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周英华

2015-05-30 10:48王珊珊
艺术财经 2015年4期
关键词:周信芳英华艺术家

王珊珊

2015年1月22日,周英华的大型个展“麒派画家周英华:致我的父亲”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由于之前没见过艺术家本人,所以在新闻发布会开始前,我只能凭借着展出的作品以此勾勒出对他的想象。印象较深的是,在其中肖像收藏展那部分中,有一段亚历克斯·以色列对周英华的采访,片中周英华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以色列问了很多五花八门的问题,他严肃而简洁地作回答,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希望世界了解周英华什么,我在想他会说他那闻名世界的餐馆呢还是画作呢?(当时我还不知道这段视频作于他成为艺术家前)他停顿一下,说:我曾存在过。

当新闻发布会开始时,周英华本人显得和视频中有些不一样,1月寒冷的北京,他穿着一件黑色的短袖体恤,肩上披着一件长袖薄毛衫,满是白色斑点的牛仔裤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把画画时的工作服穿到了开幕现场,坐在穿着正装的田菲宇和杰弗里·戴齐中间很不搭。虽然年届76,但是他的身材保持的很好,很有活力地和大家打招呼,说起话还不时开个小玩笑。听过他名字的人都知道,眼前这个随和的老人可不仅仅是“存在”那么简单。

人生就是一部电影

在采访中,周英华依然穿着他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那套衣服,采访大部分以英文进行,因为他的普通话已经十分蹩脚,但是无意间说出的一两句上海话却乡音未改。台下交流,周英华显得比之前更加有激情,他会随手拿起桌子上的矿泉水瓶来演示他所说的道理,说到激动处还会站起来,甚至会做几个京剧动作。整个对话都有些戏剧化的气氛,但却让人感到顺其自然,因为在采访的最开始,周英华就已经如此描述:“我的人生就是一部电影。”

1939年,周英华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父亲周信芳是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艺术表演大师,也是“麒派”京剧的开创者,京剧界常有“北有梅兰芳,南有周信芳”和“南麟北马”之谓。上世纪20年代,身在梨园的周信芳和上海社交圈名媛裘丽琳因为相爱而私奔的事情闹得轰轰烈烈,在遭受了无数的流言蜚语后,两人排除万难终于结婚,成就了一段佳话。裘丽琳是周信芳的一生挚爱,也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她为他生下了6个孩子,其中次子便是周英华。因为儿时体弱多病,所以周英华深受母亲宠爱,直到现在,他还对上海法租界的家宅记忆犹新。

13 岁的时候,周英华被母亲送往英国伦敦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在那里,他失去了他所熟悉的一切,包括爱他的家人、他赖以交流的母语和家乡话,以及他从小就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周英华”这个名字再无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如今被西方人所熟知的“Michael Chow”。从少年时代开始,周英华就展现出对艺术的热情,这一点没有因为他生活于文化和艺术传统迥然不同的西方就有所减弱,17岁的他先后两年在圣马丁艺术学院(Saint Martins School of Arts)和汉默史密斯房屋与建筑学院(Hammersmith School of Building and Architecture)学习,那时他开始尝试创作,梦想有一天能够做一名艺术家。但在那时,西方人对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还停留在居高临下的审视角度,伦敦是欧洲的一个中心,也是世界的一个中心,在这里,经历过食不果腹的周英华明白生存是第一位的,而艺术可能只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想,他转而开启了人生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道路。

1968 年,周英华在伦敦富有时尚气息的骑士桥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MR CHOW,精致的中国食物获得了西方人的青睐,周英华也凭借着餐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继而在纽约、洛杉矶和迈阿密等地设立多家分店,继续扩充着自己的经营版图。在MR CHOW的饭店内,经常会出现商界精英、政坛显要和时尚名流的面孔,比如比尔·克林顿、英格丽·褒曼、麦当娜、帕丽斯·希尔顿等都成了这里的常客,他那前两段备受瞩目的婚姻也为时尚名流界的八卦提供了不少谈料,一切都显示,周英华和他的MR CHOW已经被西方上流社会所认可。与此同时,周英华一直没有离开建筑、设计戏剧和电影等等这些和艺术有关的领域,作为建筑师他为乔治·阿玛尼特別设计了精品店、设计了自己他的餐厅和洛杉矶的私邸,他当过电影演员,甚至还当过电影制作人投资电影。时隔将近50年后,也许是年少时未完成的梦想终究有些遗憾,年逾古稀的周英华又做了一个让周围人大吃一惊的举动:他又重新拿起画笔,做了一名艺术家。

命运的回归

作为一代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儿子,周英华自然而然地以不同的方式把传播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他说,其实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努力把中国文化中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西方,很久以前在西方人眼里中餐还很廉价,他就拿出最好最精致的中国食物给他们,他想把那些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餐厅打造成一座戏院,在这里面,每一处细节都有着几十年的功夫。然而,在他眼中,不管自己在其他领域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艺术仍然是中国文化中最高贵的专业,他终将回到这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被他称作是命运的安排。

