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道:用老子哲学看股市文化

2015-05-30 10:48李振纲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5期

李振纲

摘要:成熟的股市文化不在于指数高低,而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无相生”;要想赢市场,先要赢自己;健康的股市文化需要健全的组织与机制,更需要投资者健康的心态和财富观。老子“知常曰明”“知止不殆”“自胜者强”的人生哲学有助于培育健康的投资理性;老子对语言假象的洞察有助克服投资者的语言盲从。

关键词:股市文化;投资价值理性;老子哲学;道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5-0001-06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5.001

中国近年来的经济生活中往往出现“冷热现象”。随着活跃数年之久的“房地产热”的降温,2014年又出现了活跃一时的“股市热”,短短几个月,从沪市到深市,无论是基金还是个户,也无论是蓝筹股还是创业股,熙熙攘攘,红绿交错,一派活跃气象。渴望筹集资金的投资者以及期盼在股市上淘金获利的广大股民不约而同地说:“牛市来了!”

然而试问投资人,你可曾了解这头“牛”的特性?“牛”,固然有温顺俯首的一面,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有拓荒负重的一面,所谓“不用扬鞭自奋蹄”;即使驯服多年的家畜,也有狂暴野性的一面。在牛的拖曳拉动下,股市时而数日暴涨,红利满盈,令股民欣喜若狂;时而一落千丈,连连跌停,令股民坐卧不宁;时而充满生机,而生机的背后又隐藏着死寂。“狂牛”疯狂过后,精力耗尽,又总会变为一匹贪吃懒散的“熊”。这一切令投资人或广大股民烦恼丛生,不知何去何从。如何来驯服这头“牛”?这就要懂得牛的脾性,学会与牛相处的德性与智慧。

《庄子》中“庖丁解牛”的寓言可以隐喻人与牛相处的智慧。庖丁是一个高明的杀牛匠。一般的“庖人”不了解牛的骨骼腠理,用牛刀硬割硬碰,结果一个月就要更换牛刀;即使技高一筹的“良庖”,也要一年更换一次牛刀。庖丁在屠宰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悟透了牛的筋骨肌理,掌握了牛的本质及宰牛的规律,宰牛的方法由“技”(工具理性)而升华为“道”(价值理性),他的牛刀不再与牛的筋骨腠理发生碰撞摩擦,做到了“以无厚入有间”,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所以宰牛十九年了,牛刀依旧锋利无比。这里“庖人”犹如股民,他所面对的“牛”就好比庞大而复杂的投资市场,“刀”就好像股市的红利。庖丁做到了游刃有余,堪称长久盈利的第一股神。“庖丁解牛”蕴含的庄子的人生智慧,源于道家始祖老子哲学。老子应该是也喜欢与“牛”相处,相传说他西出函谷关归隐时,骑的是青牛而不是白马或毛驴。

正言之,要成为一个理想的投资人,掌握资本市场的本质及其运作的规律,专业知识、投资策略、操作技巧等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不是这些“投资工具理性”,而是一种对待财富的态度或人生哲学。此种合理的对待财富的态度或人生哲学,我们不妨称之为“投资价值理性”,借此价值理性方可以有效驾驭“工具理性”,在股市或广义的投资市场的必然王国中获得自由,由“盲目必然性”的奴隶成为投资市场的主人。

