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南海之滨,濠江之畔,一座高6米、重6.5吨的铸铜贴金雕塑巍然屹立在澳门金莲花广场。这尊雕塑取名《盛世莲花》,199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作为厚礼赠送澳门特区政府,盛开的金色莲花,象征着祖国母亲对回归游子未来更加美好的衷心祝愿。该雕塑的设计和监制正是无极籍雕塑家郭宝寨。
郭庄红旗民兵营大院的民兵英雄塑像,无极县城街心公园里的汉白玉雕塑“闻鸡起舞”,河北省体育馆、博物馆的广场雕塑,还有数千里之外澳门特区金莲花广场上的铸铜鎏金雕塑“盛世莲花”………一座座充满时代特征和特殊情感的雕塑,都印记着一个让我们感到无比荣耀的无极老乡的名字——郭宝寨。
郭宝寨在雕塑界堪称大家,他的城市雕塑作品主题各异,遍及全国各地,不少还是有名的地标性雕塑。然而,更加让郭老夫妻俩钟爱的还是他们的陶塑作品。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两口儿,童心未泯,乐此不疲,将童年家乡的记忆捏成小陶人儿,在红彤彤的窑火中煅烧,煅出熟悉的家乡味道。
夫妻雕塑展亮相国家大剧院
2014年10月10日下午,首都北京长安街旁的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因为这里正在隆重举办一场雕塑展:“窑火煅情——郭宝寨、赵丛敏雕塑作品展·戏曲篇”。 此次展览由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囊括了《茶馆》《骆驼祥子》《穆柯寨》等经典戏剧题材作品20余件(组)。展会上不乏知名人士,著名表演艺术家吕中、美术评论家杨蔼琪、素有“军中儒将”之称的无极籍将军田永清、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等数十位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闻讯到场祝贺。
展会上,一件件或陶塑或铸铜材质的人物形象表情丰富夸张,憨态可掬,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大家时而驻足细细欣赏,时而相互交流心得,时而拍照留影。
“我和丛敏是河北省话剧院的老同事了,当时我们一帮姐妹问她:‘你丈夫是做啥的呀?她笑着回答:‘是捏泥娃娃的。结果这个捏泥娃娃的可了不得喽,不但把自己捏成了雕塑家,还把自己媳妇儿‘熏陶成雕塑家啦。”著名表演艺术家吕中接受采访时说。
此次参展的部分作品将被国家大剧院作为艺术珍品永久收藏。举办这场雕塑展的雕塑家郭宝寨、赵丛敏夫妇,当年就是从无极县郭庄走出,去追寻他们的艺术之路。
家乡记忆是创作之源泉
金秋,笔者信步走进北京市昌平区的一处农家小院。木栅栏门前,一棵柿子树伫立一旁,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各色的花草一簇簇点缀在院里的角落,引得蜜蜂和蝴蝶争相拜访。说它是农家院,自然少不了那标志性的两块儿农家小菜园,园里的大白菜生长正旺,一侧的葫芦架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一旁的丝瓜架下,几只下蛋的老母鸡不停地摇动着小脑袋打量着来客…… 这就是郭宝寨、赵丛敏夫妇生活的地方。
“这一切都是按着我们小时候在郭庄老家的感觉打理出来的。”郭宝寨一边说着,一边领着我们四处走。“我们是越老越想家,经常回忆小时候在无极老家那片土地上快乐单纯的童年生活。”
郭宝寨1942年生,那个时候正是八年抗战时期,父亲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常年在外,母亲在躲避战火的路上生下了他,因为行四,小名“四宝子”。童年的时光里,尽管过的是缺吃少穿的日子,但“四宝子”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元素。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地头儿锄草捉虫,逢庙会时到土台子前听家乡戏,和小伙伴们到菜园里捉蛐蛐,到村前的大壕坑里玩泥巴、捏泥人……
也许就是艺术家的胚子,郭宝寨儿时就能写会画,经常拿烧火的木炭在墙上满世界画,把戏里戏外的人物画得惟妙惟肖。乡亲们都知道“四宝子”能画,农闲时常常招呼他画画解闷。村前大壕坑里的胶泥更是成了他和小伙伴儿们的最爱,可以说,这里就是他雕塑生涯的启蒙之地。
1952年,郭宝寨的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到当时的省城保定,他也离开家乡,开始了城市生活。1956年,14岁的郭宝寨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和全国其他39个孩子共同组成了中央美院附中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初中班。他是班里唯一一个从农村走来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勤奋、朴实、乐于助人被选为班长。
