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金融发展浅析

2015-05-30 13:08刘静文
2015年45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刘静文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金融危机后,如何实质性地改善我国的环境,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继而推进生态文明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当今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金融的内涵,生态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构建金融体系的意义,以及我国生态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生态金融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金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金融的内涵

金融生态,也被称为绿色金融,是一种金融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的经济发展形式它是指金融部门在日常的投融资过程中加入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考量指标,更加注重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潜在风险和回报,使用金融业务的操作指南的流动资本,实现金融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的局面。生态金融的核心是通过评估测算的方法,用经济价值量计量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并运用于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活动评价领域。

二、构建生态金融体系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生态金融能够使金融部门以环保为融资条件,在融资环节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低利率,对污染企业实施高利率,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本成本,由此来激励企业增强环保意识,采取环保行为,从而减少污染补救开支。

其次,生态金融使很多寻求新投资机会的企业和投资集团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识别环境风险,于是它们将更倾向于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

再次,政府干预的污染控制和生态金融在环境保护失败情况下,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最后,生态金融通过环境风险因素考虑范围内的公共投资指导公共投资行为,然后可以提高企业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

(二)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金融将环境保护的理念置于金融发展的体系中,通过环境——金融协调发展,把金融机构的微观经营行为、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既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环境金融管理水平。

其次,生态金融有利于引导资金的绿色配置。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具有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政策起点高的特征。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环保产业可以成为金融资本的最好卖点。金融资本因此发现高安全性,经济效益很好销售路子。

(三)提高各类企业的社会声誉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公众对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生态金融是金融机构对自己的最大的承担社会责任,大力支持融资服务的发展环境促使友好的融资项目,有效提高企业的声誉。同时,为了方便融资,在项目开发方面,企业也可以有意识地放弃那些高耗能和高排放管理项目,树立了比较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

(四)促进生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首先,生态金融促使金融机构量化生态指标从而设计出可交易的生态金融产品,激励企业自觉完善符合生态经济发展要求的内生机制,从而把由于企业生产行为造成的对环境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其次,生态金融可以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金融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转型。

三、我国生态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第一个生态金融相关文件(1995)出台至今有21年了。但與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整个生态的金融发展很缓慢,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倒退的奇怪现象,与国际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集成出现了高度不适应的发展需求。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生态金融定位不清

国内金融生态的概念模糊,缺乏了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如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指导,包括绿色信贷产业指导目录,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统计指标和报告系统没有统一的数据口径和检测系统。同时,到目前为止,生态金融在国家层面上,环境保护水平,财务状况,角色和功能都有各种问题,如不解决。生态金融在金融机构的发展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执行情况,有不同的表现症状,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二)生态金融发展还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政策,以及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生态发展财政困难是目前主要问题。从2007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和证监会发布了绿色金融建议,到目前为止,生态金融相关文档少之又少。2008年来,国家环保总局环评执法进行了四次在整个流域批量限制,区域限制,等行政手段直接停止大项目,短期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长期效果是有限的。虽然节能减排一直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项目,具体企业的角度来看,环境政策的实施也不是很好。同时我国还缺乏完善的环境信息发布系统。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知识的环境保护和信息采集的高成本的双重问题。同时是中国人民银行信用报告系统是基本的企业信用报告公司提供的“环境信息”是一个狭窄的范围。对于大多数金融机构不属于国家企业的监控范围,违反环境保护项目,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有些人甚至核对困难、信息也不对称。

(三)生态金融宏观和微观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从组织建设、生态金融操作的组织保障机制尚未出现,这将导致责任无法落实,管理和评估绿色金融操作将无法实现。由管理机制的设计,而不是一个国家从金融行业和金融宏观调控环境管理水平,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控制一个完整的环境行为控制管理生态系统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生态金融配套的制度,在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双重影响下,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很容易被淡化。从外部来看,政府方面尚未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生态金融的激励机制,同时也存在我国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等问题。

