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站的下一站?伊甸园 or 失乐园

2015-05-30 04:35:33刘瑶
精英 2015年5期
关键词:温哥华新西兰移民

刘瑶

移民后的生活,是伊甸园还是失乐园?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基本成为了移民后的生活写照。移民是从身到心的彻底换水土,“闹闹肚子”再正常不过,闹到脱水休克,最终选择“回流”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服水土、适应新环境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能顺利度过,就如同凤凰的涅槃,可以享受到伊甸园的美好;反之,便可能是身在伊甸园,心在失乐园。

无论他们是坚守国外的“好寂寞”状态,或是部分人选择“候鸟式”的生活—居住在国内,定期回移民国报到。他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主人公

家庭主妇Judy & Sylvia

国家

加拿大 温哥华

状态 Judy:我曾经和老公一起打拼事业,在职场上发光发热。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我放弃了事业,放弃了一家团聚,带着憧憬,移民加拿大,摇身变成了全职主妇。我奋斗的战场也从职场转移到了家庭,从国内转移到了温哥华。

Sylvia:我曾经是一个逍遥自在、衣食无虞的职业妇女。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给自己多一个选择,我最终决定移民温哥华。从双手滴水不沾的大小姐,到厨艺全能的好太太;从只会监督孩子读书的妈妈,到背起书包上学堂的ESL学生,在这里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十年前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日子只能用煎熬來形容。“刚来温哥华的三年,日子只能说是数着过,每天都想回国。”

白色的篱笆旁趴着浅浅的青翠草儿;小小的院子里开着或紫色或红色的郁金香;洁白的带着烟囱的小房子在圣诞夜里等待着圣诞老人的降临;窗子外面的樱花树每年春天便会向天空撒着粉嫩的樱花雨,好不浪漫。家庭主妇Judy在移民前对国外的生活充满着五彩的幻想。“就像电视里或者小说的看的那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围着围裙在家里整洁宽敞的厨房里打开烤炉,对照着贴在冰箱上的recipes(食谱),做着各种精致的小糕点,又或在自家的院子里,陪着孩子们里奔跑嬉闹。”

十年过去了,已经在温哥华安顿下来的Judy似乎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如愿的住在了带着篱笆的白色房子里。生在中国七岁跟着父母移民的大女儿已经被多所加拿大名列前茅的大学录取,而在加拿大出生的小女儿也上了小学,茁壮快乐地成长着。Judy每天送完女儿上学,做完简单的家务后便能充分地享受着她的悠闲生活。翻开她朋友圈的照片:姐妹们的下午茶,朋友家的家庭KTV,饭后散步时随手拍下的温哥华美景,一张张全都在描绘着满满的幸福生活。

在一些亲朋好友的带动之下,Judy一家于十年前办理了移民手续,然而登陆到语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多伦多时才发现,恶劣的天气状况和与国内并无差别的快节奏生活并不是向往的那般,一家人最终辗转来到西部,定居在了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温哥华。来到陌生的国度,彷徨和恐惧是无法避免的。由于担心治安问题,Judy一家甚至不敢独自居住,而是选择和另外两家朋友一起合租了一栋house以便三家人互相有个照应。经过了一年的观察才确认温哥华的治安确实让人放心,这才与家人购入了自己的房子,搬了出来独自生活。

人生地不熟的新环境,除了心理上的寂寞,生活上也面临着不少的困境,而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便是语言。作为一个新移民,本就对这个国家的环境、制度、规矩、生活习俗等等都不甚了解,语言上的不通更是让Judy雪上加霜。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已经把英语丢弃了许多年的Judy重拾课本,用尽了所有方法学习英语。除了上ESL(英语语言学习课程),照顾孩子之余她还每天坚持阅读英语报刊,听英文电台。

作为一个母亲,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永远是家长选择移民的首要原因。Judy便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再想多生几个小朋友的缘故才办理的移民。 对她来说,国内的教育体制给孩子的童年带去太大的压力和负担,移民对于下一代是一个更为轻松的选择。她的大女儿Betty小学二年级便跟着家人来到温哥华。对于她来说,温哥华比国内更像她的家。”这里很干净很整洁,学校的课程也很轻松,老师和小伙伴们都对我很好,现在让我回国,我最多只能呆四个月应该就会闷死吧!“

