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茹
摘要: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本文就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得出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用地的逐利性扩张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1.前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城镇化进入了加速推进的轨道。然而,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城镇化的建设偏重物的城镇化,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而忽视人的城镇化,对人口、居住、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不重视,使得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相对而言是滞后的,尤其是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2.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现状分析
通常我们所说的城镇化,是除包括人口城镇化以外,还包括土地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城镇化。然而,人口城镇化是基础性的,其他关于城镇化的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镇化衍生出来的。单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来看,人口城镇化使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增大,造成城市范围扩大或设置新的城市,这样就需要将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而实现“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再把原农村地区的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目前,中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从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001到2014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24026.63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49805.28平方公里,提高了2.22倍,总规模扩大了107.29%,但是同期城镇人口大约仅增加了55.87%①。根据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基本内涵,通常利用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②来测定两者的关系。经计算,2003—2014年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平均值为1.67,超过城市扩展合理系数1.12③,说明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表1)。另一方面,在对人口城镇化的衡量中,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按城镇常住人口进行统计的,也就是说这其中包括有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考虑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统计差异,土地城镇化快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的问题更加显著。一方面,地方政府将城市周边的地区纳入城市范围将土地城镇化;另一方面,原来土地上的农民只是被动地城镇化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很可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能够“洗脚上楼”,仍未能“洗脑进城”。再加上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的选取,这样的城镇化率只能反映有多少人住在城市,多少人住在农村,反映国内人口的居住集中程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城镇化率是虚高的,只能说是实现了“名义”上的城镇化,或者是“城镇化泡沫”④。
3.导致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城市土地供需关系来看,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增加了对住房的需求进而增加对城市土地的需求,同时,地方政府出于“公共利益”动机会不断向城市边缘区扩展、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城市土地供给实现外延式扩大。为了更好地探讨影响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的各种因素,本文首先对此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选取1995—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选择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记为Y)作为被解释变量。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选取了总人口(X1)、城镇人口(X2)、城镇化率(X3),GDP(X4)、第二产业占GDP比重(X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6)、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X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X8)等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X1,X2,X3反映人口向城镇的聚集程度,X4,X5反映经济增长情况;X6,X7,X8反映产业结构调整。模型设定如下:
结果表明选取的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同时也说明总人口、城镇人口、GDP等8个指标在98%的程度上能够说明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程度。同时,X6的系数为负数说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将会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城镇土地扩张进而抑制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但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存在使得制度因素仍然产生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总的制度框架,与此相适应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无偿使用的土地制度使得各级政府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损,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城镇化进程受阻。
“土地是构成空间的最基础的载体,没有土地便没有空间”。[1]城镇化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中国现行的二元土地制度,即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与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对于土地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也就是说中国的土地城镇化的实现方式之一是政府征收农业用地,将农业用地纳入城市用地范围。而政府征收土地的补偿费总和最高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前三年年均产值的30倍。以平均每亩产值1500元计算,征地的补偿费用每亩不到5万元,即每公顷不到0.3万元,这远低于土地出让市场的价格。[2]中国土地出让成交价款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0.59万亿增加到2014年的3.34万亿⑤。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12.9万亿,其中土地出让收入4.1万亿,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1.78%。地方政府的利益在于地方经济发展,土地是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資的重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吸引企业投资,地方政府会尽可能地增加土地供应。而价格差背后的高昂土地出让金构成了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由此加深了城市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进而使得地方政府越来越偏好于征收农业用地。有关数据显示,2005—2013年中国农用地征收面积占全国土地征收总面积的比重都在70%以上⑥,政府通过征收农业用地不断地扩大城市范围,导致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城市化进程对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并且随着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农村、农业人口将逐渐减少,进而耕地和绿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中国却并非如此。在中国,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张程度超过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程度,出现很多土地利用不够集约的地区;而且,农村建设用地并没有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减少,反而也加速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双面夹击耕地,使18亿亩耕地成为中央政府严加保护的对象,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这根源就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两头”占地,他们不仅占有100平方米左右的城市建设用地,同时保留着人均250平方米左右的农村宅基地。[3]
尽管经过近年来中央与地方多层面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探索,戶籍制度的二元隔离特征已逐渐淡化,但未彻底改革的户籍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城镇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规模迅速扩张,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4]然而,传统户籍制度对户口迁移的严格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无法实现发展意味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革难以展开,进而阻碍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另外,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公民的迁徙自由,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妨碍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转化,加剧了城乡的不平等,而且制约了城镇大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反映出来的抑制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就在于“农民工”问题。“从农民转换为农民工,是人口城镇化的过渡状态”。[5]在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地点转换”和“职业转换”,仍需要继续前行完成“身份转换”,真正实现人口城镇化。但是,由于存在“农民工市民化成本”⑦,地方政府缺乏为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提供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的动机,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远远低于招商引资、拆迁建楼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人口城镇化。2013年、2014年中国“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别为538.77亿元、710.12亿元⑧,根据测算,未来五年“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将逐年增加,这对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加速实现人口城镇化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4.结语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必须直面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理论上看,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三产产值比上二产产值比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城乡之间的制度性障碍都是造成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造福城乡人民,因而,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将“重物”转变为“重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事实上的城镇化。(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注解:
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
② 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城市土地增长速度/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③ 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对中国历年城市化过程的分析,城市扩展合理系数为1.12。当K>1.12,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当K<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当K=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K=(dA(t)/A(t))/(dP(t)/P(t)),其中K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A为城市用地面积;P为城市人口。
④ 著名房地产评论员和房地产战略研究员许子枋说,城镇化泡沫就是地方政府基于GDP冲动,人为拉升土地城镇化率,大规模“造城”,没有实体产业和消费基础支撑,以农民被城镇化为人口表征,以政府办公大楼迁址拉动房地产为规划表征,以经济开发区丢荒和“鬼城”为结果表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现象。
⑤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5—2014)。
⑥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6—2014)。
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的2013—2020年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具体包括养老保险、低保、医疗保险和随迁子女教育成本等四类成本。只考虑由政府承担的增量成本,不考虑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的相关成本。
⑧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5]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P75;P92.
[2]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05,P64.
[3]王建.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新未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P217.
[4]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P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