(四)金融机构发展生态金融的战略准备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

生态金融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行为,其改革与创新涉及金融机构运行的方方面面,金融机构内部运行体系的改革是生态金融建设的具体实施点,主要包括绿色战略、绿色组织、绿色产品、绿色评价、绿色报告制度等,同时也是生态金融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目前生态金融相关战略准备工作只是在局部进行,还没有完全提升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部分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金融机构,其生态金融发展实际上也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大多依然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我国金融机构也尚未在组织保障、企业文化(包括信贷文化)、人才、政策等各方面开展有效的战略准备工作,同时在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深入学习。

四、构建我国生态金融体系的措施

生态金融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金融行业关注在企业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形成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更强调金融业引入环境保护理念,为环境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一)引入“生态”因素,为实施生态金融构建一套新的核算体系

我国的金融决策层可以参考世界银行于1997年提出的真實国内储蓄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的储蓄率),将环保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参数之一,给予优惠利率或贷款补贴;反之,对有损环境的借款项目给予高利率,引入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考虑环境因素可以借可以确定配额限制乘法。银行在制定企业贷款定价,给优惠利率或环保项目贷款补贴;另一方面,对环境的破坏的借贷项目更高的利率

由此来鼓励环保企业有效发展,同时抑制污染型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提高贷款使用的整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二)创新生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在生态金融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创新生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引导更多的银行加入赤道银行,采纳赤道原则。积极发展碳基金、碳期货等金融创新。

1.发行环保债券。由于金融债券流动性强、筹资量大、效率高,可通过发行环保债券来支持一些社会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

2.发行环保股票。股份制环保企业或者经过股份制改造上市后的环保企业都可把发行股票作为其融资的一种方式。这类环保股票不受地域限制,既可以在国内发行,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以存托凭证的形式发行。

3.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环保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并有较好回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对那些上市难、贷款难的环保企业进行有效的投融资支持和服务,可促进其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

(三)加强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

首先,鼓励市场上或者监管部门出台强制性的披露标准,要求上市公司或者发债公司按照披露标准对关键的信息予以定量的披露。据统计目前国际上已有12家交易所有半强制的披露,有7家交易所有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

再次,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评价、监督、引导、激励的作用。首先要求中介机构能够起到翻译的作用,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把它翻译成财务人员、信贷人员、投资人员能够读得懂的信息,从而有效降低整个信息的获取成本;其次监管部门可以制定一个基本的要求,然后通过中介机构根据市场的力量引导更高的要求。

(四)碳排放权受益性应惠及普通百姓

近年来碳金融交易量呈爆发式增长,但碳金融的主旨并不是为了交易而交易,而是为了减排增效,如果只是提高碳金融方面的交易量,容易造成碳金融交易量和碳排放指标同时增长的陷阱,政府应通过增强激励、加大处罚措施来促进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投入,促使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同时,发展碳排放统一市场,同时要积极培育二级市场,把碳排放权收受益性惠及普通老百姓。最后,创新碳金融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完善科学自主定价体系。

(五)充分发挥政府对生态金融的管理和指导作用

做好生态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是生态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顶层设计的权限掌握在政府手中,所以在这一阶段,政府要发挥管理和主导的作用,树立新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应促使金融机构从思想上认识到它们不是单纯的盈利组织,其行为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思想进行对接,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责任的承担要切实融入到它们的具体行为中。同时,要把市场机制建设作为着眼点,建立一套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系统,从政府和中央银行到金融机构再到微观系统,中间的连接和系统的配合,要充分重视利益机制、社会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的调控作用。(作者单位:山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瑞萍,王星.金融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研究——基于生态金融视角[J].金融视界,2013(12):30-33.

[2]王道万.生态金融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J].中国金融,2007(11):63-64.

[3]方灏,马中.论环境金融的内涵及外延[J].生态经济,2010(9):50-53.

[4]院合宽.论生态金融体系的有效搭建[J].商业时代,2009(30):84-86.

[5]张劲勋,魏先华.我国环境金融发展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3):66-69.

[6]杨喜光,何梅.我国构建生态金融体系探究[J].商业时代,2012(14):66-67

[7]院合宽.论生态金融体系的有效搭建[J].商业时代,2009(30):84-86

[8]王道万.论生态金融发展中的内控制度建设[J].经济导刊,2008(1):78-80

[9]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5):156-158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环境保护税立法应解决好三大问题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