然而并不是每个1.5代移民(父母是第一代移民,他们出生在中国,成长在异国)都能马上适应新移民的生活。五年前跟随着父母移民温哥华Cody当初便是千百个不愿意。在国内读书一切顺利而成绩优秀的他,读完初中便被连哄带骗地移民来到温哥华。对于一个说着带口音的英文的亚裔移民,新的环境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友好。面对适应期的种种落差,小伙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失落。而当初决定移民,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机会的母亲Sylvia对于孩子也是心疼不已,“他们很难融入当地人的圈子,到现在我都觉得Cody还没有找到很知心的朋友。对于他们这种1.5代移民,想要取得成绩,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这种落差感何尝不是这些陪读的大人们每天的真实感受。为了生活方便,Sylvia选择定居在华人居多的城市列治文,可陌生的国度给她造成的无力感透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汹涌而来。“原来在中国,大家都是金领以上的阶层,衣食无虞,安稳安逸。然而刚来这边的时候,老公在国内工作赚钱,我一个带着孩子过来,语言又不通,一切都要靠自己,没有人能帮你,压力非常大。“和Judy一样,语言不通让她的生活更加焦头烂额。刚到温哥华的时候,Sylvia独自带着孩子去教育局申请学校,一个完全听不懂英文的大人带着一知半解的孩子糊里糊涂地和教育局的人交流了半天,最后误打误撞才拿到了申请表。

所幸的是,也正是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缓解了刚开始来到异国他乡的孤独和寂寞。来温哥华之前,Sylvia便已经了解到温哥华是一个“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城市。“朋友们刚来的时候基本上都要哭、要熬,很辛苦,很不开心。所以当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建设,不会觉得过来国外是天堂。”她认为移民最初的半年是一个重要的关卡,是最无奈最寂寞的时期,熬不过去便只能打道回府,熬过去了日子才能开始顺利起来。

这半年也是安顿下来准备工作最多的时期。“刚好那个时候要物色房子,接送孩子,处理各种手续和家庭琐事,占用了自己很多时间。凭借意志坚持着,忙忙碌碌之余日子也就这样过了下来。 ”

“在这里,家庭是生活的重心周末的时间都是用来陪家人的,很少一个人单独出门和朋友吃喝玩乐。在这里感受到的亲情反而比宣扬了孝道的国内更加多。”

十年前,移民剛刚兴起,加拿大、新西兰、澳洲的移民政策并不像如今那么严格,投资移民还是很好办理。通过中介,五年前Sylvia一家也成功批准了移民申请来到了温哥华。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批准了之后也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考虑到底要不要移民。“其实移民对我们家来说只是一个可进可退的方案,并不是非常的渴望。只是考虑到给自己和下一代一个更好的机会。”

然而面对移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Sylvia一般从容。她表示,大部分中国的有钱人,第一桶金可能并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都是做着打着擦边球的生意,说不定哪天就被拉下马来,秋后算帐,所以移民对他们来说是转移资金和保障人身安全很重要的一步。”我们上ESL的时候都不问彼此在中国的事情,这个圈子很小,看到那些支支吾吾的,我们更加不敢问。“

加拿大和美国一样,都是移民国家。Sylvia在移民前便已了解好了各个国家的移民信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作为投资移民,当初加拿大和澳洲都比较好办。而对移民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投资移民美国不是最佳的选择。美国作为一个老大哥,强势地实行全球征税,是一个对税收最苛刻和强硬的国家。无论你在美国还是在全球的产业和收入,都不会放过。”

现如今,加拿大这个曾最受中国富人欢迎的移民国家也彻底关闭了投资移民这个渠道,断送了不少家庭的移民梦。只是这仍然不能阻止那些一门心思想移民的国人。对于这些想要移民的人,Sylvia建议大家要想清楚。“除非你移民过来有方向和目标,不然很容易就过早地过上养老的日子。”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城市,每天都快马加鞭,创造了很多空间让人有所作为,也添了些许浮躁。温哥华则是一个节奏很慢的的地方,人口稀少,是一个回归家庭的休闲城市。

对于加拿大本土的人民来说,越来越多的移民确实已经为他们的生活带去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扰。除了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上的不同带来的误会,这些有钱的新移民已经造成了物价、房价的哄抬、资源的消耗、工作岗位竞争更大等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而对于已经算是老移民的Judy和Sylvia来说,新移民们也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当看到新移民们带着国内养成的一些坏习惯来到温哥华,全身着奢侈品并且习惯性攀比,开车时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她们也会暗自觉得中国人在丢自己人的脸。而且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温哥华特别是列治文也越来越中国化,“如果没有了异国情调,那干嘛还要移民?”

