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杰
1.史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因不肯对楚成王的军队“半渡而击之”导致惨败。然《公羊传》对此事的评价是:“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由此可见( )
A.宋国的军队战斗力不如楚国
B.周礼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春秋时对礼仪的敬重和敬畏
D.古老贵族传统在中国的断裂
2.明代于慎行曾言:“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
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3.《宋史》记载: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秦桧之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这段材料说明( )
A.宋朝选官坚持察举制和科举制并用
B.科举选官有制度漏洞和主观随意性
C.秦桧不学无术,高宗坚持选贤任能
D.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4.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四月二十四日,宋廷宣布韩世忠和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二十七日,宋廷宣布撤销三大将的宣抚司机构,将他们手下的诸统制人马直属“御前”。由此可知( )
A.枢密使的选任有利于朝廷加强中央集权
B.藩镇割据是威胁宋王朝统治的头等问题
C.宋代开始形成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的家族
D.岳飞等将领以精忠报国的理学思想治军
5.一般来说,僭主能够取得政权,是因为有很多贫苦公民不堪忍受现状,态度激进,寄希望于支持僭主上台以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而僭主也懂得利用这些下层群众的心理,把握机会建立独裁统治。由此可见( )
A.小国寡民的雅典贫富分化严重
B.僭主的权利来自于自身的武力
C.城邦公民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
D.雅典民主的弊端导致僭主出现
6.史料记载: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开始,外邦人在雅典要缴纳人头税,男人每年12德拉克马(陶工日收入1德拉克马),女人每年6德拉克马,雅典人此举的用意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凸显雅典公民优越感
C.排挤外邦人离开雅典
D.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7.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前提和条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有才华、有知识的人有出众的美德
B.没有知识的人不可能具有良好美德
C.内心的善良,终身做好事即为美德
D.正义、勇敢的善行也可能不是美德
8.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中记载一个案例:加图因临时有事,委托马库斯将自己的葡萄酒带回家中保管,马库斯的妻子认为是马库斯的酒,将酒喝掉,加图起诉马库斯的妻子盗窃,最终法官裁定盗窃罪不成立。该案例表明( )
A.罗马的审判法官偏袒了马库斯的妻子
B.罗马法重视证据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C.公民法已经不能适应罗马帝国的需要
D.主观意图对盗窃罪认定起决定性作用
9.云南省主席龙云对蒋介石说:“上海既失,即无国际港口,国际交通顿感困难了……日本既大举进攻上海,其南进政策必将进一步推进,南方战区可能扩大,到那时,香港和越南铁路都会成问题。”龙云讲这句话的背景是( )
A.日本制造八·一三事变侵占了上海
B.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继而威逼北平和天津
C.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击了上海
D.日本制造侵华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0.据1900年12月8日《中外日报》载:“义和拳者,非国事之战争,乃党祸之战争也。”材料认为义和团( )
A.卷入清朝上层的权力争斗中
B.具有笼统“排外”的斗争特点
C.把斗爭的矛头指向西方传教士
D.拥护慈禧集团的“正统”地位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以农立国,农业民族本身有安土重迁的习性,虽然如此,但自十六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出现大量海外移民。
材料一 (雍正五年)朕思此等贸易外洋者,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不论年代久远,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愈众矣。嗣后应定期限,若逾期不还,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怜惜。朕意不许令其回复内地。
——皇朝通典卷八·刑制
材料二 地方官员知道的很清楚,移民出洋对他们是有好处,它可以减轻人口过多而粮食不足所带来的压力,把那些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人,流放到外洋对整个社会有利,尤其是在农作物欠收的时候。中国官吏不愿也不敢阻止人民出国……他们一直默许移民出洋。
——摘自1852年,英国派驻厦门领事馆某帮办的笔记
材料三 习仲勋有一次去深圳检查工作,正好碰上农民外逃香港,冲击边防线。习仲勋感触很深:建国20多年来,搞闭关锁国,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经济濒于崩溃,群众生活困难,再不改弦更张,外逃的就会更多了……习仲勋认为,防偷渡光是堵,只是一种治标的办法,治本还得靠发展生产力。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群众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边境就安定了,人才不会外流。
——改编自网络文章:1970年代末反偷渡外逃的经验教训
材料四 1985年后几年间,加拿大接纳了约7万中国大陆新移民。1970年侨居美国的中国移民不过44万人,1988年则达到108万人,增长迅速……过去5年,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数量一直在减少。由于唐人街历来是工薪阶层华人移民聚集、求助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及移民流入的减慢,几乎肯定会导致唐人街的没落。位于华盛顿的智库移民政策研究所所长帕帕德米特里欧说:“说到今天的中国,实际上看到的是更多的人回去……从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来看,眼下可能还只是少数,但当前美国就业形势糟糕,中国的条件稳定或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回去的人会越来越多。”
——改编自美国《大西洋》2011年1月刊12月号:唐人街的没落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政府不同时期处理移民问题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四,分析“唐人街没落”的原因。
[参考答案]
1~5 CDBAD 6~10 BDDDA
11. (1)①封建社会后期:禁止。原因: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日益衰落,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对外逐渐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②鸦片战争之后:默许。原因:地方官员认为移民可以减轻量粮食不足带来的压力,同时有利于整顿社会秩序,所以统治者开始采取默许的态度。
③文革时期:禁止。原因:特殊的政治环境,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困难,导致大量人口外逃,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生产力,政府决定采取禁止的态度。
④改革开放之后:开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事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上开始拨乱反正,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移民方面开始采取开朗的态度。
(2)原因:唐人街历来是工薪阶层华人移民聚集、求助的地方;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很多人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