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朝医学的毒邪理论

2015-05-30 23:06李全欢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4期

李全欢等

【摘 要】 朝医学的毒邪可归纳为外感毒邪和内伤毒邪,外感毒邪为四淫、四毒、四伤、疠气;内伤毒邪分别为四情、四心、四邪恶。朝医学的毒邪理论对于理论的完善和临床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作用。

【关键词】 朝医学;毒邪理论;外感毒邪;内伤毒邪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7-0047-02

朝医学是朝鲜族的传统医学,它吸收了中医学的理论,并结合本民族防病治病经验,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朝医学根据脏理特点把人的体质分为太阴人、太阳人、少阳人、少阴人[1],以太阴人、少阴人、太阳人、少阳人各体质的感邪特点为根据从而提出了具有朝医学特色的毒邪理论。朝医学认为能够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或机体损害的各种因素,均称之为毒邪。朝医之毒邪可分为外感毒邪和内伤毒邪,所谓的外感毒邪即四淫、四毒、疠气、四伤;内伤毒邪分别为四情、四心、四邪恶[2]。

1 外感毒邪

1.1 四淫 朝医之四淫即风、寒、暑、湿。《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风是因空气寒热之涨缩而形成的流动,是大地正气之一,一旦太过摇溢、流动过剧则变成无形之邪气,身体致病之源。”在朝医学中风本属于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但若风邪量变引起太过摇溢或质变流动过剧,就会损伤人体的正气,邪气入内最终导致发病。《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寒是冬季的主气,身体感寒则皮肤温度放散,致体表皮肤紧缩发热,体内肠胃必停水难运之现象。”寒存在于一年四季,但冬季的气温以寒为主导,特别以小寒、大寒为主。身体由于防寒不慎或气候突变被寒邪侵袭,则皮肤腠理收缩甚至闭合,寒邪无路可出,与正气相争,故见发热;邪犯肠胃,影响传导和消化功能,故可见肠胃停水难运现象。《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暑指夏月相火之令,若暑邪侵入肺胃则引起汗出而喘,烦渴多言,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斑等证,若犯心包,随血入脑则引起四肢抽搐、不醒人事等证。”夏主暑,暑邪一旦侵入人体,易犯人体肺、肠、胃,导致发热、乏力、纳差、洞泄等。邪气一旦深入,甚至逆传心包,影响人体的神志和心智,可见神昏谵语,甚者四肢抽搐,不醒人事。《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湿是浊有质之邪,分为外感和内生。外感如起居不慎而则湿气从肌肤侵入,内生如饮食不洁则伤及脾阳影响脾主运化。虽说外感重,内生轻,但其重证者,外感必渐入脏腑,内生渐进经络。”自然界因为有湿而不至于过燥,故人体和自然界均有湿。但当湿质变或量变就沦为湿邪,湿邪为秽浊之邪,若自然界湿侵犯人体则为外感,若调护不慎体内湿过就会形成湿邪犯人体,则为内伤,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均将伤害人体正气,且一般外感重,病程短;内伤轻,病程一般缠绵难愈,若进一步发展则侵犯脏腑和经络。

1.2 四毒 朝医学的四毒即酒、色、毒、虫,《东医寿世保元》说:“酒色杀人者”、“酒毒枯肠”、“色劳竭精”。《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酒伤即饮酒过……如渗入经络则成为酒瘴”,“色伤肾即精室空虚,相火无制”,“酒色伤,则气血不足,精神疲惫。”《四象金匮秘方》提出了“砒石毒、金石毒、雄黄毒、轻粉毒、硫磺毒、诸虫毒、蛇虫毒、草虫毒、牛马肉毒、六畜肉毒、牛肉毒,猪肉毒、狗肉毒、羊肉毒、诸肝毒、白死肉毒、鸟肉毒、鸡子毒、雉肉毒、虾蟆毒、鱼蟹毒、诸鱼毒、水蛭毒、蜘蛛毒、蜈蚣毒、中药毒、乌头毒、巴豆毒、竹木入肉饮食毒、豆腐毒、杏仁毒、川椒毒、诸菜毒、莴苣毒、煤炭毒等”。除此之外《东医四象诊疗医典》和《四象金匮秘方》还提到了“蛔虫和寸白虫等寄生虫”。在现实生活中适量的酒本为活血疏通经络和调节紧张情绪的良药,但过量的酒或者沉迷于酒,就会损伤机体肝、肠、胃,甚至酒精性中毒,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则丢失性命。色本为人类繁衍生命的一个过程,玩色损精,肾主精,一旦不注意调节则肾精枯竭,机体生命也随之枯竭。毒为朝医毒邪之一,是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无论是动物毒、植物毒、矿石毒、食毒、其他毒均会伤害人体脏腑功能,甚者威胁人体生命。饮食不洁和不慎,感染虫毒,虫毒停留胆、肠、胃或者其他,则疼痛难耐,辗转反侧,若入脑严重者脑窍出血而亡。

1.3 四伤 朝医学的四伤即饮食伤、劳役伤、打扑伤、虫兽伤。《东医四象诊疗医典·饮食门》说:“人为饮食所生,饮食为脾胃所左右,若因不时的饥饱伤胃气。伤一次胃气,则水谷之精气不能化为阴阳、行营卫、滋养身,因而百病生也。”《东医四象诊疗医典》又说:“筋与脾为一党,因而劳役伤(即过劳)则伤脾气,劳倦伤脾则生热,内伐真阴,一身百证变生也。”《四象金匮秘方》提出了打肌伤、打伤骨、跌扑损伤、坠损呕血、犬咬、蛇咬、毒蜂蛰、蜘蛛伤、蜈蚣伤、熊虎伤等。在生活中,饮食不洁或过饱或过饥均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和升降功能,运化失调,升降逆乱,则水谷精微滋养和布散机能失常,则无所养、无所滋,最终发为疾病。机体阴阳平衡则机体健,脾主肌肉,劳役过度则肌肉受损伤及脾气,成劳役伤。由于意外的创伤形成的伤则为打扑伤。按照病变部位,伤及肌肉则会有打肌伤,伤及筋骨则会有打伤骨,根据病因因立行不慎则有跌扑损伤、坠损呕血,根据病变特征则有伤损瘀血等。根据伤及机体的动物名称命名的即为虫兽伤、如犬咬、蛇咬、毒蜂蛰、蜘蛛伤、蜈蚣伤、熊虎伤等。

