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的妈妈在退休后不幸患上老年痴呆。本来和蔼可亲、勤劳善良的妈妈像换了一个人,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了敏感多疑,甚至还出现了被害妄想。她经常怀疑家里来了陌生人,有时还会拿起刀去杀“坏人”。小路一直尽力地照顾母亲。一年两年,小路觉得还能忍。但是,在母亲患病5年之后,她突然感到特别无力,“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竞说,其实“久病床前無孝子”也反映出患者家属的状态。
老人在患病初期,儿女也许能理解和接受,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付出多少人力、物力也在所不惜,老人也会感到被照顾的温暖和支持。但如果老人不幸患上了慢性疾病,特别是像痴呆或重性精神疾病等治愈希望渺茫的疾病时,儿女们不论如何付出,也看不到病情的缓解,看不到患者的进步。长此以往,儿女们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劳的。有的儿女甚至也出现了失眠、焦虑、抑郁情绪,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
长时间照顾慢性疾病老人,子女也会处于长期的应激状态,“3年、5年、10年……要让他们始终保持热情和耐心的确很难,再孝顺的孩子可能也会有身心疲惫和倦怠的那一天,很多家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奈地将老人送到养老院。而这一天一旦出现,别人就会觉得这个孩子不孝顺,却没有考虑到他所承受的巨大的身心压力。”
所以,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尽量让家属轮流来照顾老人。刘竞建议,如果条件不允许,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照顾老人,那最好给照顾者适当放个假,调剂一下自己的心情。(《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