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伟
摘 要:在数字化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使得媒介融合步伐逐渐加快,媒介融合产生了实质性的进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未来全媒体、大媒体图景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媒介融合不是不同媒介形态的简单拼接,这种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从内容生产环节、到新闻制作发布环节、再到人员岗位配置、直到媒体的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调整,而针对全媒体、大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生产环节,新型复合型采编人才的缺乏是一大顽疾。加快传统编辑的转型升级步伐,以便编辑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及新闻内容生产提出的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媒介融合;编辑;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5-0109-02
技术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推动和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技术的推动下,传媒承载的介质载体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阅读方式由看书读报变成了刷屏阅读,一些纸质载体被电子载体所替代,而在攻势巨大的新技术浪潮面前,传统传媒已经优势尽失,纷纷转向新媒体实现媒体“嫁接”,寻求新的发展,这就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动因。而最根本的动因还是由于新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哪种力量可以逃脱或者忽视生产力这种力量的巨大威力。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目前媒介融合行态还没有最终形成,但是我们已经走在融合的路上了。
每一种媒介形态带来的都是对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模式的颠覆和提升,媒介形态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前四代媒介人们才刚适应,第五代媒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实时在线的梦想成为现实。在新旧媒体同时并存的环境下,媒介之间的融合已经走出了概念阶段,逐渐产生了实质性的进步。各种媒体纷纷结合自己的传统媒体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开发与新媒体的对接和合作,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未来全媒体,大媒体的图景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而困扰媒体的人才匮乏问题尤为突出。
一、媒介融合对编辑提出了新挑战
媒介融合不是不同媒介形态的简单拼接,这种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从内容生产环节、到新闻制作发布环节、再到人员岗位配置、直到媒体的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调整,方方面面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就是要实现不同媒介形态之间初步的技术对接,包括新旧媒体融合以及三网融合,第二步则是内容融合,全方位的内容融合还处在探索中,这是目前大多数媒体普遍所处的融合状态。
虽然,各大报纸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部分还开通了针对移动智能手机的新闻发布机制,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的移动传播方式提升媒介的竞争力,这些举措起到了一定作用,也缓解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冲击,但是,这些局部的改变距离媒介融合要求下的真正大媒体、全媒体的新闻生产、发布机制还差很远。而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新闻内容生产的流程和机制,以适应未来大媒体、全媒体对新闻生产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要尽快实现转型升级,以面对未来媒介融合后新闻工作的挑战。
“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开始注重融合技术对于整个产业流程的改造。美国很多媒介融合的专家供职于一些媒体培训公司,有一家叫做IFRA的德国公司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大学合作设计了Newsplex的融合媒介培训平台,为世界各地的媒介公司的记者和编辑设计培训课程,包括融合传播技术在新闻报道、编辑、出版、广告发行等诸多流程中的运用。Newsplex的客户包括美联社这样名声极大的传统媒体。[1]”缺乏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是各大媒体面临的普遍发展瓶颈,快速找到既懂传统媒体又能驾驭新媒体的新型编辑人才难度较大,对传统媒体的编辑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完成转型升级,是解决目前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
二、媒介融合后新型编辑具备的特质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编辑理念和工作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于媒介融合后的现实需要,因此,传统编辑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新型编辑需要具备四种特质。
