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动民生不断改善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民生领域推进了哪些重大改革?带来了哪些实效?
教育:力求一碗水端平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首先关注的是农村义务教育。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600元,一年中央财政支出约160亿元。2014年11月起,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将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补助标准从3元提高到4元,达到每生每年800元。计划实施以来,已有29个省(区、市)开展营养改善计划试点,13.3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316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每天4元的营养膳食补助。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各地在因地制宜前提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当年年底前出台。各地纷纷出台方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2013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教育改革方向。招生制度改革力度“最强”,与学生减负令“最严”相叠加,“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将逐步取代“一考定终身”制度,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评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天才认为,系列改革政策有助于促进教育合乎规律、富有内涵的发展。
一项着眼于教育结构中长期战略调整,并将惠及千万家庭的教育改革在2014年启动。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观点正成为社会共识。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向所有人群“普惠”。2015年,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的《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明确,从2015年高考开始,招生考试机构应在保证考试安全和考场秩序的前提下,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以及各地实际,提供一种或几种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今年全国共有6个省(区、市)的8名盲生参加高考,其中7人被普通高校录取(6名本科、1名专科)。
医疗:迎来全民“保基本”时代
“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事业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財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2011年2月,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部署推进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全民基本医保,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新的制度性安排。自2012年以来,各地相继启动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已经覆盖约7亿人口,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支付的基础上提高了10至15个百分点,有效解决了群众因大病致贫或返贫问题。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单独两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截至2015年5月底,全国有145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139万多对办理了手续。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是支撑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阿里巴巴将支付宝系统引入医院,“春雨掌上医生”APP下载火爆,多家医院开通微信预约挂号,有统计显示,国内移动医疗相关软件已达2000多款,覆盖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等领域。相关专家表示,在好医院、好医生紧缺的情况下,包括医疗网站、医疗APP在内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就医感受。
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庭冷落”,这情形随着改革的深化有望得到改善。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要大于等于65%;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大于等于30%;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大于等于70%等。
养老:确保“老有所养”
当前,“老龄化”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同时每年有3%的人口进入老年人行列,老龄化高峰将在十到二十年后来临。到本世纪中叶,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
“十二五”初期,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42万张,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并监测65岁及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发展老龄化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要。
与此同时,国家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只有从依靠家庭养老或储蓄养老逐步转向“制度养老”,才能切实减轻未来中国的养老负担。
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医养结合模式发展迅速,业内人士认为,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养老院没有医疗服务,医院无法满足长期康复看护问题,或成破解老龄化中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突破口。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这份决定的醒目之处,在于它的改革目标: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就业:创业创新双轮驱动
“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市场仍然是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
在社会普遍关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从14个方面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精心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启动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成为2012年以来的“主线”。我国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各地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尤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政、货币、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对小微企业发展予以扶持,小微企业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中国一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三人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就业工作的新增长点”。
2014年5月,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实施引领计划,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勇于创业的机制基本形成,大学生创业的规模、比例继续得到扩大和提高。
从简政放权、创新驱动到扶持小微企业,再到设立国家新興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国家层面促进“双创”的举措改善着创业创新的土壤。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后,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认为,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把就业创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优先、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半月谈》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