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兰
摘要:教育是博物馆主要功能之一,而中小学教育又是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界对于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于我国中小学在利用博物馆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效果没有系统深入的分析,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本文以重庆地区部分博物馆为例,分析中小学利用博物馆教育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何加强馆校交流互动,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建立博物馆与中小学良性互动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博物馆,中小学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目前,虽然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投入很多,但应试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来,这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然而关于中小学校如何看待博物馆教育,如何对博物馆资源加以利用,如何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还有待深入探讨。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利用博物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对博物馆的利用不充分。具体包括我国中小学利用博物馆教育的人数较少、利用形式欠丰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较少、利用博物馆教育的效果不佳等。
首先,利用博物馆教育的中小学学生人数较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7亿,大中小学加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合计有2亿人,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1/7。青少年历来是博物馆、纪念馆的主要观众群体和教育对象,学生观众占博物馆年观众量的25%—40%,然而博物馆接待的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参观博物馆的学生人数比例较低。以重庆三峡博物馆为例,实行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量约为160万,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占观众比例的15%,约为24万人,但博物馆接待的学校团体参观次数仅为13次,接待学生观众仅1万人次。足以说明,我国中小学校利用博物馆教育严重不足,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亟待提高。
中小学利用博物馆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我国中小学利用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到博物馆参观,另外还有一些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上课,但总的来说,中小学利用博物馆教育的形式还有所欠缺。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层面,没有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博物馆开展的活动也很少与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密切结合,缺乏相应的主题和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
中小学校利用博物馆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的实施和学校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中小学校认识到博物馆是及其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是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加以利用,但实际教育效果不佳。有的学校虽然组织了参观博物馆活动,也只是看展览、听讲解,走马观花之后却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没用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我国中小学利用博物馆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博物馆教育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晚,学校基础教育改革才刚刚起步,学校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认识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学校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偏重于“封闭式”的校内教育和课本知识的灌输,考分高于一切的评判标准使很多学校尚未把博物馆视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有的学校以“学生功课紧”、“教学任务重”为由拒绝让学生到博物馆接受教育,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质量。
学校与博物馆的交流、合作不深入。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博物馆,把为学校提供服务作为专项工作来完成,博物馆与学校的交流也由专门的办公室来负责。而我们的博物馆能真正做到与学校教育良好结合的少之又少,这一方面与认识缺乏、人员配置有关。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学校和博物馆之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存在博物馆追求人数、学校追求宣传效应与任务完成、学生追求放松的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
教师对博物馆知识比较贫乏,影响对博物馆利用效果。能否有效地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展学生成长体验空间,关键在教师。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最大差异是我们的教师尚未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力量。只有当广大教师对博物馆教育有了兴趣,掌握了利用博物馆的技能与方法,能够得心应手地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地转化为教育资源。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们忙碌的工作状态会使他们在利用博物馆时多出许多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们普遍缺乏进行博物馆资源利用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有效指导,使得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的底蕴不足。
三、解决的思路
博物馆要面向教育界做好自身宣传工作。青少年是博物馆最主要、最基本的观众群体,在应试教育机制下,考分高于一切的评判标准压得学生难以抬头,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做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使被誉为第二课堂的博物馆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是博物馆发展的绝好机遇。面对机遇,博物馆应首先面向教育界做好自身的宣传工作。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体,尤其是在教育界有影响的媒体上,广泛深入地宣传博物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优势,让相关教育部门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成功地开展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辅助作用。
加强馆校的交流与互动。博物馆与学校的联合,要三管齐下。首先要依靠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博物馆的资源和阵地作用,特别是把利用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纳入中小学生教育体系方面的长效机制,引导建立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实行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博物馆自身要抓住有利时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具体可通过共建教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校教学实践基地等。第三,学校和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组织的相关活动,将有关课程教学放在博物馆开展等列入教学计划,使学校和博物馆、师生和博物馆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重视教师的博物馆教育作用。首先,教师自己对博物馆要有兴趣,要有被博物馆丰富资源“滋养”的经验,这是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动力。第二,教师要对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进行研究,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因为在博物馆里,孩子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给孩子深入浅出的解答。第三,教师要善于运用博物馆资源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创造的向往。上海博物馆在教师方面的做法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
四、结论
笔者以为只要安全措施得力,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以及有关单位的配合,借助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利时机,学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努力做些实事的。换句话说,我们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在博物馆这个大舞台上“有所为”,而不应消极观望“无所为”。就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无法到馆学习的情况,博物馆可考虑“走进学校”,将博物馆文化积极主动地送入校园学子心中,为青少年观看展览提供更大的便利。另外,实物的展览会更受学生欢迎,由于博物馆内的实物都比较贵重,有些还不易搬动,在实物遴选上考虑学生能否产生兴趣,又有考虑到实物的安全。就安全问题来看,博物馆可以考虑增设校车,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接送工作,这既解决了学校到馆参观学校的交通问题也保证了中小学生的安全。同时,学校积极配合博物馆的行动,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带队,既保证了学生的参观秩序也能很好地规避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付振伦.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3]宋伯胤.博物馆与学校教育 ——兼论博物馆专业的学制与课程(一)[J].文博,1986(2).
[4]邹慧玲.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J].南昌高专学报,2001(2).
[5] 李志红. 博物馆、纪念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7月第21卷第4期.
[6]孙雪冬. 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的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6(2)
[7]钱霞. 博物馆与中学生素质教育初探[N].信息与探索,2010年6月
[8]雍玲玲.博物馆日:今年关注青少年移动博物馆进校园[N].中国文物报,2006- 05(4)
[9]韩兵,洪港. 开发与利用博物馆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资源[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