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艺术无限开放

2015-05-30 10:48:04常胜男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秘密

常胜男

就如当初摄影术的应用大大冲击了古典艺术,让现代主义艺术应运而生。如今,互联网的兴盛也使得当代主义让曾经先锋的当代艺术被滞后为“古典当代艺术”。互联网使得艺术更加大众化——大众传播、大众参与、大众消费。

波普之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当时听来颇为荒诞的预言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却成为了现实,鼠标轻点,各种喧嚣夺目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如潮水一般迅速涌来,鼠标再轻轻一点,网络页面却已经被更新的内容所取代。

沃霍尔还曾经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成为艺术家的标准好像降得更低了,没有专业技术、没有工作室,似乎都没有关系,只要你拥有一台可以联网的电脑。

互联网的运用不仅为艺术提供了一种更为迅速的传播媒介,更催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创造模式。互联网民主、开放、平等,共享的精神使艺术也充满了无限的开放性。一个项目的发起人可能只是有一个灵感的火花,而通过互联网参与进来的无数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自由的创造行动,将这点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生发出无限的可能。

3月7日,展览“继续开放——移动互联网中的艺术”在位于草场地的上品艺琅开幕。此次展览由杜曦云策划,主要展出了艺术家李勇政、刘成瑞和刘铮的作品。该展览的策展人对于参展艺术家的挑选有着明确的选择性,虽然目前利用移动互联网创作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但“他们3位的这5个作品却将自己退到了作品背后,通过移动互联网自然衍生其作品。这种更加民主、开放的艺术创作新模式正是我目前做研究的课题”。

李勇政的作品《传递一块砖》无论是从创作方式还是传播方式上,都非常的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精神。2012年2月19日,艺术家李勇政让的朋友寄来泥土,烧成3块砖,一块寄给乌坎博物馆,一块留给自己,另一块快递给愿意接受砖的人。快递规则是:每个收到砖的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对砖块做任何处理,但是处理过程中的图片和文字,要在微博中发出来,并通过网络继续传递下去。无数次的传递后,砖的形态越来越丰富,传递方式也不断更新。砖的结局从开始就注定不可预料,艺术家本人的权力在此消解,而工作室、画廊、博物馆所代表的权利场也被打破,因为整个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都被分散了。

《秘密交换》是李勇政参展的第二件作品。2014年,李勇政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将他的画作分割成无数小的画作,只要有人用Email告诉他自己的一个秘密,他就会赠送对方一幅小的画作。2015年,李勇政注册了名为 “秘密交换”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登录这个网站上传自己的一个秘密,然后得到一个别人的秘密。当今社会中疏离的人们在网络上却可以信任对方,随心所欲的倾诉自己的秘密。互联网在此时更像是一道面具,提供给参与者安全感和保护。无论是谁,无论所倾吐的秘密有多么不可告人,但在参与这件作品时,参与者以秘密换秘密,大家都是平等的。

刘成瑞的作品《十年计划》中并没有体现出多少互联网精神,而更多的倾向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因此在整个展览中显得有些牵强。成长于青藏高原的艺术家2005年在青海湖畔的刚察县支教。2006年5月,艺术家和刚察县完全小学182名小学生合影并签订契约,约定以后每过10年双方就要见面,直至艺术家生命结束。与《十年计划》相比,《澜沧江计划》更好的利用了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也体现出了更开放的互联网精神。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长期接受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很容易患上眼疾,然而由于地区医疗条件的落后,患病的人们往往得不到救治。刘成瑞从澜沧江源头开始,沿着各种支流的方向寻找失明的儿童和19支无名的河流。然后用盲童的名字来命名这些河流,并将这些名字标注到GOOGLE地球上。浏览者只要在GOOGLE地球上点击相应的河流,网页上就会显示出这位盲童的名字。他还在移动互联网中发起众筹,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作为回报,筹集善款救助这些失明的儿童。利用互联网来筹集善款的行为并不鲜见,可称得上是当今社会效率最高的募捐方式。艾未未、赵半狄等艺术家也都曾经以此种方式进行创作。刘成瑞认为,互联网积极地推动了艺术的社会属性,使得艺术中“善”的能量通过网民参与、支持的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这件艺术作品本身如何,它的目的和结果都是令人欣慰的,盲童重见了光明。

Selfie作为网络新生词汇在2012年被收入《牛津词典》,意指网络时代的年轻人热衷于将自己的自拍照通过手机电脑等上传到网络上与众人分享的状态。《自拍Selfie》是刘铮在移动互联网中发起的摄影自拍项目。通过移动互联网,他号召陌生人自拍自己的裸体,并将照片传递给他。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他会把这些照片发送到公开的社交网络中。虽然刘铮在拍摄中会给予参与者建议和指导,但绝大部分意义上,还是自拍者个人意愿的体现。这些自拍照片展示了人们本身复杂微妙的情感与欲望,自由、平等、诱惑、情色、同性恋、异装、捆绑、施虐、受虐等等。参与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有白领、模特、夫妻、孕妇或者哺乳的母亲,自拍裸体的过程中,在现实社会中身份不一的人卸下重重的身份和伪装,暴露展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私密冲动。他们通过自拍裸体来凸显自我本身的存在,也通过观看别人窥探。一个看似简单的《自拍Selfie》,既满足了观看者的感官,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出无穷的释读。随着影响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以自拍裸体为起点来表达、交流、聚合。作为摄影师闻名的刘铮在此次作品中却推到了幕后,展现的是无数个普通人的创作。在摄影史或者艺术史上,艺术家的原创性都是最为重要的。此次作品中,刘铮身份的退后和原创性的丧失却更多的传播了当代艺术的彻底开放性: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一切都是艺术、生活是艺术、自己本身也可以成为艺术品。

该展览的策展人这样评价道:“3位参展艺术家和这些在移动互联网中生长的艺术作品,分别指向内心真实的认知、个体意识、慈善救助、走出艺术系统等。同时,又都有其它丰富微妙的意涵。在敏感者们的触摸和推动下,新的可能性在共同敞开着。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是为了让被它滞后的艺术能继续走向开放。艺术的目的在艺术之外——更自由的生活”。

就如当初摄影术的应用大大冲击了古典艺术,让现代主义艺术应运而生。如今,互联网的兴盛也使得当代主义让曾经先锋的当代艺术被滞后为“古典当代艺术”。互联网使得艺术更加大众化——大众传播、大众参与、大众消费。各种艺术形式让观者应接不暇,甚至网络艺术的先驱荷兰艺术家JODI组合曾经运用网络隐藏的乱码(404.JODI.Org)和电脑病毒(oss.JODI.org)引起过不小的混乱和争议。与此同时,网络艺术也使得艺术变得浮躁和喧嚣。

艺术该如何面对互联网呢?英国美术史学家朱利安·斯塔拉布拉斯坚定地认为网络艺术与真正的美学欣赏背道而驰,而如JODI一类则认为艺术家在网络上应该没有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做任何想做的事(doing whatever they want worldwide,也是www)。这个问题目前谁都无法解答,而唯一肯定的是,互联网使得艺术更加的开放,蕴含着巨大的可能。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尽管每个人的成名只有15分钟。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秘密
当代艺术看得懂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愿望树的秘密(二)
手心里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