(一)快速辨别新闻的判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二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未来信息来源呈现离散、多头、芜杂的特点,编辑要修炼新闻敏感,具备快速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不要漏放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微小信息源,也不要被虚假信息所蒙蔽。媒介融合以后,单一媒介固有的运行机制被彻底打破,消息来源不仅多元化而且很多是二手消息,编辑在对消息加工的过程中,要提高辨别能力,采取多验证多追问多思考的原则,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梳理,严格做好对新闻真实性的维护和坚守工作。
(二)培养互联网思维能力
人们走过了以门户网站为特征的Web1.0时代,经历了以搜索/社交为代表的Web2.0时代,迎来了大互联/实时互动的Web3.0时代,这个时代不仅包含人与人的交互,还包括人机交互/人物交互,例如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已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同时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生活这些概念围绕着我们,其实,很多顛覆性的技术创新已经不知不觉中应用于我们的新闻报道了,例如央视推出的“据说春运”和《两会解码》栏目,应用的就是大数据技术,将新闻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图景全方位立体的呈现出来。
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时代,具备互联网思维是时代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力,这有助于编辑以更加高端、全方位的视角审视媒介融合的过程,在具体编辑工作中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游刃有余而不至于措手不及。
(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
媒介融合后必定要实行大编辑部运作机制,信息内容统一加工,一稿多用,一人多职,编辑不仅要负责内容加工工作,还要负责做到什么内容适合搭配什么样的媒介形式,选择与新闻内容或者传播效果最配套的媒介形式发布新闻。媒介融合后,编辑将告别面对单一媒体的工作惯性,要根据信息特点结合不同的媒体特征,制定出适合不同媒体发布的新闻内容,要适应采、编、制、录、播以及选题策划、市场经营等跨媒体的全能技术,上演“全武行”。这要求新型编辑要熟悉不同媒体的特色并且具备相应的技术驾驭能力,要对各种新媒体技术了然于胸并且熟练运用。
(四)高效率工作节奏的适应能力
美国一些传统媒体在2007年就实行了滚动新闻发布机制,建立了Continuous News Desk(直译为不间断新闻部),还有一些报纸更加超前,已经实现了新媒体编辑部与纸质内容编辑部完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中国《南方都市报》《重庆商报》都比较早的进行了纸质报纸的数字融合实践。融合后的大媒体环境下,编辑部类似于通讯社一样,处于随时发布新闻的状态,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将成为未来编辑工作的“新常态”。随着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高,要求新闻内容的互相协调性与全景式呈现,编辑要尽快适应新媒体的工作节奏和发布更新方式,了解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互补性,逐步适应不同媒介的媒介属性和特质,转变思路,加强新闻的整合能力,处理好传统媒体高度专业化与新兴媒体庞大信息量和更新频率之间的矛盾,适应全新的工作节奏。
三、传统编辑转型过程中两个关键点
作为一名适应媒介融合的有媒介整合意识的新型编辑,头脑中要抛弃旧有的新闻生产制作流程,要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把自己培养成“多面手”以适应媒介融合条件下新闻资源共享、新闻生产流程扁平化的需求,从而尽快完成从传统型编辑到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跨越。
(一)要适应全媒体大编辑部运作机制
媒介融合后打通各种媒介之间的介质壁垒,打破以往的媒介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实行大编辑部运作机制是大势所趋,也是配置新闻资源的最好途径,最终目标是实现多种媒介统一于同一个大编辑部下的新闻协同生产。“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比较成功的典范。2000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将《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一起搬入办公,实行资源共享。大楼内部设统一的突发新闻指挥台,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新闻传递给分布在其四周的三家媒体,并有专人指挥、协调对新闻的采访。[1]”
面对新的新闻生产机制和流程,媒体组织架构需要重组的同时,要求探索出适合新生产环境下的全新的编辑工作流程和机制,因此,媒介融合后有关内容编辑的顶层设计工作不能忽视。
(二)传统“把关人”外延化把关责任更重
把关人理念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新媒体在此方面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传播的双向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使传播的范围具有了无限的广阔性,从而造成信息的泛滥,天罗地网般的信息传播渠道如个人博客、各种论坛、微博等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关口”成为节点,媒体面临“无关可把”或“把不胜把”的窘境。[2]”
新媒体中“把关人”的缺位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媒介融合的成熟和完善,“把关人”功能不会永远空缺,大媒体时代“把关人”的内涵会有所扩大:技术上的拦截和控制、网络管控机制的完善以及法律法规上进行约束,都是对传统“把关人”内涵的延伸,微博实名制登记制度就是通过法规的形式有效地控制了网络谣言的发生和传播。毋庸置疑,媒介融合后为了提升媒介公信力以及最大化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对编辑“把关人”职责提出了新的更全面的要求,因而未来编辑的把关责任更加重大。
四、结 语
媒介融合是未来全媒体、大媒体时代的铺垫步骤,未来的新型编辑必然是适应多种媒介属性,能够熟练驾驭各种新闻内容发布形式的复合型人才,也将担负更加多元化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传统编辑的转型升级是适应媒介融合过程中新闻内容生产机制的一种主动调整,必定为媒介融合之后的新闻生产环节产生积极的良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