本文所说的“投资价值理性”或对待财富的智慧,就是老子《道德经》中之“道”与“德”。“道”是“德”之依据,“德”是对“道”之体认。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下引经文,只注章次)意思是说,宏大的德性与智慧乃是遵从大道而行事。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有”与“无”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其实,也是股市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和问题。如上所述,股市就像一头时而温顺、时而骄躁、起落无常、似有似无、恍恍惚惚、捉摸不定的看不见的“牛”,要驯服这头牛,就要了解“牛”之秉性,掌握役牛之道。可以用老子形容“道”之似有似无、惟恍惟惚、周流变化、循环往复的语境来活泛地比喻融资市场或股市的存在特性与发展趋向。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通皎,指光彩)。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本章讲“道”之本源性及其有与无、可名与不可名的问题。“无”显示了道的超越性,“有”显示了道的实存性。“道”是“有”与“无”统一体。老子认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常之道;可以称谓的名,不是恒常之名。无,可以叫做天地之始;有,可以叫做万物之母。所以,说“道”常无,是要人体察它的深奥;说“道”常有,是要人体察它的光耀。“有”与“无”同出于“道”,只是称谓不同而异,两者都很玄妙。玄妙而又玄妙,它是万物所以产生的总根源。

“常道”,帛书本作“恒道”,指天地万物普遍永恒的本体与法则;“非常道”则属于与某一事物的具体属性相关联的具体法则。“常道”既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天地万物的总归宿。万物皆生于“道”,又最终复归于“道”。在此意义上说,天地万物皆有生有灭,而“道”周行不殆,独立不改,循环无端,故曰“常道”。事物的具体属性和法则随着事物的生灭变化而生灭变化,故曰“非常道”。

与“常道”“非常道”相对应,老子又提出“常名”与“非常名”。从名言概念的属性来谈,用以表达某种思想、指称某类具体对象的名言概念,总有具体的内涵和有限的外延,此种有限性的类名和专名,属于老子所说的“非常名”。事物的具体属性与法则(“非常道”)可以用“非常名”来指称和表达,因而是可以言说的;“道”或“常道”,时间上永恒,空间上无限,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始无终,无上无下,是宇宙整体和大全,语言也在其中,所以是无法言说的。对“常道”的任何言说,任何名辩,都会带来对它的分解、支离和遮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说“道”不可道,可道之道即“非常道”。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对这个不可道说的“无限和大全”(常道)加以表达的话,那么也只好勉强地给它一个名号,一个称呼,一种形容,那就是“大”或“一”。要知道,那只是一种“惟恍惟惚”的描述,切不可执定说“那就是”道!此种不道之道,无名之名,或许就是老子心目中的“常道”和“常名”。

联系股市经济来说,整个股市就像这个不可言说、不可名状的“道”,它虽然飘忽不定,但同样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对于投资人来说,这个股市就像老子所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它虽然恍惚不定,带来的红利或损失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个“有”和“无”。

从宏观经济结构上说,虚拟经济可以叫做“无”,承载虚拟经济的实体经济属于“有”。股市作为现代经济形态,从其设置目的及其运行机制来看,其本质是虚拟经济(无)与实体经济(有)的有机统一。设立股市的目的是为实体经济筹募资金,刺激和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一方面,离开虚拟经济的成熟发育,现代实体经济就缺乏内在活力;另一方面,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也就失去了前提和载体。此即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第二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三十一章)。衡量虚拟经济健康发育还是畸形发育的根本尺度不是“指数”的高低,而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兩种经济形态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组织与机制。没有实体经济承载的虚拟经济叫“做空”,不能有效投向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叫“泡沫”,不想或存心规避投向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行为不叫投资,而叫“投机”。泡沫、做空、投机性的虚拟经济,无论指数高低,均属于畸形发育而非健康发育。唯有健康发育的虚拟经济才可以持续发展,属于股市之“常道”;反之,畸形发育的虚拟经济必然暴涨暴跌,起灭无常,属于股市之“非常道”。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做凶。”(第十六章)如果违背“常道”,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于国于民都是十分有害且凶险的。愿为主事者、上市公司及广大股民焚香祷祝!

