技法上的表现可以越来越丰富,但如何回到真实,回归经典,还是很重要的。
方玲:孟婕,你是大伟老师这次摄影展的策展人,你也来聊几句吧。
孟婕:大伟作品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到被拍摄对象的精神特质,还有肖像能够传承,它就是经典。创作空间、表现形式只是一种载体,如果能够传承,那就是经典。
方玲:这次大伟老师的摄影得到了北京众融互联财富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助,很高兴众融的罗敏总经理也出席了我们的学术研讨会,那么请罗总作为新锐企业家的代表来谈谈感受。
罗敏:我创办众融,做互联网金融公司,创立的初衷,就是自由、分享、公平、诚信为基准核心,凝聚更多的金融人才,把中国金融和实体之间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抽离掉,帮助小微企业、实体企业更好地去发展。
协办展览的过程中,我看到大伟老师在过去五六年间拍摄的中国很优秀的企业家肖像作品,第一感受是大伟老师让我非常感动,他的职业精神和自己对事业追求的态度让我非常的尊重,很佩服他能不忘初心做自己、做内心最想做的事情。还有就是这些作品带给我的感动,说实话,我自己就是受到摄影展中展出作品中的不少企业家的启示,才踏入商界,来做一个创业者的。这些企业家的访谈文章和他们相关的一些书籍,还有他们的微博,我一直非常关注,作为后来者,我是非常愿意向这些前辈学习的,所以我很愿意来支持这样的展览。另外,大伟老师的作品体现出了一种分享的精神,我也很愿意和我的产业链中的参与者、消费者分享企业平台的成长的价值。
方玲:现在我们研讨会现场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他就是华民慈善基金会卢德之理事长,他是伦理学博士,在中国投资界也是赫赫有名的,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今天下午在结束了一个重要会议后,马不停蹄地又赶到我们研讨会,欢迎您,卢博士。
卢德之:看大伟的作品感受是非常震撼的,他的作品中拍摄对象抓得很准。
今天大伟做这样一个企业家肖像摄影展,非常有意义,因为这一代企业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这是第一次出现,第一次以群体的形象出现。这一代企业家是非常有特质,是敢于冒险的。我们平时讲企业家的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一种敢于探索、敢于去创造财富的精神。没有发展与和谐,实质上是和谐不了的。我觉得这一代企业家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看,美国历史上第一代企业家都成了慈善家,我是特别强调做慈善,不仅是企业家,包括普通民众都要参与,而企业家一定要在其中发挥特殊作用,真正的慈善家一定是由伟大的企业家转化而来的。现在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处在转型的阶段,这个时候一定要确立一种正确的财富观,对财富有着一种清晰的态度特别重要。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感到一种内在力量的支撑,大伟老师这一期的作品让我觉得它是能够发扬这一代企业家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的时期的这样一种精神面貌的,这是我最深刻的一种感受。
方玲:那么,卢博士,您觉得当代企业家的精神是什么样的?您为什么会经常邀请大伟为您拍照?
卢德之:当代企业家首先第一点是对财富的感情;第二点是你赚了钱为什么;第三点是对财富的尊重。
我接触大伟是《成功》杂志社邀请他来给我拍杂志封面,在拍完后他给我看那些片子,我非常喜欢。我觉得我和大伟有一种很强烈的默契,想拍一张满意的照片,就一定要找大伟。在《成功》杂志社请他来给我拍了第一张照片后,我的照片基本都是大伟拍的,他能够捕捉到我心里想的东西。
方玲:在这次展览中,国际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先生给予了大伟摄影个展大力的支持。那您作为企业家,能谈谈企业家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如何推动像大伟老师这种肖像摄影艺术家事业的发展呢?
卢德之:通过肖像摄影来反映时代人物的精神、历史的变迁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认为大伟要让真正对肖像文化有认识的企业家(懂得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重要性,懂得艺术)来重视这个事业。我能表态的是,我是一定会支持大伟老师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让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其中。
还有就是,一个单纯的摄影展的表达是很有限的,如企业家整个创业经历在照片中是无法完整地去呈现的,那么配上经历故事和他的人生或管理格言是可取的,在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的传播方式。
我觉得这一代企业家的出现是特别重要的。中国民族历史上就缺少企业家,而现在我们恰恰就出现了,通过肖像的设计安排,把这一代人的传记和代表人物留下来,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对社会有非常大的贡献。但要考虑一种商业模式,社会赞助是一方面,一定要找到相应的商业模式,但不能滥竽充数,粗制滥造。我觉得这个事情有非常大的意义,特别要解决好这个事情要怎么做好,特别要解决好运作方式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它不仅要个人的力量,还需要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
刘大伟
196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英文名DAVID,中国著名商业领袖摄影家、国家肖像馆发起人。
大伟具有在复杂的环境中捕捉被摄人物个性精髓方面的天赋,透过大伟的摄影视角,我们得以看到这个时代中国最著名的商业领袖。大伟的商业领袖肖像摄影作品,深获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及影像藏家的积极典藏。
入展:
1993年,参加全国《人像摄影》杂志创刊十周年作品回顾大展;
1992年,参加'91-'92年度第六届尼康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
个展:
1987年-1988年,举办“少数民族风情”巡回个人摄影展览。
2014年,举办“透过表情看思想”第一届中国著名企业家肖像摄影·大伟摄影经典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