“我是一个乡土情结很重的人,有这种乡土气在里面,就找对了自己的语言,做自己心中北方农民的形象就特别得心应手,特别舒服,一做就感觉是那个味儿。”郭宝寨说。
在郭宝寨家客厅和书房的壁橱上,摆放着他最得意的陶塑作品。《农家乐》《逛庙会》《娘和娃》《大嫂》《走街串巷》…… 仔细欣赏这些小陶人儿,你会感觉到浓郁的乡土风情扑面而来。它们表情憨厚、质朴,高高的颧骨、鼓鼓的鼻梁、眯细眼儿,脸上有意做出的细小裂纹,正像北方农民那因风吹日晒下辛勤劳作而发皴的粗糙皮肤,身上那些粗质麻布印迹,恰如农民们穿着的土布粗衣。扣不拢的厚棉袄、大棉裤和大头儿棉鞋,完全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民的过冬衣裳。
“这些陶塑小人儿,代表的都是我们多年来的家乡记忆。”郭宝寨感慨地说,“比如我这组《看大戏》,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有原型的,他们都可以单独欣赏,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了故事情节。童年时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衣着打扮、神情动作,和他们手拿农具下地劳动的场景,一直活跃在我心里。”
夫妻相识相知结下窑火情缘
1962年,郭宝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在中央美院附中的学业,被面试保送进入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大学期间,郭宝寨师从法国留学归来的著名雕塑家滑田友先生,全面接触了中西方美学思想和文化。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之余,他依然时常思念家乡,喜欢和同学们谈论童年时期家乡人、家乡事。每年暑假期间,他都要回到无极县郭庄老家去住上一阵子,有时候还邀上三五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回乡。
一次暑假回乡,恰巧赶上村里想找人帮忙画村史,党支书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郭宝寨,他满心欢喜地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就在这段时间里,郭宝寨认识到了正担任村史讲解员的赵丛敏,两人一见钟情。
回忆起当年认识郭宝寨的那段美好时光,赵丛敏至今记忆犹新:“记得我们初次见面是在大队部,我俩迎面走过,他憨厚的脸庞,敦实的个头,还有点土里土气的穿着,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看对眼儿了。”
除了做村史讲解工作,赵丛敏还是村广播站的广播员、郭庄红旗民兵营炮班班长,身兼多职,多才多艺。那个时候,广播里经常放革命样板戏和经典地方戏选段,正是郭宝寨和赵丛敏最爱听的,共同的喜好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也成就了他们的一生情缘。
也是这段时间,郭宝寨和他的几个同学一起给郭庄红旗民兵营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民兵英雄雕像。郭庄村现年90岁高龄的王俊生老人时任郭庄村党总支书记、红旗民兵营教导员,当年就是他从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手中接过了“红旗民兵营”锦旗。时至今日,这尊雕像依然矗立在郭庄红旗民兵营大院,见证着民兵营的辉煌。
郭宝寨大学毕业后,和赵丛敏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郭宝寨进入北京市美术公司工作,赵丛敏调入河北省话剧院工作。两地分居的日子里,也正是十年“文革”时期,知识贬值的动乱年代,为人低调的郭宝寨依然埋头钻研雕塑艺术,静待艺术创作的春天到来。1976年初,他离开繁华的首都,调入河北省画院工作。随着郭宝寨回到省城工作,赵丛敏也一半因为工作的需要,一半是夫唱妇随地调入河北省画院资料室。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艺术界也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在河北画院,夫妻两人相濡以沫,在工作中广泛涉猎中外绘画和雕塑艺术果实,艺术兴趣和追求上日益贴合。
“夫妻俩在一起的日子里,对宝寨的雕塑越来越感兴趣,天天耳濡目染,让我也离不开那堆黄泥巴了。”回忆当初,赵丛敏难掩兴奋之情,“当时好像是着了魔,天天要和泥巴作伴,只要手里有泥巴,头脑里累积多年的艺术形象就能信手捏来。”就这样,40岁出头儿的赵丛敏加入到了雕塑者的行列,开始用陶泥抒写人生的经历。1992年,赵丛敏精心挑选了自己创作的170件雕塑作品,在省城石家庄举办了“赵丛敏乡土陶艺展”,受到雕塑界同仁和观展群众的好评。
