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嘉菲
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突出“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本文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意识以及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等方面对基于“以人為本”理念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施策略进行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已经向诸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发展。作为培育祖国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在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去。这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世界观导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观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基于此,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世界观导向进行理解,即要搞清楚什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怎样看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学生管理一词,最初是教学管理范畴的一个术语。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干部人事管理等实务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管理事务的内容及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更加广泛,在原有基础上涉及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毕业及就业指导还有贫困生工作,等等,这些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展开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论基础的探讨,为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同时,在解决学生管理工作实际问题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真正把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才能形成对这项工作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的理解。由此看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遵照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原则,同时遵循法律要求以及教育原则,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系列学生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育新一代接班人的过程。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价值观导向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观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出的是我们看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态度。因此,必须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元问题,另一个是本问题。前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否具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问题。后者则是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引向何方的问题。元问题和本问题的正确回答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根本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价值的作用力方向,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发挥和怎样发挥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本质上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为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的科学指导,通过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发展。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以教育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教育,形成思想教育的“晓之以理”与管理的“约之以规”良好组合,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也指导我们正确地把握自我、规范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出的对“人”的关怀也无时不刻在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高校管理模式也逐渐显示出其管理中的弊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高校管理,除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也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做到以人为本,真诚关怀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不做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事情,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尊重学生和服务学生的理念,创建和谐的管理关系。传统模式下学生容易和管理者产生矛盾,管理者也未能真正从学生角度切实考虑他们的利益。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做到“以人文本”,要将“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融入到教育管理理念中,树立全新的管理制度,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育人”代替“管人”,达到在管理中育人的目的。
三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施策略思考
1 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发挥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能动作用。作为管理者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从而提升管理效能。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这个主体是社会人,具有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作为管理的客体,要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发表合理的见解,达到主客体的统一,进而优化管理效果。
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出符合社会的人才。高等教育是教育中较高的形态,它最终的目标是确保人的综合发展,实现人的价值。这种发展离不开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高校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围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比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体,而是教育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高校最终是为学生服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素质教育指明了今后教育的方向,不是培养合格的教师,而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要实现“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高校管理实施“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学生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高校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灌输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热心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学校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种支持。但自由不等于放任,学生也应该注意自我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堅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
教育要以人为本,高校管理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也要把最终落脚点放到被教育者上。高校管理是为学生服务的,它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着眼于“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学生管理的价值在于培养人。要实现培养人的目的,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空间。以学生为根本,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尽可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合理满足学生的需求,真诚地帮助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完整的有思想的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做到这些必须改变传统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占主动的模式,营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和谐统一的关系,真正做到服务学生。
3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为了增强管理的实际效果,高校管理工作要做到尊重和启发,依靠广大学生提升管理品质。要激发大学生管理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中去。相信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创造性的想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空间,使学生的想法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高校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激励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成长。要给予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人,是管理的一份子。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学校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对错要明确,学生做得对的地方要及时肯定并作积极评价,学生做得不对的地方,管理者要明确指出他错误所在,可以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想法得到锻炼,也要从学生的现实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诱导,鼓励学生正确选择,激励他们克服困难。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管理者的高校应该持有支持和包容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于学生性格能力不同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给予学生真心的关爱和帮助,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服务。这一系列的改变必然要求高校管理改变旧的工作方案。即由原来的“全盘包办”改变为“自由民主”,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管理中去。不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转变管理思路,从多方面完成这一变革。以正确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为引导,以切合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绿丝.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渗透人文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李浩麟.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D].四川师范大学,2010.
[3]张丽莉.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管理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3.
[4]周扬凯.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中北大学,2014.
[5]吕世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张锦高.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7]殷兴东. 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08(11)
[8]潘尔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