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红
【摘 要】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丹红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较好,心电图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丹红注射液;尿激酶;溶栓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7-0085-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导致冠脉血流中断或发生急剧降低,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该病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为挽救患者生命,应做到及时诊断、及早救治。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是以纤溶酶激活剂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促进溶酶溶解血栓的过程。临床应用的溶栓药物均属于纤溶酶激活剂,如: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笔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0±5.5)岁;前壁梗死20例,下后壁梗死10例,前壁合并下后壁梗死1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1±6.5)岁;前壁梗死22例,下后壁梗死11例,前壁合并下后壁梗死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起病时间小于12h,入院时没有出现心律失常、心衰及休克等并发症,排除溶栓治疗的禁忌症患者,如:颅内肿瘤、主动脉夹层等。患者人院时往往伴有恶心、呕吐、心慌、胸闷,有的伴有头痛、胸痛、左肩放射性痛等症状,心肌肌钙蛋白增高等。
1.3 治疗方法 常规平卧位,嘱其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杜绝探视,向患者告知疾病的注意事项,并做好心理护理,避免紧张情绪。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脉率、血压等,保证静脉通道通畅,利于紧急救治给药,观察组采取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866)联合尿激酶(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6101H2730)静脉溶栓治疗,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尿激酶15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脉点滴,半小时输完。对照组采取常规尿激酶15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脉点滴,半小时输完。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3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心率、心律、血压,观察心绞痛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有无改善,血管再通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1.5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1个疗程,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结果表示抬高ST段有50% 以上回落,无ST-T缺血性改变,无心绞痛、再梗死发生;有效:治疗1个疗程,患者的症状、不良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结果显示偶有ST-T缺血性改变,无再梗死发生;无效:治疗1个疗程,患者的症状没有缓解,心电图结果显示ST-T仍然伴有缺血性改变,心绞痛、再梗死仍出现,甚至加重[1];死亡:患者治疗期间死亡。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的常见危重病症之一,容易诱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措施是溶栓疗法,溶栓疗法针对于伴有ST段抬高或出现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恢复冠状动脉灌注,对于不伴有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适用。患者多呈突然起病,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有数据显示[1],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近年来中国心肌梗死发病人数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增50万人[1],数目惊人。因此,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及早发现疾病,并确定梗死部位,积极开展救治十分关键。及早治疗对患者已濒死的心肌加以保护,促使已闭塞冠状动脉实现再通,也缩小梗死范围,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该病的主要病变是急性冠状动脉骤然闭塞,导致心肌因缺血而受损或发生坏死性病变,斑块破裂诱发局部血栓形成可能是其产生的原因。
临床上常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尿激酶激活纤溶酶原的蛋白水解酶,对患者体内纤溶酶原予以间接或直接性激活,产生纤溶酶,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血栓的支架崩解,转变成纤溶酶,分解成可溶性物质,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从而促使血栓得到溶解,阻止血栓的形成,实现冠脉再通,能恢复血管灌注,血管再通率高达70%左右[2]。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无法及时展开介入治疗的患者,应尽早、及时、有效的进行溶栓治疗。特别是在发病时间不超过6h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效果最为突出。研究表明[2],人体心脏最早的心肌细胞坏死是在冠脉完全闭塞20min后开始出现,坏死首先起始于心内膜下层,并伴随疾病的进一步演化,逐渐延伸至外膜下层,这一演变过程大约需要经过4~6h,在此期间,如能尽早发现梗死病灶,进行紧急救治,在心肌广泛坏死之前迅速重建冠脉血流,进行血管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挽救坏死心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预后。溶栓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疗效迅速,费用较低,对于医疗设备与经济情况欠佳的基层医院也非常适用。丹红注射液是从中药丹参和红花中提取的有效药物成分研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循环之功效,可促进血栓溶解。笔者采用溶栓与丹红联合给药,能有效增强溶栓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心电图作为心内科常用检查方法之一,是心血管病临床检查的最佳手段,具有简单、方便、无创等优点,备受人们青睐。有研究表明[2],机体的凝血与纤溶在溶栓期间是同时并存的,对血小板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采用联合给药,给予足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必要的辅助溶栓药物,能大大改善预后。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表现出典型特征,如ST段抬高、QRS波改变,这些均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有学者指出[2],血管再通率和溶栓效果与发病至溶栓的时间间隔密切相关,闭塞血管血流得以恢复可促进患者病理改变得到显著缓解,发病48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确诊后应及时展开有效治疗。所研究的患者中,50例患者表现出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包括ST段抬高、T波倒置、病理性Q波。QRS波改变可反映心肌组织的严重缺血、梗死区域改变,高尖T波是患者急性期的主要表现。30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如:ST段抬高,胸前导联R递增不良。患者因心肌缺血及损伤、坏死,可导致心电不稳定性增加。利用心电图诊断,可发现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T波倒置等典型特征。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以往病史、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综合判断,临床诊断必须谨防漏诊和误诊,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较好,心电图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康俊萍.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41-42.
[2]李卫红.心电图对应导联STD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 2012。39 (22 ):6079-6081.
(收稿日期: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