1.4 疠气 朝医学的疠气是导致瘟疫病的主邪,《东医四象诊疗医典》所说瘟疫病为“传染性的疠气病”。疠气具有传染性和特异性,还具有可怕的严重性和疾速性,因为其具有传染性,所以无论是太阴人、少阴人、太阳人、少阳人一旦感此疾病,均会发病。因为其具有严重性和疾速性,所以病情一般发展迅速,变幻莫测,让人防不胜防[4]。因其具有特异性,所以在现代很多疾病只能对症治疗,有时甚至束手无策。

2 内伤毒邪

2.1 四情 朝医学的四情即喜、怒、哀、乐[3],《东医寿世保元》说:“爱恶所欲,喜怒哀乐偏着为病,故太阳人哀心深着则伤表气,怒心暴发则伤里气,少阳人怒性伤口、膀胱气,哀性伤肾、大肠气,少阴人乐性伤目、膂气,喜情伤脾、胃气。太阴人喜性伤耳、脑颈气,乐情伤脾、胃脘气”。喜、怒、哀、乐本为人的自然表情,喜、怒、哀、乐平衡则阴阳平衡,一旦质变或量变,则阴阳失调,故“爱恶所欲,偏着为病”。太阳人肺大肝小,哀怒相成,哀性过气机逆乱,则损伤一身之气,怒性从内暴发则损伤机体正气。少阳人脾大肾小,若怒情过则口腔周围发病,或者膀胱运化功能失调,而导致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等症状;若悲哀过度则伤及肾脏,或者大肠传导功能失调,引起便秘。少阴人肾大脾小,过乐则伤目、膂气,过喜则伤脾胃气,导致运化失常,引起不饥不食。太阴人肝大肺小,过喜伤耳、脑,乐情太过则伤及胃脘气,引起食滞胃脘等。

2.2 四心 朝医学的四心即指怯心、惧心、不安定之心、急迫之心。《东医寿世保元》所说“太阴人恒有怯心,若怯心至于怕心则大病作。少阳人恒有惧心,若惧心至于恐心则大病作。少阴人恒有不安定之心,不安定之心伤脾气,故大病作。太阳人恒有急迫之心,急迫之心则肝血不和故大病作。”怯心是指胆怯之心,大部分太阴人都有胆怯之心,假若胆怯之心发展成为害怕之心,则会引起情志行为紊乱,最终引起疾病。大部分的少阳人都有畏惧之心,适度的畏惧人皆有之,但一旦太过,必然阻碍人前进,甚者发为精神疾病。大部分的少阴人都有不安定之心,不安定就会犹豫不断,没有安全感,长期如此,必会抑郁不安,引起肝郁脾虚。大部分太阳人均有急迫之心,若调节不当,急火即肝火攻心,肝统血失衡,则肝血不和。

2.3 四邪恶 朝医的四邪恶即骄奢、贪欲、倦怠、偏急。《东医寿世保元》所说:“骄奢减寿、贪欲减寿、倦怠减寿、偏急减寿”。反之“简约得寿、闻见得寿、勤干得寿、警戒得寿”。因太阴人求安逸,不愿动作,故常有贪欲之心,贪欲过,则心神受扰,损伤机体;少阴人常喜欢奢侈,故常见骄奢,骄奢过度,则心无所约束,发为疾病;少阳人一丝不苟,若调节不慎常疲惫不堪;太阳人喜欢前进不喜欢倒退,不愿意反思自己的过错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太过与急切的前进,最终事与愿为,长期如此,则发为疾病。相反若闻见行事、简约干事、勤干为事、警戒往事,则机体安。

3 讨论

朝医学的毒邪理论是对所有致病的因素的概括和总结,朝医学的毒邪理论与中医学中的毒邪理论相辅相成,如中医学外感六淫和朝医学四淫,其他毒邪和四毒中的毒、虫,饮食失逸和四毒的酒、四伤的饮食伤,七情内伤和四情、四邪恶、四心,劳役失度和四毒的色、四伤的劳役伤,故可以说它来源于中医学。此外朝医学的毒邪理论对中医学的毒邪理论也进行了补充,在临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朝医学的四心、四邪恶揭示了四象人类的性格变化,为四象人的心理学和预防医学做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一旦发病,为了治愈疾病,可以通过辨四象,逆毒邪之路前行,从而治愈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朝医学的毒邪理论简明扼要,随着朝医学中四象医学的发展,将为今后如何防治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给予重要的提示,如太阴人易感湿故应防湿,少阴人易感寒故应注意保暖[5]。

参考文献

[1]金明玉.试论朝医四象医学的辨象辨证诊断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3-4.

[2]崔箭,唐丽.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金明玉,朱寅圣,柳振宇.试论朝医四象医学中的情志观[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9(2):1.

[4]王海亭,祝建才.毒邪、邪毒概念辨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4):225-228.

[5]李超,樊巧玲.试论“毒邪”[J].中医学报,2013,28(5):677-678.

[6]朴仁范.试论中医学对朝医体质学理论形成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4):380-382.

(收稿日期: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