再从股民个体投资行为来说。国家开放股市,为大家投资国家经济建设搭建了平台,也为千家万户分享改革红利提供了机遇。机遇面前,不可不遵股市之“常道”,更不可不察股市之“非常道”。这个“常道”依旧是“有”与“无”的相互转化。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增仓、持股、收益可以叫做“有”,减仓、撤股、损失可以叫做“无”。在老子看来,“有”可以转化为“没有”,“没有”也可以转化为“有”,“有”与“无”的相互转化体现了“道”的运动。他告诫人们不可过度持盈好胜,一心想去占有;要懂得“有生于无”,不要一心去贪图大有,人生跑场上最终获胜的往往不是起初领跑的人,只有量能发力看似柔弱一些的人反而更易实践“道”的功用。须知你的家底来之不易,谨防一味求“有”而结果变得一无所有!

上面说到了股市“有无相生”之“道”,下面自然要讲如何遵循股市“常道”来对待财富的德性与智慧,也就是股民之“德”的问题。何谓“德”?按照古人的理解,有得于道谓之德。王弼说:“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是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1]93“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普遍法则,此种普遍法则内在于万物,就其构成事物的内在本性来说就叫做“德”。从实践主体来说,“德”指在实践中把“道法自然”的原则自觉化为自己的品格和智慧。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这段话的核心是讲修身体道的功夫和境界。意思是说,精神、形体与道合一,能够不分离吗?抟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够像婴儿的状态吗?涤除心灵深处的杂念,能够不留下一点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够无知无为吗?感官与外界接触,能雌柔虚静吗?心智通达四方,能够不用心机谋虑吗?像天道那样自然而然地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畜养而不依赖,引导而不宰割,那就是具有最深奥玄妙之德性了。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第六十五章)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又以“第一人称”具体描述了这种能使事业大为顺利的“玄德”之与众不同。他说:“众人熈熈,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在老子看来,众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就像参加丰盛的宴席,又像春天登台观赏。体道之人却独自淡泊宁静,没有形迹,就像婴儿不知道为什么啼笑;落落不群,无所依傍,就像无家可归。众人竞进有余,唯独体道之人好像遗忘了这些。真是愚人般的心肠,浑浑沌沌阿!俗人昭昭炫耀,我独昏昏昧昧。俗人苛察计较,我独闷闷鲁钝。体道之人的心量淡然虚旷,就像辽阔的大海;又像飘逸的风,好像没有止境。众人都有目的以求施展,唯独体道之人好似顽冥且鄙陋一般。他们与众人不同,懂得敬畏颐养生命的本原。体道之人的“道之尊,德之贵”就在于“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上引老子关于身心修养以成“玄德”的话,似与股市文化或股民行为无关,因为老子生活的时代,不用说平民百姓,就是这位学识渊博的史官也根本不知“股市”为何物。老子所关心的问题是“道宁天下”,他的本意是在对帝王说话。但是如果我们不如此古板僵硬地看,而是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灵活地看,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千家万户的生活又休戚相关。因为股市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面双刃剑。处理得好,大则可以助推国家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小则可以使股民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处理得不好,小处说可以使股民倾家荡产;大处着眼,则可以引发金融危机而“乱天下”。在某种意义上说,股市如战场,无硝烟的商战之残酷丝毫不亚于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个股民都好比一个将军,他的“兵力”就是他的股份价值。