2012年,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前馆长杰弗里·戴齐通过一名艺术家认识了周英华,并和他一起在博物馆进行了一场公开对话。有一天戴齐来到周英华的家里,他发现墙上有一幅很小的具有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他还以为是周英华的某件藏品,细问之下,才发现原画的作者就是周英华本人,之后周英华还给戴齐找来了一本上世纪60年代在伦敦ICA出的展览画册,那里面有周英华年轻时的作品,戴齐非常惊讶,没想到周英华有如此的才华,当即表达了对他作品的欣赏。没想到,他的这些话成为了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周英华心中创作的冲动。几个月后,戴齐又来到周英华的家中,发现其中多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室,里面都是周英华2012年创作的作品。戴齐回忆说,他当时很激动,也很震惊,周英华的画非常有野心,也有精湛的技巧,虽然他有近50年没有从事创作,但是他依然非常有自信,把年轻时的绘画能力自如地拾起并进一步完善。

于是,就有了周英华此次在尤伦斯艺术中心的个展——“麒派画家周英华”。在尤伦斯展览大厅的甬道,艺术家创作的3組平行作品依次排开,这些大尺幅的作品具有一致的表现主义风格,每件作品内部、以及作品与作品之间都充满了一种持续的张力,走近作品,你会发现画面的“内容”如此之丰富,其中混杂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比如金叶子等贵金属,还有钱币、塑料、盘子、艺术家穿过的衣服的布料以及各种废物,甚至你还能看到一颗鸡蛋的蛋黄,你随时能感受到周英华带给观众的惊喜。作品中,一组近20米长的“四季”系列大型联画是这一部分的核心,艺术家运用了后现代的技法去解构“时节”这一传统的中国主题,四幅分别以不同的颜色基调和象征元素来强调春夏秋冬给人不同的感觉,而带来的视觉效果也十分震撼。

在周英华那丰富的画面中,融汇其中是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他说,从少年时代寄居异国他乡时起,为了生存,他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丝毫没有停歇的时候,就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背后那精神动力则来自和同样曾被主流社会排斥过,最终获得认可和尊重的父母,这种DNA就存在于他的血液中。他学得很快,也创造了自己的学习体系,他说,他总是希望自己20分钟就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的专家,他的诀窍就是,抓住问题的中心,找到突破口。所以,当他把50年来的个人经历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都凝聚在同一张画面中时,他创作的中心便显露无疑。

“麒派”画家

即使在西方生活了六十余年,周英华仍然把中国文化视作其艺术创作的精神核心。“麒派”这个词,已经被他从父亲的京剧艺术中提取出来,以内化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或者说,这是周信芳的“麒派”在绘画这另外一个艺术领域的延续和传承。周英华说,西方的哲学思想讲究的是与自然的抗争,他们突出人的力量;与之相比,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講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此建立起的文化结构下,中国的饮食、中医、太极、书法以及京剧等都建立了各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系,从全球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文化在近现代历史中无疑是主流文化,而曾经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却由于种种原因衰退下来,直到近些年,中国文化才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而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关注。而周英华的父亲所创立的“麒派”的核心,就是为了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按照周英华的话说,“麒派”精神象征着一种中国精神,至今仍存在于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出于父亲的影响,那种对文化认同感的寻求和渴望,不仅仅是周英华生活的动力,也正是他创作的动力。

有意思的是,在作品的形式和语言上,周英华自然而然选择了西方的拼贴画,他说,拼贴允许人们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像他那从中国到西方、又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东西混杂的生活一样。所以,他的绘画中除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带有起源于欧洲的表现主义,以及战后在美国兴起的各种艺术流派的影子,他那表面参差不齐而凌乱的视觉形式,会让人想起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周英华使用了一些非常个人化的材料,试图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从“190度”的方位来展现他的生活。他生于二战,所以他的表达中也带有多种历史和艺术史的元素,比如他专门画了一幅画以此纪念特纳的一副历史题材的画作;在有些作品中,他试图做一些社会性的批判,比如使用一些灰暗的画面元素来表现出现在全世界的环境污染。

在此次展览中,还展示了一段记录周英华工作的视频,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周英华创作中一种即兴的激情。然而,周英华的创作并不是随性而行,他认为所有的偶然都必须由艺术家控制,也就是在特定的范围内的偶发,周英华说,这种偶发性和应变能力的结合和“麒派”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的过程中,他并不是随意把它们堆砌在画面中,其中蕴含了许多技巧和思考,也就是他所谓的“控制”。

大师们的友情

早在做艺术家之前,周英华就和西方艺术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餐厅老板,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收藏家。在此次展览中,周英华除了展出自己的作品以及父亲周信芳的一些历史图片外,他还带来了艺术家为自己画的肖像画收藏,这个系列始于他与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布莱克的友情——艺术家给周英华创作了一幅个人肖像,回报是取得了餐厅的座位;此外,观众还可以看到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ael Basquiat)、凯斯·哈林(Keith Haring)这些世界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家的名字。由于和周英华交情匪浅,沃霍尔直接按照周英华的要求使用了银色和黑色取代他那标志性的颜色鲜艳的波普画像;而巴斯奎特的画则带有少见的一丝温柔,甚至还写了几个让人难以辨认的汉字。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想到,这位艺术品位不一般的餐厅老板,日后会成为他们的同行—一位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和他们曾经的画作放在一起展出。

猜你喜欢
周信芳英华艺术家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大师排练也不含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戏子”和名媛的传奇恋歌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
周信芳旧藏反响热烈
周信芳坚持拍背影戏
Briefly Talk about Highly Effective English C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