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生节目的娱乐化

2015-05-30 10:14董春昕
今传媒 2015年5期
关键词:类节目娱乐

董春昕

摘  要: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流行,目前荧屏上各类秀歌、秀舞、秀口才、秀特殊才艺等节目层出不穷。一时间娱乐化节目充斥着各个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在这种氛围中,很多非娱乐性质的节目似乎也被裹胁着不得不“跟风”或沾点娱乐的“味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适合过多植入娱乐化的元素,特别是严谨性、科学性、知识性要求极高的专业类节目,如法律节目、医学养生节目等都带有极强的专业科学元素。过度的、不恰当的娱乐化势必会削弱节目本身的可信度,从而失去此类节目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权威性;专业性;公共责任;生命敬畏感;生命关怀意识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5-0056-02

一、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趋势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及自媒体等多信息渠道的飞速发展,已经让电视节目从早期只有领导、明星、劳模才能参与,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娱乐方式,蜕变为如今全民皆可参与,且能充分展现自我才艺、奋斗历程、对热点事件的观点理念的极具个性化的民生平台。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也是电视节目服务化功能的充分释放。国家强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们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都使得荧屏异彩纷呈。

2004年《超级女声》的火爆,掀起了中国电视娱乐化的热潮。随后,各种选秀节目蜂拥而上,娱乐综艺节目占据了荧屏的黄金时段。纵观现在的荧屏,很多刷新收视的大型、大制作的节目通常是带有明显的选秀色彩。选秀节目本身、职场选拔、演讲口才、婚恋交友节目等。待选、待秀、待比拼的是普通人,做评委点评投票决定的是大腕明星。刚好既满足了为普通人、小人物实现梦想搭建平台的需求,又满足了电视节目需要明星大咖支撑看点的娱乐化需要。可以说娱乐化几乎成为一种趋势。

二、养生节目的现状

现在有的电视台的养生节目放弃了“专家说、观众听”的常规模式,改由三四个走活泼搞笑路线的明星主持人担纲,时而调侃时而爆笑。还有的嘉宾主持在节目中以时尚前卫“90后”的姿态对嘉宾进行无厘头的提问,与主持人进行娱乐化“呼应”。

有的节目形式也走起了娱乐路线,本应严肃的现场诊病变成了具有煽动力的环节,夸大诊治效果,制造广告效应。某个养生栏目的策划人就毫不讳言,他们的节目仍属于娱乐综艺节目。“只是在策划时,让它更有服务功能,用聊天的形式代替了专家讲课。”

在節目内容上,有些为了抢眼球、创收视,一味宣扬手纹能诊病、面相能诊病、痦子能诊病等所谓玄虚医学。虽说这些方法并非一概没有科学依据,但对于真正指导百姓防病治病,意义不大。在策划选题上应多关注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常见病、多发病、高发病的治疗和预防。

三、养生节目该不该娱乐化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选择娱乐化的形式,本身无疑是可视性和收视率的倒逼要求。唱一段、跳一段、模仿秀等等才艺展示和比拼,热闹、搞笑、放松、欢快,容易获得眼球效应。在这种潮流和氛围中,作为养生节目不可避免地要“流俗”,过于正襟危坐似的讲解,肯定无法吸引受众。加入一些娱乐化的互动环节,或者将适当的选题转化为带有娱乐元素的话题,都会增加节目的看点。

然而娱乐化形式的功效毕竟只是娱乐,对于比较严肃、科学知识内容丰富的栏目,娱乐的内容需注意“浅尝辄止”,勿让娱乐使人感动节目比较“轻浮”,甚至不可信。

从养生节目的社会功能来看,是要“通过专家权威解答,向公众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治疗以及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和科学常识,满足了广大群众的信息需求”。指导百姓对照节目内容自我防病、治病,应该说具有严肃的可期待性,不可能过于娱乐化,否则势必缺乏可信度。

因此,起源于科普节目,以严谨、科学理念和观点贯穿始终,并成为其核心和生命的养生节目,专家讲解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是一定要坚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和前提下,辅之以娱乐化的手段,才不至于本末倒置,甚至误导观众。在加入娱乐元素的同时,不能脱离诚信原则,同时要避免伪科学的传播。专家和编导要把握好治病和养生的度,分清界限。不能把养生说成治病,也不能把治病等同于养生。

四、养生节目娱乐化的“度”在哪里

那么如何适度增加养生节目的娱乐化元素,既提升节目可视性,又不致破坏节目可信力呢?