累累硕果回报故土养育
南海之滨,濠江之畔,一座高6米、重6.5吨的铸铜贴金雕塑巍然屹立在澳门金莲花广场。这尊雕塑取名《盛世莲花》,199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作为厚礼赠送澳门特区政府,盛开的金色莲花,象征着祖国母亲对回归游子未来更加美好的衷心祝愿。该雕塑的设计和监制正是雕塑家郭宝寨。
1998年,中央确定中央政府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礼品为莲花铸铜雕塑,并选择了艺术水平较高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设计竞标单位。为了莲花雕塑的设计竞标,郭宝寨肩负光荣使命,从这一年的初冬开始,历时半年,夜以继日地构思、设计、修改。他反复试验十余种模具材质,最终确定将0.5毫米厚的卡纸层层粘贴为半厘米厚纸板的方法,制作出理想的花瓣模具。从开始设计到定稿,他制作了几十个模型,大大小小的莲花瓣做了近300个。他的设计方案先是在三十四个竞标作品中筛选出的四个方案中榜上有名,而后又在四个方案的激烈角逐中一举夺魁。
也正是凭借这一巨作,2010年郭宝寨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这是中国城市雕塑的最高奖项。
1999年,家乡无极城中的街心公园落成不久,里面还缺少一个能够代表无极人文精神的标志物,县里的有关领导正为这事儿发愁,托人联系到他,请求帮忙想想办法。得知这一消息,郭宝寨欣然接受了邀请,精心挑选了一块儿不错的汉白玉大理石料,历时多日雕刻成“闻鸡起舞”雕像,无偿捐赠给家乡。
笔者在郭宝寨的好友、时任无极报社社长的张承文那里看到了当时郭宝寨夫妇冒雪送雕像回乡的照片。“郭宝寨和赵丛敏从北京运雕塑回无极时,正赶上了那年冬天的一场大暴雪,整整一天才回到家乡,在风雪中的街心公园落成了闻鸡起舞雕像。这就是我当时给他留的影。”张承文说。
作为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美院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郭宝寨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雕塑艺术之路上不懈追求,收获着累累硕果。
自1995年以来,郭宝寨雕塑作品《黄金时节》《渔家乐》《大嫂》等多次入选国家级美展并获奖。城市雕塑方面,他先后为家乡河北主创了河北省抗震救灾大型雕塑、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大型雕塑、石家庄西郊动物园雕塑群、河北省博物馆广场和省体育馆广场石雕、省博物馆《徐向前同志》雕像、石家庄沉绿湖英雄纪念碑、沧州市解放纪念碑雕塑群、秦皇岛市《雄狮观海》《海螺仙子》《荷花仙子》雕塑等数十座大型雕塑,为长春市设计制作了《抗洪胜利纪念碑》,为北京市创作了城市雕塑《凤》《生命之绿》《花之约》。2011年,为北京地铁新宫站设计花岗岩壁画《远古回声》和《南囿秋风》。2012年,陶塑作品《老汉·驴·狗》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13年,为兰州军区设计制作大型花岗岩浮雕《诸葛亮六出祁山》和《霍去病千里出击开疆拓土》。
澳门回归15周年,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邀请,郭宝寨在澳门举办个人作品展。他还特别创作了长达6米的巨幅水墨画作,整篇以莲花为主题,取名《盛世莲开》,寓意澳门回归后的繁荣昌盛,表达对澳门未来的美好憧憬。澳门特别行政区前任特首何厚铧、现任特首崔世安特别为其作品展题词。
虽说是半路出家做起了雕塑,赵丛敏一样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她专攻陶塑艺术,以儿时家乡人物和经历为素材,创作出《铁蛋加油》《步步高》《赶集》《欢乐》《报花名》《穆柯寨》等优秀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和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些荣誉也让她无愧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的称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的梦想凝聚在手头的小陶人儿身上。从艺术上看,大家会觉得我们的雕塑创作风格有别,但有一点儿是相同的,这就是我们的创作思想和动力都源于对无极家乡那一片泥土的热爱,童年记忆中的父老乡亲和乡俗百态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素材,让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就是夫妻雕塑艺术家郭宝寨和赵丛敏的心声。
(责编: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