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宗教题材在雕塑艺术上的应用

2015-05-30 03:50黄阳新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神像妈祖莆田

黄阳新

艺术源于生活,神像雕刻在莆田十分盛行,本文主要以莆田地区的神像雕刻为例,结合当地人文探索神像雕刻艺术的风格、审美和艺术价值。在凝视、欣赏神像的同时,我们不仅要读出历代雕刻艺术家们、该时期社会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也应当读出民众崇尚真善美、崇尚和平、幸福的生命意识。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生存、演变、发展至今。中国宗教是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发展、延续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间信仰的影响,导致中国宗教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现象。自唐代后,中国文化明显走势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在宗教信仰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泛神化的天人体系。在中国古代,宗教可说是来源于图腾崇拜,而雕塑便是图腾图像最好的载体之一,宗教神像雕塑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表现形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合部分之一。从古代开始至今,宗教神像雕塑的创造都展现出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们主动创造的一种艺术、精神寄托的行为。

人们的一些雕塑艺术成果,和宗教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艺术与宗教,两者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内会融为一体。这是由于艺术与宗教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人的幻想在艺术活动与宗教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乔托开始,雕塑艺术家便努力探索如何将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融入宗教神像中,从而使得雕塑艺术作品成为具有灵魂的人物形象。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一边批判中世纪神学,一边不断地学习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传统,从而创造出具有新思想的文化。而在中国的龙门石窟雕塑造像中,中期的佛教藝术当中较为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也变得较为淡薄。神像的衣着、神态和雕塑的雕刻手法均焕然一新,并且增加其写实性。由此可见,宗教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受到当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宗教均具有其独立的特性。宗教神像雕塑,其本身便是一种象征、暗示,是人们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映射。

福建莆田,古称“兴化”,地处福建中东部沿海地区,是福建开发比较早的古邑。宋黄公度《学记》云:“莆文物之邦,自常衮入闽之后,延礼英俊,儒风大振,僻在南隅而习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曾名誉莆田。在当地民俗中,祭奉道教的活动是最常见的。如妈祖信仰,至今流传千年,在莆田当地,几乎村村镇镇均建有妈祖庙,这是莆田最具有典型性的道教信仰,辐射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旨在祈求农事丰收,六畜兴旺。

宗教雕塑与地区人文地理、信仰息息相关

莆田地区虽有天上圣母、关帝圣君、城隍神等道教为题材的神像雕塑,但是却以“天上圣母”的神像最为常见,也是最受当地居民崇拜的道教神像。这是由于从宋朝开始,莆田的海上贸易便较为发达,莆田人们常年需要与海为伴,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讨生活。因此,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祈求神灵庇佑、战胜灾难的心愿。而拯救海难,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妈祖,正式适应了当地人们的这种需求应运而生。妈祖信仰已经构成了莆田民众社会心理的一大组成部分,对莆田民众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莆田地区,村村镇镇均建有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莆田地区共有妈祖庙300余座。虔诚的信徒们不满足于妈祖只活在他们的想象中,因此制造出许多的妈祖神像以便供奉,这些妈祖神像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雕塑艺术,并融入莆田地区的雕刻技术,成为莆田妈祖信仰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像雕刻的艺术审美

中国的雕塑艺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同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特点。比如莆田地区盛行的道教神像雕刻,便是同大自然相互融合而展现出的审美情趣。这是由于,莆田几千年来便是一个自然经济的农业地区,人们的生存对自然的依赖性比较重,这使得人民从内心祈望大自然能够提供给他们良好的耕种环境,因此该地区人们便对大自然具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产生了妈祖、关帝圣君、城隍神等雕塑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该地区沿海而生,因此天文方面的知识较为盛行,这里的人们善于观察天象,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主张“人道”同“天道”的合一。这正是道家主张的思想,因此莆田地区道教盛行,其神像雕塑艺术中也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人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美和自然美有着极其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国人的审美观是由自然生命形象的观察与认识当中得到启发,并作为对人体的审美标准。比如,从黄石华东村的天后宫中妈祖神像雕塑看,该神像五官清秀,脸白里透红,黛眉红唇,这种造型是按照妈祖升天的形象进行创作。可见,当地民众对人体形象美的审美标准,并非从人体自身的特点出发,而是把人体引向自然形象,从而在自然的形象当中挖掘人体美,继而将自然生命美,转化成为人体形象的审美标准。当然,随着雕塑技术的发展,妈祖神像雕塑形象也多样化发展。比如,2001年由莆田籍画家王琛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国平创作的湄洲祖庙南轴线妈祖大殿妈祖神像,雕工细腻、彩绘绚丽,其造型明显是受到西方写实技法的影响,其身躯修长俊秀,头微微低垂,面带微笑,温柔地俯视子民,庄严当中还透露着优雅。这不仅符合严格规范的现代人体比例审美,而且加入了主观的诠释、适当的艺术夸张表现,展现出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

神像雕塑的艺术风格

神像的形象,必须体现出人们的供奉心理、信仰观念以及审美观念。比如莆田地区的妈祖神像,便是妈祖真人同各种神迹的综合体。所以,创作出的妈祖形象必须让人们觉得既亲昵又敬爱。如清朝赵翼的《陔余丛考》中记载:“相传大海中,当风浪危急时,号呼求救,往往有红灯或神鸟来,辄得免,皆妃之灵也......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批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唤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由此可见,民众心中对妈祖的亲昵、敬爱程度。尽管后来,随着妈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她的册封也日渐提升,称她是“天妃”、“天后”,但是莆田地区的民众还是习惯称她为“妈祖”这一亲昵的称谓。但是在神像的雕塑创作当中,妈祖神像不可只体现其“亲昵”的一面,也必须体现出其“可敬”的一面。因为,神像如果全部按照活生生的人形象出现在民众生活中,便难以达到尊崇的效果。所以,雕塑艺术家们,在创作妈祖神像中,通常会加入庄严、中性的特色,以显示妈祖的端庄优雅气质。

神像雕塑的艺术价值

神像雕塑是在特有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影响下,艺术角门融合传统和本土工艺的产物。比如,莆田的妈祖神像,便清晰地体现出莆田民众的审美观、人生观、宗教观以及艺术观等。除了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外,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现存300多座妈祖神像,比较完整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神像的审美观。宋代的美学思想重理轻文,重道轻器,追求的是温润、含蓄的美学趣味。

因此,宋代的妈祖神像,较为接近现实生活当中的民间女子,典雅、朴实;元朝的审美观多事游牧民族对运动认识的审美观,因此元朝的妈祖形象多是浑厚的体积感、酣畅的运动感;明朝的艺术审美较为注重自然、注重自我。因此,明朝的妈祖形象造型较为夸张、传神;清朝的艺术审美较为注重贵族化,艺术缺少创新。因此,妈祖形象千篇一律,缺乏艺术的情趣;近现代的审美多样化,雕刻师们在保持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也加入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增添了莆田妈祖神像雕刻艺术的表现力。除此之外,300多座妈祖神像也记录了莆田神像雕刻艺术的发展。早在唐朝时期,莆田雕刻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雕刻艺术家。随着妈祖影响力逐渐国际化,妈祖神像逐渐出现在世界各地,莆田的雕刻艺术家的影响力也慢慢地走向世界各地。所以,在凝视、欣赏神像的同时,我们不仅要读出历代雕刻艺术家们、该时期社会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也应当读出民众崇尚真善美、崇尚和平、幸福的生命意识。

(作者单位:仙游县榜头镇知音木雕工作室)

猜你喜欢
神像妈祖莆田
妈祖之光
妈祖祭典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现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