面对“牛熊博弈”起落无常的股市,每一个股民都挣扎在盈利或亏本的临界点上。所以,有人说炒股票意味着“炒心态”,更进一步说是在“炒德性”。股市的健康发育,离不开众多股民的德性与健康心态。“玄德”作为一种深奥的智慧,十分有助于滋养此种对待财富的德性与健康的心态。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面对外部世界的起落变化,当你的心超越世俗浅薄浮躁之气,尊道贵德,因顺自然,涤除杂念,克服了占有、依赖、宰割的贪欲,进达于极度虚静的境地,像婴儿那样纯真无邪,像大海一样辽阔包容,像风一样飘逸从容,既不处心积虑地幻想去最大化地占有,也不把股市行为当作全部希望去依赖,更不私欲膨胀、损人利己、宰割控制时,你就看清了自己,进而看清了世界循环往复的本来面目,从而在十分拥挤的生存世界游刃有余地化解冲突,避开风险,获得更多更大的机遇。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不仅对于投资人,而且对于所有的人,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启迪意义。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三十三章)在老子看来,了解他人意味着睿智,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战胜他人意味着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刚强。关于自知、自胜,王弼注:“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于己也;用其力于人,未若用其力于己也。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焉;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焉。”[2]19世人多把心思用于洞察别人,却很少用心反省自己;多用力于战胜别人,却鲜能战胜自己的欲望。为了解别人,挖空心思去猜度,伸长耳朵去窃听,花言巧语去探问。殊不知,人心是很复杂、很敏感、很善于伪装的。你洞察别人,别人也同时会洞察你,甚至会反洞察。这就形成了莊子《齐物论》里所说的“与接为构,日以心斗”。“斗”是为了战胜别人。殊不知,一心想战胜别人的人,常常会被别人所战胜;一心想算计别人的人,常常会被别人所算计。在老子看来,用心洞察别人,不如反省自己;用力战胜别人,不如战胜自己。“自知”“自胜”比“知人”“胜人”更高明,更有力。“自知”什么?要知道自己很无知,并不比别人更高明;“自胜”什么?要战胜自己“胜人”的欲望。知道自己无知,方可以澄怀观道;战胜自己“胜人”的欲望,方可以谦退容物。澄怀观道则“静”,静生明;谦退容物则“大”,大则强。故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最近分享了微信群里转自《青年文摘》的一篇题为《赌局》的深度短文,评述美国船王哈利与儿子的故事。船王哈利准备把自己公司的财政大权交给儿子。出乎预料的是,在儿子23岁生日这天,老哈利却把儿子带进了一家赌场。老哈利给了儿子2 000美元赌资,叮咛说,无论如何不能把钱输光,一定要剩下500美元。小哈利一口答应下来,走进了赌场。小哈利很快赌红了眼,结果输了个精光。小哈利很沮丧,他本以为最后两把能赚回损失,因为手里的牌运正在好转,结果输得更惨。老哈利让儿子再进赌场,不过本钱需要自己去挣。小哈利带着辛劳一个月挣的700美元,再次走进赌场时暗自发誓说,假如不赢,这次输到一半时一定离开牌桌!当他输掉一半钱的时候,他的双腿就像被磁石吸住一样,动弹不得。他没有守住自己的原则,他把剩下的钱全部压了上去,结果再次输光。小哈利对自己很失望,认为自己注定是个输家,决定不再去赌。老哈利说,赌场是世界上博弈最激烈、最残酷的地方,人生亦如博弈,怎么能不继续下去呢?小哈利只好再去打工赚钱。半年后第三次走进赌场时,他沉稳了许多,当输到一半时毅然离开了牌桌。这次虽然还是输了钱,但他轻松了许多,顿然产生了一种赢家的感觉。老哈利暗自欣喜,因为儿子战胜了自己!在他看来,进入赌场,要赢别人,先要能赢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赢家。小哈利终于悟出博弈的哲学,不论输赢,达到赌资10%时毅然离场。即使最顺风顺水的时候,也决不纠缠。老哈利终于放心地把公司上百亿的财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小哈利说自己不懂业务,老哈利鼓励说:“世上多少人失败,不是因为不懂业务,而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欲望。”