为了保住移民的身份,在加拿大住够规定的时间,Sylvia的丈夫则放下了国内的工作来到了温哥华定居。这对于还有工作能力,还能为家庭带来收入的他来说是一件十分煎熬的事情。

得失只在一念之间。Judy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早已经拿到了加拿大国籍,丈夫现在主要回流国内,专心经营生意,维持家庭收入来源,偶尔飞回温哥华陪陪妻儿。对于回国,Judy早已经没有了这个打算。在国外生活久了,圈子趋于简单而封闭,对于人情世故,已经变得迟钝起来,很容易便和国内的社会脱了节,“现在回国,觉得朋友们的生活压力都太大了,而且都很浮躁,每天出门和朋友吃喝玩乐已经成为了生活习惯,大家也已经无法聊到一起。”

为了保住移民的身份,在加拿大住够规定的时间,Sylvia的丈夫则放下了国内的工作来到了温哥华定居。闲不住的他每天起床后便拉上妻子到家附近的渔人码头散步,顺便购入新鲜的海鲜作为食材。准备好全家人的午餐过后,他便悠闲地睡个午觉或者上网看看国内的电视剧。而晚餐后最常的活动便是在微信群里呼朋唤友,一起出门散步。

这对于还能有工作能力,还能为家庭带来收入的他来说是一件十分煎熬的事情。现在全家处在了没有收入来源坐吃山空的状态。两夫妻的年纪已经到了十分尴尬的时候,无法流利使用英语,在温哥华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待业人员。亲人都在国内,Sylvia一家便有如飘浮在温哥华的浮萍,没有依托,没有着落。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我的根还是在中国,对于母国还是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

自嘲变成了穷人的Sylvia一家认为移民的得失全靠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对于他们来说,失去的便是对亲人的照顾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肯定回国后经济上会更加好,在中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地位,所以始终在中国赚钱的机会多。” 他们商量着等孩子去上大学了,便回流国内,一方面好好照顾家里的老人家,另一方面再回到工作岗位上,维持收入。而移民的所得便是这一片清澈的蓝天白云以及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可是总体来讲,我们还没掂量出到底得失哪个比较多。我们也觉得很困惑。”

主人公

Apple妈咪

国家

新西兰

状态 Apple妈咪是一位3个孩子的妈妈,曾在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5年,后DIY技术移民,收获澳新2张绿卡并移居新西兰。如今,她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以及新西兰TV33《华人在新西兰》栏目主持人。

在这彻底洗牌的过程中,有些人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用武之地而留了下来,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因为无法获得预期的社会位置和认同感,而选择了离开,里面甚至不乏有已经拿到绿卡的人。

我看了看时间,离接儿子放学还有三个小时。在这三小时的时间里,我去图书馆找了一本做muffin(杯子蛋糕)的书,抄下了配方,去超市买了食材和模具。然后在下午4点过后的两个小时里,陪孩子们在自家院子里的小桌上捣面粉、放小杯、装烤盘、收拾狼藉,到吃晚饭的时候,我几乎已经累趴下了。换作半年前在上海(移民前),如果同样有这5个小时的时间,我应该会在星巴克里试图多写几个文章,研究如何增加阅读量,思考怎样做收费资源更有效,或者多接待几位访客,即便下午4点去幼儿园接完小朋友,有时也会请婆婆帮忙带他们在星巴克外面的广场玩一会,自己继续捣腾电脑到天暗一起回家。

即便在我这个自由职业的半全职妈妈这里,似乎依旧无法停止鞭策自己,参与竞争、不进则退、追求成就已经是惯性了,我几乎没有办法让自己慢下来好好审视自己的生活。可是,在新西兰,我被逼着慢下来。如果你问我这个新移民,为什么不考虑美国?原因也很简单,在这个移民国家里,我和家人可以在这个平和、美丽的地方,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赚差不多够用的钱,然后腾出时间来“生活”,珍惜家人、朋友、和大自然的馈赠,这样足矣。因为想要这样的生活,所以才选了新西兰,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留在新西兰的许多人,就像电影里的霍比特人那样简单平和、热情友善,所以让外来的人也觉得挺温暖、挺融洽。

南半球的冬季并不太冷,特别是在奥克兰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即便是在清晨,孩子们也只穿了件小马甲就着急跑了出去。在屋子门口的草坪上,一群摇摇摆摆的野鸭子已恭候多时,它们来自500米开外那片树林里的池塘,每天清晨这个点,都要散步过来向孩子们讨面包吃,养成了习惯。天空蓝得耀眼,空气里洋溢着泥草的清香,还有花园、草坪、一点不怕人的小动物,以及快乐的孩子们—这大约就是一年前,我梦寐以求的情景。

梦想变成了现实,艰辛的旅途到达了终点站,然后呢?然后要做什么?会不会忽然失去了追求、失去了重心?就如同3年前我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职场,回家带孩子一样,最初的兴奋过后,是一阵茫然。

有一个正在办理移民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先生四十多岁,在国内是投行的高管,不但收入不菲,而且在国内握有大量的资源和人脉,当然,代价是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她告诉我,他们打算再过两三年定居新西兰,现在尽量多赚些,出国以后就好退休了,从此过上令人艳羡的神仙生活。对此,我不置可否。这就像童话故事般美丽,也像童话故事般虚幻。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见到:咖啡店的老板是上海知名高校的物理教授;浙江著名学府的博士毕业生在集市里设摊卖鱼丸;国内手里握有几千人的外企HR培训经理,在这里全职做起了代购生意;新西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转行去做了房产中介。

在这里,新移民面对的是彻头彻尾全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你原有的经验和学识很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你是做人力资源的么?我要告诉你,澳新两国80%的公司都是5个员工以下的小公司,看到底有几个公司设有人力资源部?