1.娱乐化因素一定体现在节目形式,而绝非内容中

比如话题的切入方式,可以用娱乐化的方式设计;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可以加入娱乐化的元素;揭秘某个实验结果,或阐明某个误区的环节设计可以加入娱乐化手段等。也就是在说明某个观点、得出某个结论的过程中,任何环节是可以采用娱乐化方式,达到令人既轻松愉快又能印象深刻地走向最终正确结论的目的。权威专家的讲解一定要庄重、严谨、严肃,才能保持可信和权威。要保证娱乐化的形式不能冲淡核心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不会从心理上瓦解受众对养生节目严肃性的期待。

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节目,从开始的主持人和几个专职医生站着聊天,后来加入了明星嘉宾,穿插谈自己的感受。明星的身份选择有演艺界明星,也有曾经的健康节目主持人,还有能说流利汉语的老外。这些明星本身就具有娱乐化的元素,再加上他们声情并茂的表达和各有特色的故事,为节目增添了很大的娱乐化色彩,大大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增加了可视性。

2.特定的、严肃的话题不适合娱乐化元素的加入

涉及捐助、救助及绝症医治等关乎生命、死亡等话题,形式上也不应有娱乐化因素,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事件本身的尊重。

3.要根据节目本身的具体形式,合理确定娱乐化元素的加入

目前养生类节目主要有演播室访谈类和电视杂志版块类。访谈类形式的养生节目,如《养生堂》多体现庄重、权威的风格,内容多以疾病防治、营养膳食、运动养生等较为完整系统的话题为主。因此无论在现场互动还是其它环节中设计娱乐化因素,要顾及整体风格的严谨和严肃,切忌影响和冲淡节目的权威和可信力。而版块类养生节目如《生活帮》,由于演播室和外景采访或实验调查交互穿插,形式较为灵活,内容多以提供多个与健康有关的小窍门、小常识,纠正生活习惯方面的误区为主。因此,可以充分运用娱乐化手段,既可以调整节奏、增加趣味性,又不会有淡化专家讲解权威性之嫌。

五、结 语

总之,在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氛围中,养生节目不可能独善其身。过于严肃的节目也难立足。然而建立在医学专业基础之上的养生节目,势必不能脱离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依托。同时养生节目属于服务性节目,与娱乐化节目单纯的娱乐功能不同,它还肩负着公共责任。因此在收视率和公共效应、眼球效应和公共责任之间,需要更智慧地平衡。任何只注重通过眼球效应、娱乐效应,随意调侃,夸大治愈率,提升节目关注度,都是与养生节目的社会公共责任背道而驰的。

针对有些电视台的养生類节目存在夸大夸张宣传、嘉宾不具备执业资质等问题,甚至有的采取植入产品功能介绍、宣传产品经销企业热线电话或现场观众作证明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为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医院作广告等误导观众、影响媒体形象甚至虚假宣传等情况,2014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做好养生类节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用以规范养生类节目的播出秩序,加强对此类节目的规范管理。

根据广电总局的通知,养生节目聘请的专家必须具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副高以上专业职称、资格,不得使用演员和各类社会名人担任主持。由于养生节目内容具有极强的医学专业性,直接关系受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利益,因此电视媒体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媒体职能,强化审查把关。只有这样严格规范,才能净化养生节目,提高养生节目在受众心中的权威性,从而提升媒体的公共责任。彻底剔除“伪专家”、“伪主持人”,保障传播信息的正确、权威和值得信赖的,使过度娱乐化、随意化的养生节目,逐渐走向规范化、权威化。还一个对百姓负责、对生命健康负责的健全的养生环境。

养生节目制片人、策划、编导、主持人以及相关专家,在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和方式提高收视率的同时,还必须严格按照广电总局关于养生节目的规范和要求,高度重视电视养生类节目的规范管理,切实加强养生类节目审查把关,严禁以养生类节目形式发布广告,建立养生类节目备案管理制度。真正承担起最起码的公共责任、医疗卫生责任,牢固树立生命敬畏感、健康敬畏感,生命关怀意识,让媒体传播回归清明,让养生节目回归严肃和认真。

参考文献:

  1. 韩青,郑蔚.电视服务节目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凌智宏,许玉琪.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定位、形态与包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静.“冷”知识的“热”传播——从娱乐化视角解读电视养生节目的发展[J].传媒观察,2011(3).

[5]     丁磊.中国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流变与趋势[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2).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类节目娱乐
我的生活自身就是一种娱乐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娱乐眼
新闻类节目的采访技巧研究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浅谈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编排技巧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