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 40周年之际,广西电影制片厂将台儿庄会战搬上银幕。这部影片的上马,不能不说是抗战题材影片上的一个突破。
1984年12月11日,作曲家杨少毅任职广西电影制片厂第一副厂长、党委副书记,主管艺术和生产。杨少毅与文学部主任陈敦德都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坚持的路线,不仅仅是国家命运变化的新起点,也必然成为电影事业发展变化的新起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只搞那些拳打脚踢的警匪、功夫影片,而是需要搞些“大江东去”的作品。所以,当陈敦德推荐《血战台儿庄》这个剧本的时候,杨少毅简直激动不已。
《血战台儿庄》原来的剧本,主要写的是张自忠。张自忠的事迹戏剧性强,而且他没打过内战,审查容易通过。但经陈敦德提议,剧本被改为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主线,并且把写人物的命运改变为表现整个事件的背景、过程与结果的纪实性风格,按照历史事实来写,使影片具有宏大的历史感。
最后,《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剧本在经过多方研讨、前前后后17次修改定稿之后,终于投拍。
1988年6月11日,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万民争看,轰动香港。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在看完影片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部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令尊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血战台儿庄》中,表现蒋介石形象的有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军师长王炳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天空中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陈敦德介绍,这场戏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立即报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收到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很快观看了影片《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常委”的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們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不久后,蒋经国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顾育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