你是有职业规划和发展野心的么?我要告诉你,这里的公司虽然轻松,收入用来过日子绝对不愁,但是入职几乎就能一眼望到头,决不可能有国内那么多的上升管道。这也是为什么在本地混迹多年的职业经理人最后都决定自雇做生意的原因。這个痛苦的蜕变不光是我们这些普通的新移民逃不掉,即便你移民之前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是个不必非得靠工作维持生活的“有钱人”,也同样需要面对这个挑战。

那怎么找位置呢?原有的技能不是大都失去了用武之地么?答案可能是——你是否愿意放下身架,重新学习,终身学习?终点站的下一站,一定是重新学习,重新启航。

在30岁的年龄,融入已经不易;但是,孩子们来的,却正是时候。而所谓值与不值,每个人心中自有定论。

在新西兰的幼儿园里,我看到,所谓孩子的兴趣发展,既不是父母给孩子报个培训班,每次上完课拿着老师指点下的“完美”作品向父母交差,也不是完全不管不问,任孩子瞎疯瞎玩。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充满个性的,幼儿园所做的事情大约就只是,给这些千姿百态的小苗提供一片足够肥沃的土壤,让他们充分成长出各自的精彩。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新西兰的幼儿园,恐怕没有第二个字比“疯”更适合了。一天呆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疯”出的花样层出不穷。

首先是手工创意不断,完全是不怕收拾的节奏。废话不多说,放一些我家两兄弟在幼儿园做手工的照片,难怪回家都爱上手工了。此外,幼儿园不定期还有各种节日,什么毛利新年、海盗日、睡衣日等等层出不穷。甚至有真正的消防车开来幼儿园,让孩子们感受真实的消防演习。总而言之,幼儿园就是一个帮助孩子充分去接触各种活动、体验各种“疯”的基地。新西兰的幼儿园给孩子们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所谓兴趣,孩子必须拥有自主选择权。

我有问过这里幼儿园的老师,这么多丰富的活动,每天是怎么安排的。可意外的是,老师回答,每天除了三次,每次15分钟的MAT TIME(小朋友全部围坐在地毯上听老师讲故事、唱歌、聊天等)外,其他全都是自由活动。

所谓自由活动,并不是老师休息去了,随孩子们去疯。相反自由活动才是老师们更辛苦的时候。通常,同一时间段,教室里或者户外会有2到3个不同的活动在同时进行,每项活动都至少有一个老师带着,孩子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同的活动来参加。事实上,老师们需要发挥创意来安排自己的活动,以便吸引孩子们来参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用了一个词叫做INVITE(邀请),老师邀请孩子们来参加自己设计的活动,换句话说,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关系,孩子的意愿被充分地尊重。我原以为,兴趣爱好方面,只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就好。所以,当五岁的哥哥第一次去完小学篮球队,告诉我他要退出的时候,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因为当初报名也就是想着试试看,结果去了才发现,孩子们没拍几下球,就开始标准场地全场打比赛了,那些个洋人孩子确实在体能和运动神经上胜人一筹,毫无经验的哥哥不知所措赖到我身边,哭着死活不肯上场。

于是回家我立刻给队长写信,决定退出。却不料,这条退路彻底“碰壁”。队长是篮球队里另外一个孩子的爸爸,他给我来回写了七八封邮件,大意是不希望孩子因为一点挫折就退出。他下班后可以过来带着孩子做额外的练习。

于是,这位陌生的洋人爸爸,在某个夕阳浅照的黄昏,出现在我家附近的操场上,耐心无限地带着我的孩子练球,让我不由开始相信,在这个国度里,陌生人对孩子的宠爱真是可以毫无缘故,毫无利益驱使。(内容部分节选自微信订阅号:Apple妈咪要移民)

猜你喜欢
温哥华新西兰移民
新西兰兔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游新西兰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下一站,温哥华!
空中之家(2017年11期)2017-11-28 05:28:26
温哥华 自然倾城
签证移民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
公民与法治(2016年7期)2016-05-17 04:11:19
Immigration移民
留学(2015年12期)2015-12-19 06: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