老子说:“保此道者不欲盈。”(第五十章)“祸莫大于不知足。”(第四十六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船王哈利对待财富的态度,有力印证了老子注重“自知”“自胜”“自然”,“知足”“知止”“知常”的道家哲学。此种哲学对于片面强调“利益最大化”的现代“经济人”的价值理念,无疑是一种有力的矫正和补充。

当前股市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语言假象”问题。

经济生活中忽冷忽热的现象,往往与媒体宣传特别是“权威人士”的言论以及众人对语言的轻信有关。在互联网技术无所不在的今天,一个说“利好”的信息不翼而飞,会引发一大批股民的投资冲动;一个说“利空”的信息不翼而飞,又会引发一大批股民“狼来了”的恐慌。人们不去关注实体经济的形势格局,而是一门心思去倾听有关虚拟经济的言论,甚至花钱去打探“消息”。形形色色的“培训”“代理”“股头”蜂拥而至,人们宁愿相信网络上的“帖子”,而不顾虚拟经济循环往复的“常道”及事实。这就使原本“恍兮惚兮”的股市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要克服股市文化中的“语言假象”,不可不领会老子对于“语言假象”的深刻洞察。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轻诺必寡信。”(第六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第七十二章)“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老子认为,对大道有所体认的人,是不言说“道”的;言说“道”之人,其实并不知“道”之实情或真际。天地变化效法自然原则,不与万物相争,万物莫不宾服;不发号施令,万物莫不顺应。所以老子主张“贵言”“希言”“不言”,对于“美言”深有戒备和批评,如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在老子看来,动听的话(美言)虽然可以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尊贵的外表可以加人一等,但终究是靠不住的。因为值得信赖的话,多不美丽动听;美丽动听的话,多不可靠可信。自然原则是一种最高的善,此种原则的表达方式是“希言自然”。

老子深知真理是自明的,本真的善和美是无以言说的。他告诫世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字面是讲美丑、善恶的相依互转,其实老子的话另有深意。何以这么说呢?关键在于这个“知”字。美与善原本是自然而然的,美就是美,善就是善。当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自然也不知道何以为丑;不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自然也就不知道何以为不善。一旦人们懂得了什么是“善”,纷纷去依傍这个“善”,于是便有了“伪善”;一旦人们有了“美”的观念,纷纷去表现这个“美”,于是便有了“效颦”之丑剧。简言之,老子并不否定自然真实的美与善,他反对和否定的是违背自然真实而虚伪造作的“作美”与“伪善”,在他看来,此种违背自然之道的“人为”之美与善,恰恰是丑和不善。老子的话既是事实描述又是价值判断。作为事实描述,老子批评了当时一种世俗风尚或浅薄习俗;作为价值判断,老子表达了一种自然主义美学与价值观,他希望达到虽美而不自以为美,实善而不自我标榜之善。这样的美和善是自然的美,自然的善,而不是矫情造作的“美”和刻板表演的“善”。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这里“无为”与“为”相对。“无为”即因顺自然,不对事物施加主宰和控制,让事物自然而然地生成变化。老子认为,这样不宰、不恃、不自居其功,以“无为”之心待人处事,事物就不会离你而去。相反,“为”又称“人为”,指人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好恶施加给对象,包括自己之外的人和物,以自我为中心主宰和控制对象物,做了些许事业,便自居有功,这种“为”的行为方式,不仅有害于物,亦且有害于己。其“为”的结果适得其反,会向着与自己的意志、目的、好恶相反的方面转化。

“不言之教”与“无为之事”同功。“为”离不开“言”,追求“有为”者必多言。要把自己的意志变成普遍的意志,就要把自己的目的说成是众人普遍的目的,这就离不开“言”;要使众人相信自己的目的是大家普遍的目的,这就需要“大言”或“美言”。于是言说得多了,众人也就学会了“言”和“美言”,最终会形成一个“言”“美言”甚或“谎言”的世界。“美言”多了,其结果必然陷入纷然淆乱的争辩、争斗、争杀!有鉴于此,老子主张“不言”。“不言”不是要设定一个聋哑世界,而是要人们以“无为”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言,自然而然地听,自然而然地交流。让人们生活在“音声相和”自然真实的世界中,用自然真实的语言表达自然真实的情感,如此便是“不言之教”。圣人“行不言之教”的关键是让万物自然而然的展演呈现,而不施加大言美言之类的说教。

敬告深受股市文化语言假象感染的股民,守住心中那一点宁静和纯朴。

[参考文献]

[1]王弼.王弼集校释[M]. 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